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瑞景小学位于因盛产中草药而闻名的药山脚下,西邻药山公园和天桥区文化馆、图书馆,在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将中医药文化课程纳入“博雅”课程体系,促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环境建设、课程探索、活动开展以及创新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在传承与弘扬中医国粹的过程中,学校经历了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三阶”,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第一阶:出于自然,镌刻文化基因
药山是医圣先师扁鹊的采药地,我们基于资源优势,在2018年建校之初,就锚定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学校成立中医药文化工作组,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三级课程,挖掘中医药文化基因。
学校聚焦齐鲁大地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努力将文化基因镌刻在学生的骨子里。打造中医药文化长廊,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历史、齐鲁名医和道地药材;在药山组织草药辨识、采摘等活动,让他们深刻了解药山文化,认识到保护药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组建中医历史文化社团,了解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名医的故事,还组织学生到中医药博物馆、立和中医院开展研学,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核心理念与齐鲁文化精髓相结合,及时更新课程理念和内容,让中医药的文化价值更深刻地传承下去。
第二阶:合于自然,深化文化内涵
学校中医药文化特色经过近6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五育融合理念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序列化实践,建成“一屋(苍术屋)一室(苏叶室)一廊(长卿廊)一园(厚朴园)”的环境格局,充分发挥特色教室的作用,完善观展区、阅读区、陈列区、体验区四大区域功能,使中医药文化与自然环境、校园环境相融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
中医药文化的扎根与生长离不开课程建设,学校构建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课程,设计出适合高中低三个年段的中医药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其一,开发中医药文化课程读本,贯穿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涯。其二,深入开展课程融合项目化研究,如中医药文化与劳动项目化研究,结合生活德育中的“众厨芳”,开展“厨房与健康”“制作一份人人能看得懂的健康食谱”“品味药膳、药饮”等系列活动,在实践研究中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其三,开办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社团,培育一批教师、挖掘一批家长、招募一批学生,通过“瑞家讲堂”将教师精品社团与小学长课堂相结合,提升文化传播的质效。
第三阶:自然应用,建立文化自信
瑞景小学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大健康理念的培养。学校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教育无痕,让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根并自觉践行,形成“学习—实践—宣讲—积淀”文化传播链,加深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善用资源,注重体验,深化学习。除了利用现有资源,学校还借用区卫健局、教体局部门职能优势,与驻区优质医疗资源结对,让学生全方位浸润,开展“四个一”建设(即组织一批中医药研学活动、开展一系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讲座、培养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小使者、引导学生创作一批中医药主题作品),借用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技术指导,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以点带面,辐射家庭,融入社会。学校结合“初小幼一体化”劳动项目鼓励开辟“家庭种植园”,了解草药生长习性,组织药膳、药饮制作活动……发挥家庭的育人价值;通过药山寻访、八段锦教学、香囊义卖等公益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热爱中医药文化;组织社区宣讲,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其间涌现出一批能说会说敢说的“宣讲员”;通过开放日、宣传栏、小学长课程、公众号、视频号等载体,引导家长和学生认识中医药文化对身心健康与人生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