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贵阳市“路边音乐会”的火爆“出圈”,与自媒体、官方等因素的助推密不可分。然而,更重要的是,“路边音乐会”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切合了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这也是“路边音乐会”审美价值的体现,如“游艺”之美、“草根”之美、日常之美、多样性之美等。而火爆“出圈”后如何继续维持其热度,继续发挥其助力贵阳乃至贵州省文旅产业发展的作用,则需要从“在内容上,注重雅俗共赏和传统与现代并存;在参与上,注重政府引导保障与民间主导参与并重;在特色上,注重高端固定品牌与日常路演品牌并置;在设施上,注重路边及室内演出硬件与软件建设并举”等方面去深入思考。
【关键词】“路边音乐会” 审美价值 品牌打造 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3-0001-06
城市街头或路边的音乐活动,不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欧洲最早的“街头音乐”现象,可以追溯到荷马时期的音乐活动中……在中国古代的宋朝就有关于“路歧人”的记载,这种不能入勾栏的表演者就是街头从艺人。在现代社会,中外城市路边的音乐活动仍然常见,但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让世人瞩目的情况,用当下的时髦话语来说就是火爆“出圈”。而历来名不见经传的城市——贵阳,其“路边音乐会”却在 2023 年火爆“出圈”了,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贵阳“路边音乐会”的火爆“出圈”
贵阳的“路边音乐会”据文献记载,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1939 年,即当贵阳女子中学搬迁到郊区花溪后,筑光音乐会女中队随之成立。她们经常在花溪河畔练唱红色歌曲。然而,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贵阳“路边音乐会”则起始于 2023 年 7 月一个天气凉爽的夏夜。当时,一群贵阳本土的音乐爱好者聚集在文昌阁前的空地上,随性的音乐合奏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聆听,更有人主动登台献唱。这一场景被传上网络,并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人们把这种没有专业舞台、不要门票、没有演出费,也没有商业赞助的极具烟火气的音乐会,亲切地称之为“路边音乐会”。
贵阳“路边音乐会”所引发的全网关注可能带来的城市发展商机,被当地政府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他们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路边音乐会”专题会议,进行了谋划部署,力争持续做好这一品牌活动,期望将其打造成“爽爽贵阳”的亮丽名片。相关部门的支持使得这座城市在继“村 BA ”“村超”后,“路边音乐会”也迅速流行起来,“火爆”全网。这从召开的“贵阳市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市文旅局的汇报材料中可见一斑:自 2023 年 8 月以来,各区(市、县)坚持以音乐为载体,持续打造场景多元、主题多样的音乐活动,先后举办多场兼具创新性、沉浸式的“路边音乐会”活动。截至12月15日,贵阳市及贵安新区共计举办“路边音乐会”102 场,全网传播量达15.3亿次,好评如潮、反响热烈。数据显示,这一盛况无疑已经火爆“出圈”。
二、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审美价值
对于贵阳“路边音乐会”的火爆“出圈”,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与媒体认为,这主要是由如下几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一是贵阳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并引发的素有“天亮文化”之誉的夜间经济模式;二是“音乐+ ”的新探索,让这一文化现象从部分音乐爱好者的自发组织转变成官方助推,多部门联合协调;三是根据开展需求,从不定期开展到后期的定期指定主题狂欢,从线下流量到线上流量之间进行转换,最后通过直播的形式吸引粉丝和游客;四是后疫情时代户外活动需求、网络“爆点”文化、经济压力下的实惠选择及市民对群众性文化的客观需求等共性因素;五是贵阳特有“六爽 ”文化和贵阳市民“率性”“乐观”“热爱生活”的群体性格特点。①笔者认为,“路边音乐会”作为一种审美艺术,与它所呈现或发挥的多维度审美价值密不可分。
(一)贵阳“路边音乐会”的“游艺”之美
“游艺”源自《论语 ·述而》:“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它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其中的“艺”指礼、乐、射、驭、书、数。“游于艺”的大意,结合前文指的是,只有熟练掌握了礼、乐、射、御、书、 数等六艺,才能悠游其中,获得自由和愉快。笔者认为,贵阳“路边音乐会”体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游戏之美,而是一种高于“游戏”的“游艺”之美。当然,其中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在西方的美学思想中,“审美起源于游戏”是一个重要的学说。因此,这足以体现游戏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贵阳“路边音乐会”,因为无舞台、无门票、零距离的属性,从着装到表演,表演者都不会受到相关约束,表演过程游戏趣味性十足。正如被市民亲切誉为“摇滚奶奶”的梅德媛所说:“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能登上这么有趣的舞台。”只要不违法违规,在音乐会整个过程中可以做任何事情,即打造一场游戏般的音乐会,其精髓在于参与性和娱乐性,同时又不失审美特质,但并未降低音乐会的水准。也许早期的“路边音乐会”对表演者的选择会更随性一些,但随着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及影响力的提升,对表演者的选择则逐渐趋向组织化与高水准化。表演者大多数都是熟练掌握或精通某一门音乐技艺,有的甚至在业内享有盛誉。如 2023年国庆节期间,知名歌唱演员张英席、乌兰图雅、常思思、刘佳宝、王上等都出现在了贵阳“路边音乐会”现场。他们悠游于歌唱艺术中,为观众倾情献唱。
