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体传播语境下,资讯纷呈,“快”往往抢得先机,但“深”却更直抵人心。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尤需通过精心策划、开展深度报道,以更好引起共情共鸣、深入传递主流舆论价值。对此,《广西日报》深度调查专栏《八桂视点》进行了不懈探索,将该栏目重磅推出的“广西水质领跑全国 见证美丽中国实践”等系列报道作为样本,从统筹要素、提升视野、深入基层、全媒合力四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如何强脚力、增眼力、广脑力、锻笔力,促进融媒体时代党媒深度报道守正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融媒体;调查研究;深度报道;美丽中国;党媒;传播力;长尾效应
融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日新月异。面对海量资讯,内容依旧为王,深度报道依旧是最直抵人心的方式和手段。但如何通过深度报道诠释热点事件、彰显主流价值,考验着媒体的判断和实践。基于“守正创新”的思考和“全媒合力”的实践,《广西日报》深度调查专栏《八桂视点》持续推出精品力作,特别是2023年3月22日至2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期间,从统筹要素、提升视野、深入调研、全媒合力等维度,精心策划“广西水质领跑全国 见证美丽中国实践”系列报道,探索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深度报道让主流舆论价值更深入人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铸魂。
一、统筹要素,方能提升地方调查报道质量
融媒体时代,省级党报区域新闻只有“上下”融为一体,方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打通舆论引导“最后一公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何“融”?需要新探索、新路径。
(1)调动资源,构建大宣传矩阵。近年来,《广西日报》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加大策划力度。2021年5月,提出以新闻“1+1”的新报道形式推出《八桂视点》专栏,调动各记者站要素资源,充分发挥驻站优势,深入报道各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地方特色重大题材,提升地方深度调查报道的质量和分量。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媒体履行职责、服务大局的前提和基础。《八桂视点》专栏定位为深度调查报道,注重深度挖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探寻各地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这个专栏以问题为导向,尤其侧重调查的过程,体现思考性。站在全广西的层面看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力求体现高度、深度和广度。
(2)统一风格,树立大品牌意识。《八桂视点》栏目要求在采写上,体现“现状—成效—问题—解决方法”这一基本逻辑,围绕这4个关键词来采访和安排材料、组织文章;在形式上,报道以“一版消息+主稿深度调查+记者观察+他山之石”的形式刊出,配照片和视频二维码,强调先端后报,进行全媒体报道;在选题上,根据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提出选题,定期召开选题策划会,集体讨论确定m5GU5OuwpK17C11P5/qhvSUewjkSvpjZPnB0u2ni4WQ=写作主题,然后由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后成稿。在出版上,每周至少推出一期,见报日期相对固定在每周四,实现稳定连续出版。
(3)聚焦重心,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恣意泛滥,核心价值如何传进千家万户,需要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八桂视点》专栏创办伊始,重点策划“红水河水为什么不泛红了”“探究广西水果自由路径”等系列报道,推出了一批引起较大反响的稿件,栏目形象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区域新闻桂林版《疫情之下,看桂林旅游业如何破局》、玉林版《弯板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一条牛仔裤”稳住经济基本盘》、崇左版《一群鸟“带”富一方人》、防城港版《从“靠海吃海”到耕海牧鱼》等,充分诠释地方中心工作的努力和探索,见报后均得到读者的广泛转发和地方的充分肯定,区市党政主要领导主动点赞,地方媒体纷纷转载。
(4)践行“四力”,展现新时代风采。深度报道选题厚重,时间跨度大,相关素材庞杂,即便明确总体结构,但各部分如何行文走笔、充实完善、写深写透,考验记者对重大主题报道的驾驭能力。记者积极践行“四力”,深入红水河畔的广西河池市7个县乡村一线采集第一手新鲜素材,以一个村或一个工程或一个县为话题载体,以新闻特写、记者手记、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推出《一江清水向东流》《一张“滤网”还碧波》《一变观念“惠”山河》《一心“播”绿水更清》《一项制度净江湖》《一“站”进村治源头》《一以贯之严整治》《一批条例护生态》共8篇“红水河水为什么不泛红了”全媒体实地调查系列报道,以小切口、小事例展现大主题,采访深入、内容丰富、事例生动,且系列报道标题均用“一”字统领,别具一格,成为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基层落地的一组独具地方特色的深度调查典范之作,获得20215BJFWnqe3+76PTnOGvTlbfgtLh0sUvsqrb+ooUkBWyQ=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
