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萌发一些审美意识的时候,就深深地喜欢上了“祥云镇”这个家乡的名字。在周边一众以姓氏命名,或有些饶舌的地名中,“祥云镇”显得十分新颖别致,清新脱俗。
祥云镇,镇如其名,宁静祥和,尤其是太阳早上喷薄而出和傍晚即将落山的时候,霞光从云彩上倾泻下来,犹如一座人间仙境。
在这里,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春天万物萌发,到处都是绿色,田野的泥土混合着草木的清香,小伙伴心旷神怡地大口呼吸,来回奔跑。夏天午后日光毒辣,蝉鸣聒噪,我们趁着大人小憩时蹑手蹑脚地溜出家门,在村里钓鱼摸虾。秋天丰收的季节,大人在田地里挥汗如雨,我们则伴着布谷鸟的鸣叫在田埂上打打闹闹。冬天,我们偎依在火炉旁边,不等暖和一点,就急忙跑出去打雪仗。乡间田野,四季都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镇里,偏偏存放着一块丑陋的老石。老石高而大,孤零零地屹立着,身下野草丛生。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石身早已又灰又脏。老石坐落于镇中央,就像白净皮肤上不小心沾上的一块泥巴,丑陋而突兀。
每月月初,在跟随大人赶集的路上,那块灰黑色的老石总会撞进我的眼里。如果说祥云镇是我心里那个蒙着白色面纱、巧笑嫣然的大美人,那块石头就像极了美人眼角的暗色胎记。我时常盼望着,哪天有谁来把它移走,该有多好!
再大一些,我去城里上学,老石就屹立在我往返的必经之路上,有时像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锁,有时又像一个沉默寡言的老汉……总之,它一点也不招人喜欢。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向奶奶提出了那个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为什么那儿一直有块大石头,丑死了,怎么不搬走啊?”
奶奶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战争年代的故事:……一次部队转移时,战士们被敌人包围并冲散,武工队队长在返回寻找失散队员时落入了敌人的魔爪。
被捕后,武工队长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他还趁机鼓励周围群众勇敢斗争,其慷慨陈词,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奶奶讲到这,言语悲戚,我也跟着热泪盈眶。“这位队长便是张祥云。后来家乡解放后,政府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改为了‘祥云镇’。那块石碑,就是当时群众自筹资金树立的烈士纪念碑啊。”奶奶继续说道。
听到这,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从小在镇里长大,自诩喜欢家乡的我,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小镇名字的由来。
“你知道石碑上写的什么吗?”奶奶问我。我默然摇了摇头,从未正眼看过老石,我又哪里知道上面写了些什么呢?
“石碑两面,分别刻着‘张祥云烈士永垂不朽’和‘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两行字,只是时间长了,字迹变得暗淡模糊了,也就不为人所知了!”奶奶拭去眼角的泪水,摸摸我的头感叹道。
此后,但凡提起家乡,我的心里总会浮现出那块斑驳老石。在一片祥云里,它既默默书写着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也见证着日渐繁荣的新时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学到的知识日渐增多,每次读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等诗句时,脑海里总会想起家乡的英雄来。
后来我出去上大学,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一年清明节回乡,我又见到了那块石头,发现它已被整饬一新,石身变成了白色,上面的字也涂成了金色。彼时,有学校正组织学生为烈士献花,细雨里,老师站在石碑前,将烈士的事迹缓缓道来。小伞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认真倾听,表情肃穆。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这是多少先辈的热切愿望啊。我停留片刻后,继续向前走,有些不舍地频频回头,想把现在石碑的模样留存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