另外,观众中虽然看热闹者居多,但也不乏资深乐迷。他们沉浸在音乐中,体现出一份独特的“游艺”之美。贵阳“路边音乐会”由于远离了功利性与商业化的干扰,因此可以纯粹地守护音乐会的游戏或“游艺”精神,让在场者充分体会到音乐会带来的纯真之美、“游艺”之美。
(二)贵阳“路边音乐会”的“草根”之美
正规的传统音乐会大都是政府或企业举办,或者二者联合举办,由专门的演艺代理机构操持。这些音乐会往往拥有高雅精致、金碧辉煌的音乐厅或剧院,且对表演者水平的要求更高,还有昂贵的票价以及场次的限制。但贵阳“路边音乐会”以音乐为媒,为人们集中呈现了音乐的群众性与“草根”之美。其首先体现在音乐会组织的群众性上。早在2023年年初的“地铁口音乐会”“地下通道音乐节”,以及7月中旬文昌阁前贵阳本土一些音乐爱好者聚在一起的随性演出,都是真正由群众自发组织的音乐会,真正凸显了组织的草根性特点。
在舞台上,大家可以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音乐爱好者,如民警、老师、学生、快递从业者、新闻媒体人、餐饮店负责人、货车司机等。随着“路边音乐会”的逐渐火爆并“出圈”,为使音乐会有序开展且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开始适度介入。他们除提供协调保障外,还邀请了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歌手或演员加盟助力,比如张英席、乌兰图雅、常思思等。同时,他们还特别邀请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贵州籍冠军王亮、杨海雷、帅常文三人。然而,演出的主体仍然来自广大的草根阶层。只要是“爱乐人士”,都可以向组织者提出申请,报名登台演出。由此可见,贵阳“路边音乐会”是最亲民的音乐活动,是众人皆可参与的音乐活动。相较于一些职业音乐会和商业性音乐会,贵阳“路边音乐会”无形中呈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也彰显了全面而广泛的大众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三)贵阳“路边音乐会”平民化的真实美
音乐活动作为人民大众的娱乐性项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产生活之余自娱自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尤其如此。随着我国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社会已步入一个随着时代审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新阶段,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逐渐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喜好。贵阳“路边音乐会”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它充分体现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如今,贵阳“路边音乐会”已深深嵌入贵阳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路边音乐会”这种平民化的真实美,首先体现在活动举办的场次上。据统计,从2023年7月至今,共举办了102场音乐会。其次,举办地点的广泛分布也是一大亮点。从最初只在贵阳个别地方举办,到如今已发展到遍地开花。贵阳市的各个辖区均定期举办此类活动,同时,贵阳的文化地标如文昌阁、甲秀楼、青云市集、悦然时光、十字街、未来方舟、大学城、时光贵州等地,也纷纷加入其中,几乎覆盖了贵阳市的所有重要地标,展现了“路边音乐会”在贵阳的深厚基础和广泛影响力。通过每个周末或节假日举行的“路边音乐会”,民众的“文化共识得到了又一次升华和聚合,共同的信仰、价值体系和文化表征使得文化群体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因如此,“爽爽贵阳”的文化味、烟火味、人情味不断得到提升。因此,从审美角度看,贵阳的“路边音乐会”指向的是日常叙事,即民众的日常生活,彰显的是音乐会的日常之美。它让更多民众在欢乐中畅享到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会到向上向善向美的时代精神风貌。
(四)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多样性之美
从贵阳“路边音乐会”的演唱水准来看,既有专业人士的高水平精彩演绎,也有众多业余人士激情满满的情感释放。在唱法上,既有专业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也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就音乐形式而言,既有电声乐队的炫彩,也有交响乐队与合唱队的辉煌,更多的是个人各具风格特色的引吭高歌或浅吟低唱。就音乐体裁来说,既有新潮的现代音乐,也有五彩缤纷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民间器乐等少数民族音乐。如2023年10月13日晚,在贵阳“路边音乐会”文昌阁现场的“冠军之夜”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贵州民间音乐表演,引发观众的连连称赞。从后来贵阳各“路边音乐会”举办的内容来看,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喜好的观众争相汇聚,大家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音乐与潮流的激烈碰撞,大大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异的多样审美需求。而这些审美韵味及价值体验也为当下的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无疑是助推贵阳“路边音乐会”火爆“出圈”的重要审美文化资源。“各民族文化在相遇中碰撞,经过了解、认知、交流、阻抗等过程后,以文化接触、文化交流、文化共享的多层级状态和谐共存”,体现了“路边音乐会”开放与包容的精神之美。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多样性之美,无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一次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让“路边音乐会”一直保留着生机与活力,在增添审美魅力的同时,也不断为城市文体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发展思考
