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对策

2024-10-14 00:00:00仁青若尔玛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9期

摘 要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林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由此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也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事实证明,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林业资源,重视林业生态效益,才能实现高效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为进一步改善林业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分析其林业发展保护方面存在的保护意识不足、林间管理欠缺、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用效率低问题,并提出完善林业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工作、加强植物生长期间的有效管理、加强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建设等。

关键词 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四川省阿坝州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69

近年来,四川省阿坝州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经专家学者的深入调查,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肆意地掠夺式开采,工厂不断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和工业废水等行为都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只有修复生态系统,才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1]。自然生态系统包含林业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及淡水生态系统,其中林业生态系统是陆地上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系统,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调节空气、改善生态循环等功能。因此,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证。

1 林业发展现状和修复意义

1.1 林业发展现状

阿坝州总面积8.3万km2,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理坐标东经100°30′~104°26′、北纬30°35′~34°19′,具有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的作用。阿坝州地势崎岖不平,主要分布海拔2.4~4.2 km的低山和亚高山,河谷和高山区域众多。2020年,阿坝州完成人工造林1 590.67 hm2,封山育林333.33 hm2,修复退化林838.33 hm2。截至目前,阿坝州林业用地面积386万hm2,其中森林面积202万hm2、森林蓄积量4.2亿m3、森林覆盖率24.2%。阿坝州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营林方式过于粗放、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乱砍滥伐现象严重,阻碍了当地林业的健康发展。

1.2 林业修复意义

阿坝州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在全省名列前三,丰富的林业资源,如木材、能源物质、林副产品及化工医药资源等,能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2-3]。阿坝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在林下适宜种植花卉、花椒、甜樱桃、菌类、山野菜等;还可以发展林下旅游业、开发狩猎场和提供森林野营地等,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此外,构建农田林网、绿化荒山、提高村寨的林草覆盖率等措施,不但能净化空气,提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还能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4-5]。

2 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意识不足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林业的健康发展,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林业保护意识依旧淡漠,乱砍滥伐现象在林业保护区常有发生[6]。近年来,阿坝州不仅加大了林业保护的宣传力度,而且加大了处罚力度,对破坏林业资源的人一律顶格处罚,不但要求经济赔偿,还需要进行刑事处罚,但仍有部分人存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对林业资源进行破坏。这是林业保护有关工作监管环节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所致[7]。例如,针对村民在森林中放牧、打猎、砍柴等行为,监督管理人员多是仅予以口头警告,或只进行轻微罚款等,难以有效地规范村民的行为,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其对林业资源进行进一步破坏,不利于实现对当地林业的保护。

2.2 林间管理欠缺

林业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差异化的管理及养护,如此才能保证良好的生长态势[8]。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植物生长期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管理和养护,林业生态系统中树木的生长状况不一致,有的树木长势喜人,有的则瘦小枯黄。此外,在植物的生长期会出现各种病虫害,但由于不注重病虫害防治,致使植被、环境被病虫害破坏,森林无法正常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用效率低

目前,阿坝州各大林区基本都建立了林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林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但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不高。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分析和利用功能的平台,但是该技术并不成熟,仍存在不少问题。1)功能不完善,导致存在林业资源数据收集不全面、不详尽,数据关联性差、数据使用附加值低等问题。这使得林业管理部门依然需要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采集林业资源数据,导致信息数据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实现办公效率的提高。2)林区处于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服务系统不能全面有效覆盖,无法充分发挥效能。

3 对策

3.1 完善林业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工作

1)加强森林资源的科普宣传工作。目前,通过拉横幅、广播播报等方式,已经无法有效达到宣传、教育、警醒的作用。因此,科普宣传的方式应该更多样化,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手机APP、QQ群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社交软件,通过在这些社交软件上发布林业保护相关宣传内容,宣传林业保护的意义、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还可以将一些破坏林业生态的案件及其处理结果发布到这些平台上,对人们进行普法教育。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立法工作。我国已有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法律,但是并不全面,其法律体系呈现由各单行法组成的“法群”或“碎片化”特征,各单行法之间欠缺一定关联,无法满足自然资源全面统筹管理的要求。针对各单项资源分散立法的问题,需要从阿坝州不同自然资源类型的特征出发,建立适用于不同类自然资源的法律框架,明确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一些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各有关制度的协调统一。例如,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条件、方式与流程,确定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从而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保护与管理效果,针对森林资源的采伐限额制订标准,只要超过该标准就要严厉的处罚。3)为了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以提高林业管理效率、优化林业保护效果。

3.2 加强植物生长期间的有效管理

经济林能净化空气、缓解环境压力,还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资源,因此阿坝州目前的林业管理以经济林管理为主。1)优化水肥管理。林间栽培地土壤水分含量充足,是确保树木存活生长的关键。通常土壤含水量以60%为宜,当土壤干旱层超过5 cm左右时,即需要进行浇灌。施肥主要施用有机肥,尽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施肥主要在秋冬季节进行,在树木周围挖掘施肥沟。2)加强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生物防治是根据病虫害的产生原因或生物特性,发挥天敌生物的作用以消灭病虫害。化学防治虽见效快,但产生的副作用大,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还会误杀林中的有益生物,严重的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因此,阿坝州林业管理过程中要求只在暴发大规模病虫害时使用化学防治,而且需要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化学品配比,避免化学药品使用量过大。3)合理进行养护管理。例如,在造林时,控制好植株种植密度;每个生长周期后,在冬季做好树木修剪工作,去除患病枝、弱小枝、下垂枝等,并及时将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处理。

3.3 加强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确保网络在林区实现全面覆盖。优化林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给林业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平台。可在阿坝州推广应用林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见图1),其中智能设备包括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遥感设备。以手机APP为载体的管理服务平台,能实现无人值守全天候监控预警、记录护林员巡察路线和时间,还能一键报警发送紧急信号。该平台充分利用遥感影像对保护区实时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假设发现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情况,即可将照片或视频上传至对应平台数据库,为林区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决策提供依据。该平台还可以利用林区内布置的传感器装置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及烟雾等气候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至管理平台;能实时显示感知的环境信息和林区的经纬度坐标,同时能从数据来源端经过抽取、转换、加载到目的端,并进行处理分析。林区管理人员可从数据源抽取出需要的数据,并按照林区事先定义好的预测模式对林区当前的危险等级和地质灾害等问题进行实时监控。

4 结语

林业保护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同时地区经济的发展能为林业保护提供更多的可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时,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林业资源、重视林业生态效益,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

参考文献:

[1] 麦海森.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J].绿色科技,2017(4):29-30.

[2] 雒志亮.方山县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浅析[J].花卉,2020(8):241-242.

[3] 李改萍.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乡村科技,2019(19):62-63.

[4] 高宇,张睿.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探究[J].吉林农业,2018(22):84.

[5] 张进.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现代农业,2020(9):95-96.

[6] 资权伟.林业调查工作中智能手机与“3S”技术的联合应用[J].绿色科技,2019(6):200-201.

[7] 麦海森.试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J].农业与技术,2017,37(5):57-58.

[8] 颜伟,彭松,李健生,等.基于GIS技术的营造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贵州林业科技,2019,47(1):45-48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