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背景下,如何开展单元习作一体化教学

2024-10-16 00:00:00韩立丽
教育家 2024年38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应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当前,大单元教学理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大趋势,它要求教师具备前瞻性的视野与教学规划能力,以及对单元教学整体性的深刻把握与细致关照。教师在实施以统编版教材为依托的大单元教学时,应依据教学目标灵活编排、整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大单元目标意识。

基于这一理念,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大单元教学视为推动知识结构化、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大单元教学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可以遵循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围绕同一单元目标,设计跨越多个课时的作文教学,以此更新传统的习作教学观念,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与成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相关单元及课文为例,介绍笔者对于单元习作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解码单元要素,明确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含《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紧密围绕“乡村生活”这一人文主题展开,均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写某个喜爱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前者指向阅读,后者指向写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学习其表达的方法与技巧。随后,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进行微写作训练,为学生搭建撰写整篇单元习作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将这些从阅读中汲取的“营养”转化为写作的“工具”,实现单元教学中以习作为目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系统整合。

本单元的习作任务是写一篇地方场景的话题作文《我的乐园》,在内容与情感上与本单元课文有许多相关之处,重点在于表现“乐”,“乐”是喜爱、热爱的情感表现,写好“乐景”“乐事”,“乐园”就丰满了。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多数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乐景”与“乐事”展开叙述,但如何在这些场景中细腻地表达出“乐”的情感,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之初,教师需明确相关难点与重点,并将之融入单元习作一体化教学的整体设计。

读写结合,开展微写作专项训练

在开展微写作专项训练时,教师应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解决要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乐景”与“乐事”的描绘技巧穿插强化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此外,微写作专项训练还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语言敏锐性,能够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课文、专项阅读材料及整本书阅读资源,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难点与重点,敏锐捕捉有助于学生形成表达习惯的经典句段,进而将其转化为习作中可直接应用的表达技巧与方法。在开展这一训练时,需坚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线并行,进行多次专项读写结合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与语言文字的接触面,加深他们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受,为他们构建起坚实的语言表达框架。

在课内阅读部分,笔者紧密围绕单元习作要求,设计了一系列微写作专项练习,使之直接服务于《我的乐园》这一习作主题,以实现从课内阅读向写作的自然迁移。每次微写作需做到目标明确,聚焦于具体的语言运用训练。例如,笔者结合《古诗词三首》中运用的表达技巧,设计了两个微写作任务,一是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对比的方法描绘一处喜欢的风景,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还原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溪头卧剥莲蓬”等场景,写出儿童的快乐与天真;针对《乡下人家》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绘风景的写作方式,组织学生围绕关键句,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描绘场景,表达自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天窗》和《三月桃花水》中的特色表达,分别引导学生写出对生活中某一事物的独特感受,并尝试运用五感法描写一处美丽的景象。

此外,课外阅读也是学生获取大量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精妙构思、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均能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富他们的阅读认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经典作品中的表达技巧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微写作专项训练,逐步培养其深层次的表达思维,为其构建起稳固的语言表达体系。以美国经典童话《夏洛的网》为例,笔者先向学生解析了弗恩与威尔伯的深厚情感,再指导学生撰写“我的动物朋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以往忽略情感融合的问题。另外,“逃走”章节中威尔伯的无聊和寂寞引发了很多学生对留守现象的共鸣,笔者鼓励他们抒发埋藏心中的真实情感,实现阅读与自我表达的深度融合。

联结生活实践,拓展应用空间

技巧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抓手,让更多学生“敢写”,若要实现从“敢写”到“会写”的跨越,还需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素材,深化体验。教师应敏锐捕捉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契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将习作方法与技巧巧妙融入日常表达。为此,教师应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实现课上方法学习与学生当下生命的联结,使每一次写作都成为他们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让技能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表达思维,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进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的女儿》一文从水的清澈、颜色、深度三个方面,展现了一个唯美而广阔的童话场景;海王宫殿的墙角用珊瑚砌成,窗子用琥珀装饰,屋顶铺满蚌壳,呈现出一个瑰丽无比的海底世界;通过对皮肤、眼睛、腿部的细腻描绘,使海的女儿的形象跃然纸上。笔者从这些经典句段中提炼出一项语用技巧训练,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主题,从多个方面展开叙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且层次分明。掌握这一技巧后,学生的想象力如同插上了翅膀,在他们的生活视野中自由飞翔:童话城堡式的校园、天上千变万化的流云,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都成为他们笔下的素材。同一项语用训练,在万千儿童的独特视角下绽放出不同的光彩,促使语言系统的构建向着学生生命的更深处、更远处延伸。

教学评一体化聚焦,落实相关语文要素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特别关注“目标的明确性”及“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笔者认为,在写作训练中,也应秉持这一理念,确保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焦点以及评价的标准均紧密围绕既定目标展开,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要素,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例,习作目标为:抓住“好地方”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清楚推荐理由,吸引更多人;从多个角度对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将推荐理由写充分,激发读者的向往。基于此,笔者在设计作文评价标准时,具体涵盖以下几点:运用通顺的语言,写清楚推荐的地方;准确把握并凸显“好地方”的特色,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明推荐理由;多角度深入挖掘“好地方”,确保推荐理由充分且引人入胜。同时,设置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指明后续努力的方向。

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笔者将继续探索单元习作一体化教学设计,进一步落实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