贵阳“路边音乐会”的火爆“出圈”,也带火了贵阳的夜间经济、路边经济、文旅经济,成为贵阳市的新品牌、新名片。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当地政府着手把贵阳打造成“爱乐之城”的目标而言尤为重要。正如贵阳市文旅局所总结的那样:从城市品牌塑造上看,火了但还没有真正“出圈”;从市民群众参与上看,积极性高涨但缺乏参与途径;从演出运作模式上看,百花齐放但效果不尽相同;从推进文化建设上看,路边演出风生水起但“爱乐之城”尚未名副其实;从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来看,辐射了周边商圈但未形成产业带动。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也引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在内容上,注重雅俗共赏和传统与现代并存
贵阳“路边音乐会”以其“零门票”的设定,实现了全民共享的音乐狂欢,以及“零门槛”的舞台,这一特点自然决定了其受众的广泛性与平民化。在政府的协调统筹下,音乐会应注重内容的多样性选择,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就部分观众群体偏爱高雅音乐并期望提升公共文化品质而言,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及美声音乐等形式都需要适度融入。
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也在进行此类尝试,如邀请贵阳交响乐团在享有“黄金大道”的花溪平桥路边举行交响音乐会;邀请中国歌舞剧院的张英席等演员把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恨是高山仇是海”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唱响在文昌阁古城墙的上空。这些活动均收获了空前的反响,观众有的小声跟着合唱,有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然而,对于部分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而言,他们更青睐的是新潮时尚的现代流行音乐。事实上,每次“路边音乐会”的上演,给年轻观众们带来更多共鸣的也是这部分内容。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每次“路边音乐会”都会吸引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观众。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直接呈现或是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音乐喜好,满足了音乐会多样化审美的需求,促进了多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还是文化赋能高品质文化供给的集中体现。音乐会内容的雅俗共赏与传统现代并重,不仅为各种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也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搭建了感受更加多元化音乐的平台,从而让音乐回归其最纯粹、最质朴的形式。
(二)在参与上,注重政府引导保障与民间主导参与并重
贵阳“路边音乐会”一开始是纯粹的民间主导参与形式,这可以充分保证最广泛民众的参与度,体现了零门票、零商业、零门槛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特点。但随着“路边音乐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种纯民间的自发行为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如大量聚集可能引发的踩踏等安全隐患,以及音乐会内容的健康性、品质优劣等问题。当确立以“路边音乐会”为契机,打造贵阳文旅经济发展新品牌的目标时,政府相关部门的适度介入尤为重要。它对于贵阳以及贵州乃至全国的优秀音乐文化资源的调配与统筹,对于提升音乐会的品质,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设备专业歌曲好听,处处有巡逻的民警,路口有交警指挥交通,满满的安全感。”当然,政府的介入只能是适度介入,否则就会让“路边音乐会”“变味”。对于这一点,当地政府部门也非常注意。为了持续保持好这一品牌并扩大其影响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认真配合,真正把“路边音乐会”打造成“爽爽贵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在特色上,注重高端固定品牌与日常路演品牌并置
目前的贵阳“路边音乐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与亮点,但缺乏唯一性特质。因为,广义的“路边音乐会”,每个城市都可以复制打造。若有一个在各方面都比贵阳更具吸引力的城市也采取同样的策略,那么它可能会更具竞争力,从而对贵阳“路边音乐会”的持续火爆与吸引力构成影响。因此,贵阳“路边音乐会”要想持续良性发展,就得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基于“路边音乐会”的零门票开放性特点,日常性的路演除了继续良性进行外,还应该打造固定高端品牌性“路边音乐会”。其必须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可以是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举办。鉴于贵阳的夏季凉爽,可以把时间相对固定在夏季的 7 月至 8 月间。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论是三两天一次还是一周一次,地点都必须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具有地标性质的比较大的广场上。内容上除了可以是专题性的,如交响乐、合唱、多彩民族风等,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但前提是,要保证节目的高品质,就需要适当邀请一些具有知名度的表演者参加。此外,也可以整合贵阳及贵州地区高校的音乐资源,打造高校专场“路边音乐会”品牌。这不仅是高校教学成果集中展示与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也利于市场对人才的甄选。例如, 2024 年 5 月至 6 月在贵阳花溪十字街举办的贵阳高校专场“路边音乐会”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在固定举办高端品牌“路边音乐会”的同时,贵阳各区的日常路演需要同步或交叉进行。这样才可能形成品牌的整体与局部特色的交融,共同提升贵阳“路边音乐会”的魅力与吸引力,进一步发挥其带动贵阳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在设施上,注重路边及室内演出硬件与软件建设并举
