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0-14 00:00:00杨焕霞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9期

摘 要 榆林市作为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基地,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为加强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维护陕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论述榆林市林业资源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政策扶持;推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倡导居民参与,增强保护意识;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效途径;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78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位于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西邻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连内蒙古自治区,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南与延安市接壤,总土地面积42 920.2 km2。榆林市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和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无岩浆岩生成和活动,地震活动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 600~1 800 m,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 000~1 200 m,最高点1 907 m,最低点560 m。榆林市属暖温带至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 ℃,年均降水量400 mm,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1]。水文属内陆河流区,河流均汇入黄河,以无定河、皇甫川为主要河流。总体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截至2023年,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6%,57.33万hm2的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治理,沙区平均植被盖度达60%,陕西省的“绿色”向北推进了400余km[2]。然而,当前榆林市的林业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有待提升。加强对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陕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固性,更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榆林市林业资源现状

榆林市林地面积121.72万hm2。其中,乔木林地16.37万hm2,灌木林地74.93万hm2,其他林地30.41万hm2。林地主要分布在榆阳区、神木市、靖边县、横山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油松、樟子松、柠条、杨树等,常见乔木还包括白蜡树、刺槐、沙柳,灌木有沙棘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执行效果不佳。例如,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缺乏有力的惩戒手段,导致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此外,现行法律法规在监管主体、监管方式及相关流程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监管工作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基层监管机构在执法时出现权责不清、人手不足、手段单一等问题,监管效率和水平不高。

2.2 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榆林市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目前,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财政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未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实际需求;已批准的林业生态项目资金到位率较低,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较少下拨至地方[3]。同时,在扶持政策方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一些鼓励性政策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难以有效执行;部分优惠政策在执行层面把关不严,造成资源的流失。

2.3 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手段落后

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长期存在滞后的问题,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与现代化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现代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ROTGCfMAcpdUpuoh1Xd4Aw==工作流于形式,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够合理,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应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先进适用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难以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此外,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技术、新成果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滞后,未能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2.4 公众参与度低,保护意识淡薄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在榆林市,居民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参与热情不高,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居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乱砍滥伐林木,甚至在林区违法开矿、采石,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部分生活在林区的居民对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防火防灾意识淡薄,随意烧荒山、焚烧秸秆,导致林火灾害频发。同时,居民普遍缺乏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对破坏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4]。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追求经济利益,非法占用林地且随意排污,缺乏环保意识。

2.5 缺乏统筹规划,发展失衡

长期以来,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导致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明显失衡。由于缺乏科学的宏观规划指导,各地为发展经济过度开发利用林地资源,造成林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下降。此外,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榆林市不同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生态环境质量参差不齐。例如,由于地形条件相对优越,榆林市北部地区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成效较好;而中南部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榆林市在林业生态保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缺失,且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形成。

3 对策

3.1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根本保障。榆林市应当从立法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保护目标和重点,细化保护措施和要求,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戒力度。同时,重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明确监管主体及其职责,规范执法流程,提高可操作性。此外,榆林市应健全林业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量配备。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配备专业化执法队伍,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监管手段,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凝聚监管合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网络。只有构建健全高效的法治保障和监管体系,才能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政策扶持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因此,榆林市政府应当从财政预算层面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合理地编制林业生态保护项目预算,保证财政资金的足额到位。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及上级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除了财政投入,政策扶持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推动力。相关部门应构建更加系统化、可操作性更强的扶持政策体系,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收益分成等方面给予优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要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对于现有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防止骗补等问题发生。

3.3 推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榆林市应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推广和应用一批能够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保护效能的先进适用技术。例如,可借助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对林业资源的精准掌握和动态监测,从而更加高效地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利用“3S”技术构建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5]。此外,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可大力推广轻简高效的植树造林新技术,以适应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造林绿化的目标。同时,积极引进和开发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选育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除了技术创新,榆林市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管理的整体水平。

3.4 倡导居民参与,增强保护意识

榆林市应当大力宣传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其传播广、覆盖面大的优势,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居民传递林业生态保护的意义。同时,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从源头上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环保理念。此外,榆林市应鼓励和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义务植树、巡林护林等活动,让居民从实践中体会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林区村落,可以探索建立林农合作机制,与村民分享造林收益,从而激发他们的保护热情。对企事业单位,榆林市应加强监管约束,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推行绿色生产模式,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5 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榆林市应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全市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科学划分保护重点区域,明确分区分级的治理目标和措施。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制订差异化的保护方案,避免“一刀切”做法。对于榆林市北部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重点是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禁伐限伐政策;对于中南部的重点治理区域,则要集中资源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榆林市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保与上级规划有效衔接,明确职责分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榆林市可围绕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矿山修复等重点任务,制订详细的专项规划,以实现规划设计的精细化与针对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榆林市林业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和协调发展。

4 结语

榆林市应加大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地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管;增加财政投入,落实扶持政策;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增强保护意识;统筹规划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只有多管齐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榆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慧.榆林市榆阳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20(11):205-206.

[2] 高艳波.榆林市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2021,23(7):122-123.

[3] 杨玉华.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管理技术推广路径分析[J].新农业,2023(22):20-21.

[4] 王瑞萍.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3,14(21):127-129.

[5] 张青梅.浅谈防沙治沙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农家参谋,2022(15):126-128.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