《八桂视点》专栏从2021年5月24日正式推出,截至2023年3月21日,共出版76期,网络总点击量超过千万次,成为《广西日报》极具影响力的深度调查品牌栏目。2023年3月22日,《八桂视点》由深度报道专栏正式升级为深度调查专版,并以《八桂视点1+1》作为主打栏目,精心经营。
二、提升视野,方能焕发深度报道蓬勃张力
乘着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东风,《八桂视点》迎来新契机。《广西日报》立足深度和高度,进一步深耕《八桂视点》栏目品牌,打算寻找一个重大题材报道,将其升级为《八桂视点》深度调查版和《八桂视点1+1》专栏。选题具体怎么找?答案是:深度调查报道既需“埋头挖土”的毅力,更需“一览众山”的定力,必须从时代要求和广西特点出发去找。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称赞“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强调“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2023年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2年1月至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广西有5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十名,9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三十名,柳州市连续三年取得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这是自2019年开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以来,广西水质连续4年领跑全国。从全国性视野审视,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珠江干流西江水系的主要流经地,其下游是粤港澳大湾区,广西水环境治理举足轻重。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领跑全国,是广西持续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如何从更高的层面审视和挖掘广西水质领跑全国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成功经验,给全国水环境保护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广西样本”?《广西日报》抓住这一重大题材,精心策划,整合优势资源,组织骨干力量,成立全媒体采访报道组。经反复讨论,报道组形成了共识:广西水质领跑背后所体现的本质,是发展观的问题——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广西从治水到兴水的实践,讲述广西各地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的新时代故事。根据这一主题,报道组对该系列报道明确了“跳出治水谈治水”的报道理念,并确定了6个报道切入点:转变观念、植树造林、截污治污、全流域治理、全民共治、推动发展。这些体现了广西治理水环境工作的系统思维。
实践表明,只有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站位、拓宽视野,练就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政治慧眼,提升见微知著的想象空间和能力,做到对世情、国情、党情心中有数,对话题、问题、难题了然于胸,才能确保调查研究报道体现党中央精神、把握新时代要求,准确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把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履行好。
三、深入基层,方能让深度报道“接地气连天线”
深度报道,何为“深”?最生动的故事来自一线,最鲜活的语言来自群众。深度调查报道拆掉与一线的围墙、与群众的“心墙”,“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把笔端、镜头更多对准群众,把版面、画面更多留给群众,更多反映群众呼声,通达社情民意,增强了报道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时代热度。
“广西水质领跑全国”全媒体采访报道组统一共识: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深知事实;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深得人心。深度调查报道离不开铁脚板、强眼力、活头脑、好笔头。基于共识,报道组选择在历年全国水质考核中一直处于比较领先位置的柳州、桂林、梧州、河池、来宾、崇左等6个设区市作为重点调研对象,沿着西江水系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关键节点,开展历时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与地方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实地踏访城区、农村、企业、生态保护区,跟随环保、水利、海事等部门体验巡江巡河,与市民、村民、游客和各级河长、执法人员等不同群体进行深入交流,在大调研中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深度报道,如何写出深意?
