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习作,培育学生可迁移的写作能力

2024-10-16 00:00:00袁红强
教育家 2024年38期

统编版语文教材自三年级起,每学期安排一个习作主题单元,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板块层层递进,体现了“精读课文—习得写法—习作练习”的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阅读教学为抓手,聚焦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其形成可迁移的习作能力。接下来,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爬天都峰》为例,分享一些实践心得。

确立目标重点,搭建教学框架

本册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完成本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能力,笔者确立本单元的核心教学任务为:精读课文,掌握并运用一定的表达方法,清晰讲述自己多彩的生活经历。《爬天都峰》一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时间顺序,细致描绘了“我”与父亲共登天都峰的经历。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认识文章需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事件,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写清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迁移运用;懂得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而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挑战生活中的困难。两个目标共同指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表达方法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聚焦表达方法,提炼核心要素

笔者以本单元开篇课文《麻雀》为引子,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清晰描述一件事情,随后过渡到《爬天都峰》,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明确文章遵循的时间顺序,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2至5自然段写爬山前,展现了天都峰的高耸与陡峭,侧面强调了攀登难度,着重描绘了“我”与老爷爷的对话,其中两个“也”字和三个“爬”字反映了双方从诧异到相互鼓励、建立信心的心理变化。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笔者注重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聚焦于“怎么想”。引导学生想象“我”面对险峻的天都峰时的内心活动,体会夸张手法的深层含义,同时思考作者描绘天都峰高与陡的写法,理解“针对不同事物运用不同写法”的设计。二是关注“怎么说”。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揣摩双方的心理状态,感受背后的情感。第6、7自然段描写爬山中,精炼地展现了登山的险和攀登者的专注。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怎么做”,通过“奋力、攀、爬、手脚并用”等词语和修辞的运用,体会如何用不同写法描写同一个动作。同时抓住句末的省略号,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借助排比和比喻描写更多攀爬的惊险瞬间。第8至10自然段描写爬山后,通过写照相留念与互相感谢,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互助,这也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材,并深入探讨“父亲”话语的深层含义,同时讨论为何爬山前与爬上顶峰后的描写较详细,以此加深学生对围绕主旨安排材料的理解。

基于语用导向,提炼习作方法

针对不同事件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爬山前部分,作者用夸张写法写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又写了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抓住了“所见”与“所想”,写出了害怕和恐惧,凸显了“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勇气。另外,两人的对话看似简单且重复表达,实则意味深长,展现了双方的心理变化,以及彼此从对方身上获得的精神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根据不同事件选取不同表达方式的写作意识,并鼓励他们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用不同方式描绘相同动作。作者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描写“爬”的动作:奋力地爬、攀着铁链爬、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地爬……在教学中,教师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面对险峻石级时还可能采取的攀爬方式,引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方式描绘相同事物,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尾选材与主旨呼应。登顶后,作者以合影纪念和互相感谢两件事作结,不仅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互助,更深刻地表达了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主题。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尾选材与主旨相呼应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紧凑、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