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和各种好处,中外名人不知有多少名言警句,一直萦绕在你我的耳畔。记得我小时候,阅读的客观条件真的是不尽人意,除了教科书之外几乎没有课外书籍可读,仅有的几册小人书也是破败不堪。我刚参加工作时,孩子们的书包鼓了起来,除了增加了一些教辅资料,课外读物也偶尔跑进了他们的书包。如今,国家大发展,社会大进步,阅读更是受到空前的重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文明的必需,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之一。在“全民读书月”宣传氛围的推动下,在学校各种阅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教师和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下,阅读俨然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如此优厚的客观条件下,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好了吗?幸福指数高了吗?并不见得。在各种客观条件得以不断改善的同时,许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反倒降低了不少。很多孩子不再有刚接触阅读时的激动和兴奋了,甚至个别孩子还产生了排斥课外阅读的想法。是什么原因呢?我经过日常观察和个别调查发现,造成如此窘境的原因恰恰在于大人们的“过分干预”。出于对孩子们的“积极关爱”,出于对自己责任心的“有力交代”,制订出各种条条框框,成为孩子们阅读路上的无形障碍、有形枷锁。其中,“必读书目”的选定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兴趣是很好的行为动力。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个性化的,是个体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特别偏好。如果个体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对于这种事物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付出的努力也会相应增加,收到的效果也会明显提升,也有助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儿童天然地对各种知识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他们为了看书忘记了玩具、游戏,忘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从书中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广的天地。但是,一进入小学,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就渐渐对阅读丧失了原先的浓厚兴趣,除了学业压力这个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人们让“必读”坏了孩子们的阅读“胃口”。“必读书目”似乎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老师手里推广阅读的法宝。我一直以为,加上了“必”这个字眼,很多行为和举措往往就会走样和变味。果不其然,大人们一厢情愿地努力推行,孩子们却是不甘情愿地敷衍以对。
我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把“必读书目”放在一边,偷偷地、痴痴地读着自己心头之爱的书籍。我也有意在身边范围进行了调查,很多孩子对“必读书目”没有太大兴趣,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只得装模作样地借上几本、看上几页,思想和精神根本不在其中。我们的积极努力,不但没有勾起孩子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人为地造成了“阅读是一种任务,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压力”的窘境。
另外,由于“必读书目”的规定,还衍生出一系列另类的“必须”。比如,规定每个孩子“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看完一本书,每天“必须”看多少页,做多少字的“摘录”“反思笔记”等;规定“必须”在什么时候交流,交流时应该准备什么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有效地体现阅读“成果”,还安排了书面测试,和孩子的成绩挂钩,和老师的业绩捆绑,增大了孩子的压力和老师的工作量,使得“必读书目”令学生讨厌,令教师心烦,让好好的阅读享受,变成了“阅读难受”。
其实,我们在引导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朱永新教授不止一次地指出,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以自主权。因此,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地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是时候需要让“必读”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