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区域专家和研究者共同编写了《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3)》。作为一份旨在展现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引领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的实践性研究报告,《报告》建立了面向教师和校长群体的教师数字化学习评测体系,通过对来自全国12 个地区的调查问卷和优秀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对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内涵等进行系统考量,《报告》呈现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教师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机制、提升策略与实践样态,为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在数字化学习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教师数字化学习现状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教师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如何切实加快数字时代教师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教师数字化学习通过变革教师学习方式、管理方式、治理方式等,促进数字环境中教师能力本位的专业提升,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教师数字化学习是指教师以数字教育实践为核心价值取向,以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持续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为目标的一种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鼓励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教师层面,教师数字化学习态度方面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积极变迁:普遍具有积极认知,但不善于处理负面问题;男女教师各有特点,呈现出不同性别特性;高龄教师经验丰富,但态度水平有待提升;低职称教师态度优,高级教师非出类拔萃;教师学历不论高低,态度表现上各有优势;教师任教学段不同,个中表现差异较显著;信息学科教师突出,整体态度水平相对高;城乡教师不论出处,各有自身优势和不足;民办教师更为积极,公立教师仍有待提升;各地区教师在态度水平上的表现各有特色。
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实现从接受到创新的需求转变:智慧筛选,教师巧选数字资源助力教学;精准评估,教师高度重视数字资源评估;善用资源,教师活用数字资源赋能课堂;资源共享,教师携手共筑数字教学新生态;资源创新,教师多样化资源需求需满足。
教师数字化学习场景方面实现了从适应到引领的技能进阶:广泛实践,教师数字化探索更加深入;全新定位,教师数字化角色发生转变;自我驱动,教师提升技能的意愿较强;能力成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数字化学习关系方面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融合发展:乐于沟通,以多元互动促进专业成长;远见卓识,对人工智能具有积极认知;人机协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从校长层面看,其数字化学习现状体现在8个方面: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水平普遍较高;东部地区数字化领导力优势凸显,西部地区存提升空间;不同性别校长的数字化领导力相当;数字化领导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城市学校校长的数字化领导力领先,乡镇与农村有待提升;不同学段校长的数字化领导力各异,初高中学段相对突出;研修频次与数字化领导力正相关;教育背景影响校长的数字领导力。
教师数字化学习的样态与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领域,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不同的教师数字化学习样态:教师具有普遍积极认知,数字化学习方式日渐丰富;教师数字化学习态度存在差异,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教师数字教学策略日趋多样,学习持续性与场景适应性尚有不足;优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初步构建多维度融合的学习生态;场景创新促进多元智慧融合,人机协作能力不断发展;数字化学习赋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校长数字化领导水平。
此外,教师数字化学习现状中的几个关键特点,不仅展示了教师在适应新技术和资源方面的积极态度,也指出了教师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大多数教师普遍面临压力挑战;数字资源形态单一限制教师学习参与性;教师培训的系统性与个性化不足;资深教师和新手校长数字化成长受到挑战;学历差异制约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城乡学校的教师和校长面临不同难题和考验;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现象制约数字素养提升;平衡学科教学与数字化学习仍是待解问题。
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建议
本报告从政府、技术企业、校长、教师四个主体层面给出了教师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建议。
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全方位引领作用: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有效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三是关注教育均衡,统筹区域、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四是关注群体差异,组织定制化、有针对性的数字培训。
技术企业要响应政府号召,做好全流程技术保障:一是加强技术研发,提供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持;二是关注学校差异,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
校长要领航学校发展,助力数字化水平跃升:一是素养进阶,引领数字化学习新风尚;二是智慧沟通,构建数字化学习共同体;三是眼光敏锐,铺设数字化学习多维支撑。
教师要深化自我提升,增强数字化学习动能:一是培养积极主动的数字化学习态度,推动自我提升;二是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助力专业成长;三是应对多变的数字化学习场景,促进智慧生成;四是灵活处理不同的数字化学习关系,增进群智协同。 (整理/何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