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中小学应强化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与审美鉴赏力,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本文中,笔者结合福建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的校本实践,探讨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策略。
立足课堂,扎实打好音乐基础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样化的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技能与学习信心。如引导学生从基础音阶练习入手,掌握音准与节奏;教授学生正确的呼吸技巧,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气息;通过哼鸣、唇颤音等发声练习放松喉咙,增强声音的灵活性。又如根据课标要求,挑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曲目,确保授课曲目的旋律生动有趣且易于学习,利于学生加深对音乐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智能一体机等多媒体工具,结合音乐软件和视频资源,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借鉴专业歌手的演唱方式,学习他们的音乐表现力。此外,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适时给予正面反馈,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搭建平台,助益学生的多彩成长
一直以来,学校按年级组建小合唱社团。近年来,在课后服务时间里,有歌唱爱好的学生有机会在音乐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展日常训练。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各班级围绕“歌唱祖国,追梦未来”“时代强音,致敬未来”等主题举办歌咏比赛,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此外,每年七一前夕,学校选拔各年级的优秀班级参加“童心献给党,红歌传心声”主题歌咏活动,这些演出视频被展播于泉州文明网。学校还积极组织“童心向党,艺术润心”校园才艺大赛,包括跳舞、独唱、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才艺展示中绽放光彩,让美育浸润心灵。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为有音乐才华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
整合资源,推进美育素养提升
学校所在地泉州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近年来的多届艺术节中,学校均积极承办或协办相关活动。如在第三届艺术节期间,学校不仅成功举办了“海丝赞歌,唱响园区”合唱比赛,还邀请了塞尔维亚知名乐队开展专场演出。乐队在梦幻的舞台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展现了巴尔干音乐的新生命、新样态。那天,现场三千余名师生享受艺术盛宴,深刻感知音乐魅力。同时,学校还倡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赏析歌曲,以此愉悦身心并从中收获精神力量。构建家校合作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艺术节、歌咏会演等活动,增强家长的音乐教育认同感和参与感,倡议他们将音乐作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纽带。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指出,个体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体验幸福的能力,即“感性素养”。感性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美育,而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性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们在悠扬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中渐渐长大,享受着美学滋养,不少师生在各级各类音乐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市级以上的荣誉,畅快地走在全面发展的路上。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音乐课堂歌唱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G1451-2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