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圆缺转换,通处世之理

2024-10-15 00:00:00罗曼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4年34期

妙文品评

观满月,予人圆满顺遂、内心充实之意;观缺月,予人勾人心弦、魂牵梦萦之感。(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满月有满月的风采,缺月则有缺月的曼妙,从月亮的满缺变化之中,我们可通晓处世之理。(引用材料,亮明观点。)

缺并非遗憾,看到缺背后的满,可以让我们将缺看淡,缺满融合。(第一个分论点。)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不乏残缺,可是当我们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缺也有自己别致的味道。正如川端康成半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起床却欣赏到凌晨四点的海棠花的风姿,不能安然入睡的烦闷被同样未眠的海棠花抚平,从而写下名作《花未眠》。夜不能寐看似是圆满的生活状态的缺失,但是这一缺失却让人欣赏到平日里被忽视的自然之美。这使我们转变了对缺的看法,探索起了缺中的美满。又如于敏默默耕耘在国防研究的前线,远离家人,甚至无法明言自己身在何方,所为何事。二十八年的沉默人生,二十八年的离家之愁处处体现着“缺”,但是缺的另一面,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科学工作取得的成果——氢弹的成功研制捍卫了我国的国土安全。他用惊天事业的圆满与沉默人生的寂寂无名相融合,实现了满和缺之间的转换,将缺满融合。吾辈青年亦应领会其精神,不应只看到缺中的不足,还应看到其背后的圆满,将缺与满融合。(该段直接从满与缺的转化入手,扣住中心论点。论证时运用了川端康成和于敏两人的例子,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两人的满与缺的转化。川端康成无眠的烦闷是心境的不平和不圆满,而观赏到海棠花的美让烦闷变成愉悦,心境的缺转换成了满,缺也就被抚慰了。于敏二十八年的默默奉献、不为人知和离家之愁是他的人生之缺憾,但是当事业成功、报国之志实现之日,也就实现了满缺之变。由两人事例,再自然地联想到青年,扣住了题目的提示要求。)

缺亦是一种满,个体的缺失造就整体的圆满,个性中所缺乏的亦令人生的风景多姿多彩。(第二个分论点。)

幸福之源是什么?罗素认为是“参差多态”。没有十全十美之物,正是因为各有缺失,才成就了世间的参差多态、五彩斑斓。世人皆知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仙袂飘飘,惊才绝艳,为人称道;但是同时也知道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恃才傲物,睥睨天下,宦海沉浮。(引用诗句来展现李白的两面,形象生动。)试问李白若是一个完人,才华横溢也谨小慎微,高洁自信又与世浮沉,从而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又怎能写出那些天马行空、浪漫跌宕的诗句,成为大家熟知的那个诗仙?(用问句来假设论证,引人深思。)同样的,尽管我们缺乏很多“圆熟”的性格,或是温柔或是热情,或是直率或是敏感,但正是我们对其他性格的缺乏,让我们每个人都成就了不一样的烟火。(该段在第一个分论点的基础上,阐述缺亦是满,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开掘。在论证中,从个性入手,以李白的不圆熟的个性正是成就诗仙的关键来论证观点,眼光独到。紧接着,作者联系自身,每个人身上都有些性格的欠缺,而正是这些欠缺才构成自己的独特。)

品圆与缺之美,通晓处世之理。(第三个分论点。)

满月和缺月的相互交替转换映射出大自然的智慧,向我们传递了处世的道理:生活中所缺乏的东西、不完美的东西不能一味否认。缺少的并未消散,它在以另一种方式助你达到圆满。正如国画中的留白让整个画面更丰满。在圆满和缺少的相互转换中,我们能更坚定前进的脚步,对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该段由材料的自然规律类比出处世之道。)

处人生百事,既要对美满有追求,又要善于将缺转化为满,看淡生活中缺少的,品味满缺转化的恒久之美。(总结全文,回扣开篇。)

【广东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

技法提纯

本文立意准确,论证深入,值得我们借鉴。

1.立意准确

作文对材料的内涵理解准确,揭示充分。月亮有圆缺,引发人们对此现象不同层面的思考。本文能够结合材料中的不同的观点,生成自己的观点,体现作者对材料观点的整体观照。多数作文择材料一二,泛泛而谈,没有注意到材料仅仅围绕“月亮”这个单一对象本身来展开思索,带来精准度不够。而本文对“圆缺”的开掘较深,行文时能够着眼于一个对象本身的“圆”与“缺”,集中笔墨叙写对圆缺的一体两面的思考,较好地体现题旨。

2.论证深入

在行文思路上,本文的论证富有层次。首先厘清许多人可能对“残缺”存在负面印象,指出残缺具有独特味道,应以积极的态度去促进满和缺之间的转换。接着进一步挖掘残缺本身的深层价值,由个人推广到社会的普遍性,正是残缺带来了参差多态富有个性的世界。最后顺势回扣到中心,阐述残缺之理。在论证时选取恰切的材料,说理精当,能够较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