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幸福需要用心去体验

2024-10-16 00:00:00陈传超
教育家 2024年38期

近日阅读了台湾作家张文亮写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掩书而思:主人公牵着蜗牛散步,因为放慢脚步,欣赏曾被忽略的风景,体验过程。教育孩子也应该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体验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过程,要把时间拉长变慢,享受身边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美,静听花开的声音。

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职业之美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相信没有人接到这个任务时认为是个美差。因为“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走着走着,“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是啊,美无处不在,可为什么不少教师总会抱怨这一职业缺少4e801e2aa7c0cd0a62c5391c9f7269423ff69b8d08cd582d14f291098f0a3956美呢?其实,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感受,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丽!寒冷的清晨,学生迎面道上一句“老师早”,那是美丽的时刻;当我们生病,学生前来问候,那是美丽的时刻;当学生获得优异成绩,小脸上绽放灿烂的微笑,那是美丽的时刻;当学生取得进步真诚地向我们道谢,那是美丽的时刻……生活中的美,教育中的美,在于它的真实和细微,我们只有真实地投入其中,才能发现它的美,体验它的美。

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大卫·科尔博在继承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 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形成认识,进行梳理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才能成为被应用于实践的理论认知。

我们该怎样做促使学生也体验到花香、微风、虫鸣和满天的星斗?

让学生参与活动,促进互动。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探究,不仅旨在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更强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学九年级物理下册“制作简易电磁铁”时,我通过设置分组实验,让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提出问题:“为什么本组电磁铁与其他组的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不同?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他们充满激情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在互动中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学习了“神奇的升力”,自己设计出实验来模拟两船相撞;学生学习了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在体育课上计算出自己50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令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学到“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光在不均匀或不同介质中会怎样呢?学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因为书本上只说了一种正确的使用方法,有些学生想体验一下,“+”“-”接线接反时或者量程选得不对时,又会怎样?此时,我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并给予恰当指引,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动力。

遵守循序渐进,过程重于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种花的经历,每天悉心呵护,从种子发芽,到植株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充满了奇迹。很多人是为了观察生命的生长过程,并不在乎它能开多少花结多少果。

知了钻出地面,然后一步一步爬到高处,再一点点褪去旧壳,最后才能展翅高飞。每天看着学生成长、进步,这不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吗?正如《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作者最后感悟到的“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我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