融媒体背景下媒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研究

2024-10-16 00:00尚宏
新闻爱好者 2024年9期

【摘要】由于媒介技术的极速更新迭代,传媒业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传媒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与此同时,基于融媒体背景的高校新闻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媒体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导向,因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为传媒行业发展及高校新闻传媒教育改革的出路,现针对如何完善与优化传媒业与高校新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提升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校企合作;传媒教育

一、传媒业人才需求变动与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背景

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原本各自独立的媒介形态日益呈现出边界模糊、交叉渗透的局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引发了对于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即新闻传媒教育应注重对于“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一专多能”指的是既具有内容策划能力,又有动手制作能力,还熟知不同媒体平台的营销传播模式。[1]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为在产业边界融合消解的过程中,媒体实践技能型人才尤为匮乏,因而高校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突出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目标与方向。融媒体背景下,高校传媒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以“多元共育、融合共赢”为理念,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紧密合作,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程度,加强新文科建设和助力传媒产业经济发展,并最终培养具有融合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以满足新闻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媒校合作培养新闻人才的模式解析

近年来,随着传媒行业的扩张式发展及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加之高校对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视,新闻媒体行业、企业与高校进行了诸多合作尝试,其中以媒校联合培养、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媒校联合孵化为主要合作模式,产学双方通过资源置换,最大限度达成产学协同育人、优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这些媒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值得分析与思考。

(一)媒校联合培养

新闻传媒业界与高校共建新闻专业,共同实施传媒人才培养,改善了高校新闻传媒教育中实践能力弱的局面,为提升新闻专业师生对传媒行业工作模式、生产流程、岗位需求等方面的认知拓宽了路径。网易有道与浙江传媒学院签署产学合作协议,共同挂牌成立“浙江传媒学院网易产业学院”,以教学育人为切口,基于产业学院人才班开展多元化的产学研项目,打造特色校企育人模式。此项目结合行业岗位需求,开办了短视频人才班、游戏技术美术人才班、游戏配音人才班,基于人才班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媒校双方共同发力投入建设。一方面网易派企业导师进校授课,为学生引入网易课程教学和项目指导;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人才班建设,针对人才班课程开放“学分置换”政策。此外,网易不仅提供行业项目式课程,还面向人才班学生提供短期兼职、项目实习、就业推荐等实习、就业机会,助力媒校合作,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闭环。这一媒校共建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行业参与感。同时,媒介将行业理念、生产技术、内容策划模式等引入新闻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有效地培养了与行业接轨的人才。

(二)共建实训实践基地

传媒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实践基地是媒校合作中最为普遍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满足了用人需求,同时亦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实训实践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为师生深入行业一线提供了场所和资源。如北京日报社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建实习基地,运用“业界导师与高校教师1+1”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同时北京日报社业务骨干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交流,以提升实践技能与理论水平。此外,上海报业集团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建设复旦大学全媒体实践传播基地,充分依托《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品牌的优势,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提供了投身主流媒体进行全媒体实践的机会。

(三)媒校共同孵化

传媒业与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合作,即企业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实训提供硬件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与创意支持,双方共同孵化优质成果,并投入市场开发,使产学合作落到实处,有效满足行业需求。英特尔公司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DigiLab实验室联合成立“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创作实践中心”,基于学院率先开设了本科、研究生阶段的人工智能生成课程,并开办了多个跨专业的工作坊,英特尔人工智能实践中心采取双方共同培育的方式,由学校提供建设场地,由英特尔提供人工智能生成交互展示设备和软件以及场地定制化改造支持,依托学院团队在这一创作领域的成果和优势,开展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以打造集联合创作、技术测试、人才培养、效果反馈和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应用端研发平台,探索智能媒体时代校企合作的新范式。

三、媒校合作培养新闻人才现存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传媒行业与高校共同培养新闻人才的现状来看,政府、企业、高校在协同育人的观念上已达成共识,且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满足了传媒行业发展与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企业通过高校智力支持,获得启发性创意思维与实际产出;学校通过行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验证;教师通过与行业的联系,深入业界进行实践,提升了行业技能;学生通过产学合作了解了媒体实际工作环境与行业人才要求,丰富了实践经验。不过,由于目前传媒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对于新闻人才的岗位需求随之持续发生改变,传媒行业在与高校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在政策保障、合作沟通、项目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政策引领与保障