“广西水质领跑全国”全媒体采访报道组设定了要求:好的文章,要兼顾“写什么”和“怎样写”,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思想精深、内容精致、形式精美、相得益彰,这才是深度调查报道该有的样子。得益于深入基层掌握了大量生动细节,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现场感是该系列报道的最大特点之一。如从长洲水利枢纽鱼道的观测数据,看广西如何实现“一江净水向东流”;从河池大任产业园区冶炼企业生产车间一条小小的防溢沟,看龙江河水污染事件后当地如何吸取历史教训、紧绷环保之弦;从漓江岸线修复方式的新旧对比,看桂林如何牢记领袖嘱托、保护漓江山水的“原真性”;从青狮潭水库边整治污染后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紫云英花海,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些真实生动的素材,都不是从材料中得来的,而是报道组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访中的所见、所闻、所得、所感。该系列报道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报道中融合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拓展报道的历史厚度。如通过踏访柳州生态宜居馆,了解柳州作为曾经的“酸雨之都”艰难而坚决的转型历史,自然而然得出了“保护水质的过程,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主题;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到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贝江曾是著名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取景地,以今昔对比,生动展示了时间流逝、山水依旧,当地群众忠诚守护绿水青山的虔诚;等等。把观察的角度延伸到历史中,在前后变化对比中凸显主题,使报道更具思辨性,进一步增加了报道的深度。
四、全媒合力,方能放大报道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融媒体时代,深度调查报道如何吸引读者、增强传播力?《八桂视点》的系列报道实践证明,“新”和“深”是可以统一的,不断创新呈现方式,把思想性、新闻性、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调研成果转化成优秀新闻作品。
(1)点面结合,抢先发声。处在分众化、碎片化、视频化的时代,很多好内容“明珠暗投”,主要问题在于表达策略和文本范式。现在的阅读习惯在于小屏、在于快速。为此,该系列报道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全媒体调研式报道的形式,先行在广西云客户端开设专题,每天向广西云客户端发回文字、图片、视频,在大半个月的实地采访过程中共发布动态消息13条,与后期深度报道形成了点面结合、互为补充的效果。
(2)精心打磨,锻造精品。陆游在《文章》一诗中说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在稿件的写作上,该系列报道反复修改、精心打磨,力求“可读、好读、深读”。系列报道的6篇稿件,既有记者各自的写作特点,同时又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注重行文节奏,多用短句、短段;重视对诗词、典故、历史记载等资料的引用,强调文字的文化味;注重思辨性,力求写出凝重感。在版面的呈现上也进行了整体包装,包括对大小标题的形式、版面元素的组成、图片的选取、图文+视频二维码的摆放形式等细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例如一版消息《八桂好水见证美丽广西绿色发展路》统领整个系列报道,系列报道6篇稿件的主标题分别为《久久为功 河湖焕新永续发展》《播绿撒翠 八桂大地碧波荡漾》《爬坡过坎 绿色生态成色更足》《统筹要素 共同守护一方清水》《跨域联动 源清流净奔江入海》《由治及兴 绿水长流泽被四方》,前四字点出该篇的主题,后八字体现措施成效,风格统一、简洁大方、朗朗上口。
(3)全媒传播,深抵人心。好的调研成果有分量,也应该有流量。为了进一步放大报道的影响,该系列报道刊发后,《广西日报》评论版推出评论《呵护“生命之源”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并将系列报道制作成融媒体合辑《大兴调查研究 唯真唯实问治!广西日报“八桂视点1+1”重磅推出6个整版深度调查系列报道,聚焦广西水质领跑全国,见证美丽中国实践》及电子书、H5等融媒体产品,推送至广西云客户端、《广西日报》官方微博等,形成传播的长尾效应。
五、结语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一系列深度调查报道刊发后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高度肯定,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学习强国、腾讯网、新浪网、今日头条、抖音等相关新闻网站、政务新媒体平台、商业网站纷纷转载。据不完全统计,在刊发报道的一周时间里,仅广西云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达200万+,展示出了深度调查报道在融媒体时代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独特魅力。采写经验启示我们,守正创新是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指导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叙事表达、拓展传播渠道,形成“点、线、面、体”迭代升级的调查研究路径,把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传承好、发扬好。
作者简介:陈仕平,广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南宁530015)。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