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一直是家长和教师关心的重要话题,平日里或许相安无事,一旦遇到问题处理不当,则容易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和伤害。作为教师,该如何应对?我有一段故事和心得想要和大家分享。
倾听转班背后的心理诉求
一个午后,学校主管领导告诉我,高三学生小雨和小军发生了冲突,小雨情绪很不稳定,在班里掀桌子,用矿泉水瓶砸人,还向楼下扔东西,最近提出一定要转班。班主任和德育处老师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还是不理想,于是带她来学校心理辅导室,希望我能从心理教师的专业角度,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而言,被“推荐”过来咨询的学生很容易带有防御甚至抵触情绪,话少是常态。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小雨面无表情地坐在我面前,还没等我开口就抢着表达自己想要转班的坚定意愿。
在我的印象中,小雨所在的班级,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年级中都称得上数一数二,我真诚地看着她,心里不禁暗自思量,一名临近高考的学生坚持转班,一定有她不得已的缘由。我表达了疑问,小雨迟疑了一会儿,很快开启了“喷涌”一般的倾诉……
原来,小雨发育较早,六年级时因为怕同学发现她的乳房渐渐隆起,常常含胸驼背,尽力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但这并未阻止男生们的好奇和戏谑,甚至有人给她起了“奶牛”的绰号,而同桌小军正是其中跟着起哄得最厉害的男生,甚至有时经过她座位时会嬉笑着冲她喊“好狗不挡道”,还故意触碰她的身体。“老师,您知道吗?第一次听男生在背后喊我‘奶牛’时,我真想钻进地缝里。我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他们不缺我吃穿,但当我遇到这样的困难时,他们也给不出什么好主意。我尝试过反抗,推翻过小军的书桌,怒骂过跟风取笑的同学,但换来的只是班主任严厉的责备,小军继续变本加厉地欺负我,同学们也渐渐疏远我,把我当成‘瘟神’。那段时间,我经常做噩梦,情绪也变得很敏感,整个人越来越沉默。我感到委屈、难过、愤怒、孤独,却不知该向谁求助,只能一个人躲避和掩饰。直到上初中时,我和小军同校不同班,这种情况才渐渐好转。高中我们又分到同一个班,前不久我才发现直到今年他还在背后把这个绰号当成笑话说给同学听!”说到这里,小雨的眼眶瞬间红了,极力控制着,不让眼泪掉下来。我心疼地看着她,轻声建议她可以先暂停一下,调整呼吸。
听到这里,我大致理解了问题发生的主要脉络,于是向小雨求证道:“所以,你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除了有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之外,更大的原因是想要转班,进而远离小军,对吗?”她坦诚地点了点头,然后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在后续的交流中,我还得知,小雨进入高三后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始终停滞不前,而小军每天看上去没怎么用功,成绩却稳步提升,这让她深感挫败,特别是当小军哼着歌,故意在她面前得意地走过时,更令她觉得意难平,加剧了她的自卑心理。在成绩的问题上,之前几位老师的做法都是先发制人,向小雨强调备考时间紧张,一切要先以高考复习为重,却很少花时间坐下来耐心倾听她的真实诉求。事实上,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有时仅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诉说空间,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就能够让他们将积压在心底的创伤记忆或负性情绪拿出来“晒晒太阳”,这个过程本身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愈功效。
积极应对,给伤口“清创”
打开伤口之后,如何协助小雨进行“清创”“包扎”,给予她更实质性的帮助?我引导她细致地梳理出影响自己复习备考的因素,并按照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同时写下她期望得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与交流,她意识到当下自己迫切想要解决的正是应对高三学业压力的问题。从小雨备考中遇到的瓶颈出发,我向她解释了什么是“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可能遇到成绩进步缓慢、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这时要做的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找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就能顺利走出这段困境。
落实到更为具体的做法,让小雨寻求各科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策略。除此之外,我还就自身情绪管理等话题与她做了沟通,希望能帮助她更加客观地看待这段创伤经历。很多时候,人们一旦感受到心理上的不适或疼痛,就会本能地触发一系列反应,爆发生气、难过、着急、不安等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紧接着,人们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选择逃避、僵持或是采取攻击性举动。而想要尽量控制这些情绪,避免情绪化的冲动表达,我们不妨让“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在暂停的片刻间隙进一步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思考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感受真实诉求是什么,想想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的感受变得好一些。
时过六年,这份累积在小雨心底的创伤再度发作,最深处的原因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缺失。在这个案例中,小雨因此困扰不已,后续还引发了一系列行为问题;换个视角来看这段经历,“小军”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他们因为对性健康知识缺乏必要认知,给小雨带来了伤害。如果家庭或学校能够提早告诉小雨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心理与人际方面的困扰,告诉她怎样做好自我保护,遇到问题时如何及时寻求家长或教师的帮助,告诉小军如何尊重异性,他们受到的伤害将会减少很多。而现实中,关于性健康教育的话题,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认同其开展的必要性,但又总是羞于启齿,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教育契机。
“通常情况下,女孩性生理发育的启动比男孩早两年。身体初长成时,每个人都可能感到羞涩与不安,但更多的应该是长大成人的欣喜与自信……”那天下午,我向小雨讲了很多有关性教育的常识,比如从男女生10岁一直到青春期结束的生理发育过程,以及性情感、性行为、性安全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小雨静静听着这份迟到的知识,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讲到最后,我问小雨:“那么,你现在还想要转班吗?”她若有所思,我们就这样面对面沉默了一会儿,几分钟后,她摇了摇头:“现在看来,转班只是我暂时远离外界情绪干扰的下策,如果不调整自己,转班之后也可能遇到新的问题。”
在与小雨两个半小时的深度交流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心如剥洋葱般层层展开,而后在温暖且安全的“清创”过程中逐渐愈合。事后,经由小雨班主任的沟通和协助,小军意识到自己不当的行为给小雨带来的伤害,并真诚地向她表达了歉意。这份迟来的道歉,也让小雨的内心多了几分释然。在冲刺高考的最后三个月里,她才能倾尽全力为前往父母所在的南方城市求学而奋斗。后来,我和团队在本校及各地的宣讲中,也更加注重普及性健康教育的常识。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我愿意作为“小雨”们坚实的后援力量,帮助她们在心灵疗愈的征途中勇敢前行,也更真诚而迫切地希望中小学性健康教育能够真正落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