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源动力”课堂,发展学习内生动力

2024-10-16 00:00:00吴丹娜
教育家 2024年38期

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与成长动力。浙江省杭州市桃源小学积极倡导并践行“源力觉醒·内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作为课堂改革的切入点,打造出“源动力”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任务式、协作型、个性化的学习实践中,通过对于内在价值的追求与体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三学赋能。为促进学生发生真实、主动、高质量的学习,学校策划开展了三类学习实践活动。一是任务驱动潜能,从机械型学习走向意义型学习。学校倡导生活即学习,注重设计挑战性、实践性任务,通过给予学生正向反馈与帮助,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合作探究蓄能,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学校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导,推行“人人小先生”课堂,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践、互教互学,并通过分层领学、专家研学、圆桌评学、协同教学等方式,营造共学共研的良好氛围,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进阶。三是技术创新赋能,从同步化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实时更新、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引导他们利用智慧技术平台实施同步差异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或后台数据划分学习小组,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如学习工具包、可视化工具、微课等,确保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维联动。“源动力”课堂立足“起(问题驱动,促发学习)—承(基于标准,深度学习)—转(迁移实践,学以致用)—合(成果展评,素养内化)”渐进式教学流程。一是情境调动,基于真实学习,串联多元实践主线。遵循“真情境—真探究—真实践—真输出”的实践逻辑,带领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培育其形成“从问题出发”的思维模式,养成乐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品质。二是目标领动,立足深度学习,开展学术探究。通过学习探究、设计操作、反思整理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经常性反思与归纳的习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使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三是支架助动,指向学会学习,凸显高阶思维水平。学校秉承引导性、适时性、差异性、渐隐性的原则,为学生设计了“学习支架”,确保其能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在学生能力提升后逐渐撤出,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学以致用。四是评价促动,促进持续学习,创新多维评价方式。学校从价值取向、载体创新和关键路径三个视角进行深度融合与系统设计,打造多元评价的行动指南。相较于传统的“对学习的评估”,学校开展的以素养为导向的项目式评价、基于数字赋能的形成性评价、指向素养内化的终结性评价,都是“为学习的评估”,能够为学生主动向上发展提供“脚手架”。

协同保障。智能时代背景下,学校为激活学生内生动力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更泛在的联结。一是课程融合。聚焦核心素养的载体创新。致力于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源动力”课程群建设,凸显课程的真实性、逻辑性、实践性与学术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空间重构,面向未来拓展学习空间。依照无边界学习理念,结合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式,创建丝路文化未来学习社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展区、“长乐源”阅读工坊、合班活动室等,为学生拓展实践场所,促进他们在多元场景中发展综合素养。三是技术支持,指向泛在学习平台。从信息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包、学习圈三大体系着手,为“源动力”课堂教学与评价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可以使教师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等方式,描绘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而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学年科研课题《“同步差异”课堂:基于智慧平台的小学课堂教学范式变革的校本探索》(课题编号:K2023013)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