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朝,由兵部主持,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此后历代对武举政策态度不一,不时有停止之举,但其彻底被废除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以武举“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废止武举”。而此前得中武状元的张三甲,便成了武举制度存在的一千二百年中最后一名武状元。
张家的武学渊源始于张三甲的祖父张增。张增年轻时曾偶遇一位武林高手,与之结为兄弟,又因为自己身强体壮,也跟着这兄弟学了几路拳术。农闲之时,张增便练拳习武,渐渐地,他开始有了名气,不仅本家子弟同他学习,连邻村也有不少人拜他为师。后来张家办起了武馆,前来学艺之人更是络绎不绝。在这种氛围下,张三甲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有较深的武学造诣。
张三甲出身武学世家,自幼习武也是顺理成章。张三甲咿呀学语之时就模仿大人练拳习武,加之其机敏好学,又肯下苦功夫,七八岁时已经随父亲学了不少招式。父亲见他很有学武的天赋,更是悉心指导。到了十四五岁,张三甲已然长成彪形大汉。有一次,他练武练到兴头上,看见邻居家门前有两个石狮子。他大叫一声,一手抓起一个,猛力将石狮子夹于腋下。这百余斤重的石狮子,被他玩耍一阵,又被放回原地。只见他面不改色,气息平稳,围观之人惊叹于他的“神力”,无不惊骇赞叹。
当时正值国难,张三甲的父亲便让他拜武术名家杨国昌为师,以期学成后不仅光宗耀祖,更能报效国家。杨先生很喜欢这个弟子,对他精心教授、指点。张三甲也很谦虚刻苦,一百八十斤的练武刀,他耍起来如盘龙翻舞,出神入化,套数多变;跑马射箭亦能百发百中;“弓、箭、刀、石,色色冠群”。同时他又力大无比,据传,有一次张三甲骑马奔驰在金堤之上,手中舞着大刀,将一棵直径盈尺的柳树砍下。马驮不动,他便下了马,背着这棵树走了三里地。杨先生曾赞:“吾弟子盈门,唯有三甲罕见也。”
杨先生去世后,张三甲又拜杜回春为师。杜回春是蓝翎侍卫,武艺高强,经过他的点拨与教导,张三甲的武艺又有了更大的进步。
学有所成的张三甲决定参加武举考试,以为国尽忠。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参加会试之人要拜朝中有名望的人为师。恰会试前,恭亲王奕?到演练场巡视,见张三甲虎背熊腰,武艺精湛,便知他是个人才,于是主动将其收于门下。
参加会试的多是富家子弟,他们不仅衣着华丽,且有贿赂考官之举。而张家虽是武学世家,但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称得上清贫。参加会试报名时,身着粗布旧衣的张三甲怕别人看不起他,鼓足勇气将家中几十亩薄田谎报为“有田产八百亩”。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人轻蔑地称为“穷猴”。这般轻视深深地刺痛了张三甲,除了报国之外,他的心里更多了一份为天下穷人争口气的念头。
因其本身学艺精湛,加之信念坚定,张三甲在会试时力压群雄,样样成绩皆名列榜首,得中会元。在之后的殿试中,他将一柄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舞得风生水起,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望而生畏。突然间,听得“哐啷”一声,大刀落地。全场愕然之际,张三甲却处变不惊,他用脚尖一挑,大刀便随之飞起,重又落回他的手中。而接下来的招式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如此精彩的技艺,令全场掌声雷动。但也有人不服,要与张三甲比试。张三甲接受挑战,他随手把大刀往地下一插,准备应战。那人却表示不必再比。原来,张三甲虽是随手之举,却将刀柄插地三尺有余,对方大惊失色,心里已完全佩服了。如此,张三甲以一甲第一名夺魁,被钦点为武状元,钦命御前侍卫。
得中状元后,应是到了张三甲实现为国尽忠的抱负之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所有人始料未及。回乡不久,张三甲便患了重病,从此卧床不起。经多方诊治无效,这个不久前还在考场上叱咤风云之人,竟猝然与世长辞,年仅二十二岁。
关于张三甲的死因,有人说他中了状元后遭人嫉恨,被人下了毒,中毒身亡。然而这一说法并无证据,且如今已无法考证。时值清末,清政府腐败无能,张三甲虽有一身好武艺,却恐难于施展,所以据张三甲母亲说,他因终日忧愁,郁闷成疾,竟致身亡。
张三甲去世后,其家人到京城报丧,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已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失败,光绪帝亦被幽禁。不久后,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张三甲成为清朝最后一名武状元。他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不禁令人唏嘘,但他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和富国强民的壮志,无不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