传媒行业与高校进行产学合作与资源、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相关,需要政策的引领与支持。然而,由于目前对于产学合作的法规建设尚未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亦不健全,使得产学合作难以规范、深入、持续地推进。政府多在产学合作的前期起到接洽的作用,但在实际合作推进过程中,主要是产学双方就合作方式及所涉及的人员、资源、成果等具体问题达成协议。由于多数企业并未设立产学合作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与规划,因而合作双方在工作制度、部门设置、人员结构不同的局面下,难免在行业导师授课、课程建设、学生实践等方面存在沟通不畅的状况,且由于缺乏规范性约束,难以确保合作成效。

(二)培养模式欠缺整体规划

传媒行业、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的模式是双方协同育人能否充分发挥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以市场效益作为业绩评判的主要标准,高校以对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实习就业的培养与达成作为根本目标;市场项目倾向于短期收益,而人才培养的优劣需要周期性的验证。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如何在效益评判标准、评判周期不同的局面下达成共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传媒行业、企业与高校新闻专业进行产学融合,多从阶段性项目合作、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的模式着手,且传媒行业与高校间缺乏协同育人管理的完善机制,这种即兴的联合,欠缺从适应当前新闻行业人才需求的整体层面进行考量,无法较好地产出研学成果,不利于培养与行业接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可持续性合作成效不理想

为更好地培养新闻传媒行业的知识技能型复合人才,高校新闻专业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在真实作业场景的实践,因而通过聘请行业导师给学生上课或进行实践指导,以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为产学合作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且由于行业、企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而较难保证行业导师工作的连贯性。此外,行业导师偏重于真实场景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受限于高校教学环境,不利于开展实践性教学,无法较好地向学生展示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范式。

四、媒校合作培养新闻人才的实践创新路径探讨

(一)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在传媒行业升级迭代的背景下,基于新闻行业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匮乏,以及高校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需求的持续加深,政府应在“政校企”多元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奖惩机制培养融合型传媒人才。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在传媒人才协同培养创新机制上具有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媒介融合时代应重视对于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高校共同申报产学实践项目、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产、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传媒行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高校应设立产学合作指导、管理部门,明确产学合作双方权责,制定阶段性目标,并进行跟踪性评估。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对企业所投入的资本支持,高校所产出的技术成果,均应纳入规范化管理,使产学双方的合作有章可循。

(二)规划课程教学体系

传媒行业、企业应与合作高校定期举行座谈,高校需了解新闻传媒行业融合跨界发展的新业态,明确在传媒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新闻行业、企业对于岗位需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更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习实训等环节,以构建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可将制作的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中,以传媒作品的播出为结果,令学生参与策划、制作、运营的全过程,以此熟悉媒体生产的流程与标准,突出当前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融合性与应用性。如河南开放大学(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与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校企合作“融媒体+育人”产教融合发展创新项目中,为了使学生拥有全方位真实的实操环境,校企双方联合创办特色融媒体节目,打造融媒体实训平台,河南广播电视台投入资深制作团队及设备,引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实践制作符合播出标准的专业化系列节目,通过开展真实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让行业导师在生产实践中“教”,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媒介思维。

(三)加快双师教师队伍的建立

在产学合作的协同机制下,高校还可通过外引内培、访学进修的方式,建立一支理论、实践、技能过硬的“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一方面从行业企业持续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高技能传媒人才形成行业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获取全媒体运营师、摄像师、摄影师、广告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拓宽与行业接轨的路径。以“专业对口、岗位对应”为原则[3],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规程,支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新闻传媒单位挂职锻炼,开展调研、培训等形式的活动,为教师提供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机会,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指导实践。河南开放大学与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训进行了系统规划,针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设计了传媒发展与新闻实践、新媒体实训、新闻传媒专业讲座论坛等不同主题的培训,通过传媒业界经典案例解析、资深传媒工作者经验分享、媒体生产环境参观等活动提高新闻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培养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五、结语

基于媒介技术的驱动,在媒体产业不断升级、媒介融合脚步日益加快的当下,新闻传媒行业在明确人才需求的同时,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势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深与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专业改革发展的路径,为传媒行业企业输送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传媒行业、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完善、规范的制度,促进良性持久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达成高校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知识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根本目标。

(本文为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凌.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新闻人才:基于全球化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新闻传媒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之一)[J].新闻传播,2009(1):6-8+10.

[2]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1-6.

[3]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作者简介:尚宏,博士,河南开放大学(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郑州450046)。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