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初始阶段,如“地铁口音乐会”“地下通道音乐节”等,属于纯粹的群众自发组织,是群众自由参与的形式。在这个阶段,群众对参与性的追求大于对效果的考量,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全民参与、共享与狂欢。然而,随着这些活动被纳入政府打造的文旅经济新品牌、构建“爱乐之城”的战略发展之中,“路边音乐会”演出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就必须大力加强。在贵阳的诸多文化地标,如文昌阁、甲秀楼、状元街等地方,在不影响景观瞻仰的情况下,可以建设固定性或永久性的演出舞台。同时,要发挥固定舞台的多功能作用,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此外,还要配套高品质的固定灯光音响设施。高品质舞台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加强,可以吸引更多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高水平专业表演人士,这对于整体提升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品质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当地政府部门不能囿于“路边”概念的局限性,即不能仅注重“路边”舞台设施的建设,而忽略室内舞台如剧院的建设。在政府致力于打造“爱乐之城”的战略下,音乐厅、剧院的建设更是不可或缺。二者的存在对“路边音乐会”品牌的打造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些演出内容只能在音乐厅及剧院演出才更有效果,如一些对舞台布景要求较高的演出内容。而到了寒冷的冬季,将演出转移到室内,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保证了“路边音乐会”的延续性,进一步提升了演出质量。虽然观众数量可能会因天气原因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增加演出场次来弥补,或者将室内体育场馆等场所作为冬季及雨季时的演出场地,以满足观众对高品质音乐演出的需求。
四、结语
贵阳“路边音乐会”的火爆“出圈”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审美维度来看,音乐会的举办效应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跨越了线下与线上的界限,还紧密连接了现场体验与后期的审美回味,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共同体。而审美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得益于新媒体的链接作用。新媒体的短视频传播让参与“路边音乐会”的观众成为文化生产的生力军。他们发布的短视频,让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味、烟火味、人情味,以及城市的温度、生活的温情、市民的温暖得以展现,从而吸引更多人前来体验。为了确保贵阳“路边音乐会”的持续良性发展,并助力贵阳“爱乐之城”的打造,需要把握一个底线或原则。因此,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加强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对“路边音乐会”的共同宣传,以有效吸引更多观众,为审美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做好“路边音乐会”的优质配套服务。只有配套设施也完善了,才能将音乐会的影响力转化为吸引游客的载体,从而进一步促进贵阳经济的增长。这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盛宴,构建了相应的审美共同体。然而,只有构建一个更广泛的审美共同体,贵阳“路边音乐会”才可能成为贵阳乃至贵州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动能,才能助力爽爽贵阳“爱乐之城”的打造以及贵阳乃至贵州全省产业联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宋兰.贵阳路边音乐会,一座城的文化“表达”[N].贵州民族报,2023-10-20(B02).
[3]旷芳.审美视域下的黔东南“村BA”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04):166-172.
[4]董容语.贵阳路边音乐会:点亮“爱乐之城”奏响精神文明建设乐章[N].贵阳日报,2023-10-26(002)。
[5]姜鹏.西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杨菁.“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22(03):78-82.
[7]冉婷林.打造文旅新业态 激活发展新动能[N].贵阳日报,2023-10-13(008).
作者简介:李佳佳(1978—),女,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胡小东(1975—),男,博士,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金课”《乐团实训》线下一流课程阶段性建设成果,项目编号:2024JKXX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