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重要发展目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风景园林在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传承人文景观、提升环境亲和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给城市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分析当前深圳市风景园林和生态城市建设现状,阐述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提出优化风景园林空间布局,构建生态网络骨架;分类推进风景园林建设;挖掘景观文化内涵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风景园林;生态城市;融合发展;广东省深圳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56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关乎人居环境质量,更是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1]。作为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载体,风景园林在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传承地域文化、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好城市风景园林系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秉承“生态立市”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不断加大风景园林建设力度,初步形成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空间布局失衡、分类建设滞后、文化传承缺失等问题,急需总结经验、优化建设策略,推动风景园林建设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
1 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近年来,深圳市在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深圳市率先进入城市开发建设加速时期,截至2023年,深圳市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深圳市致力于打造山海连城绿美深圳新格局,目前森林面积777 km2,森林覆盖率39.2%,拥有自然保护地27个,总面积约8.1万hm2,建成各类公园1 260个,各类步道3 119 km,花景道路60条,花漾街区22个,形成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
深圳市的公园体系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涵盖大型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口袋公园等多种类型,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和娱乐选择,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深圳湾公园、莲花山公园、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等大型公园,在提供优美景观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开展各种生态科普活动和环境教育课程,提高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关注,成为热门打卡地。而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的分布更为广泛,遍布深圳市的各街道和社区,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绿色休憩场所。深圳市还注重公园的多功能性和智能化管理,相关部门在多个园区引入智慧园林系统,在实现公园设施智能监控和维护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此外,深圳市相关部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致力于将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并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采取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深圳市还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河流的水质得到显著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是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另一大亮点,通过推广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LID)技术,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设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深圳市在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既注重高质量的绿地系统和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结合多种措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其他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理论基础
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生态学、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框架上[2]。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的融合发展首先基于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研究在不同尺度上景观组成部分(绿地、水体、森林等)之间的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功能[3]。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在关注美学价值的同时,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生态廊道的设置,通过生态廊道连接绿地、森林、湿地等自然元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则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管理。
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全过程[4]。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相关内容则进一步细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仅论述了科学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还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合理规划和设计风景园林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
3 发展策略
近年来,深圳市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高密度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深圳市面临的重要课题。风景园林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深圳市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风景园林建设与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深圳市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策略。
3.1 优化风景园林空间布局,构建生态网络骨架
深圳市在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中,通过优化风景园林空间布局和构建生态网络骨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深圳市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优化中需要注重合理配置各种类型的绿地系统,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绿地网络。这一网络包括大型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及道路绿化带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高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6]。具体而言,大型综合性公园如深圳湾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可以提供广阔的绿地空间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则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方便市民日常使用,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深圳市在构建生态网络骨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园林的内外部具体情况,建设生态廊道,将城市绿地与周边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连接,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网络。生态廊道的建设既能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的通道,又能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途径。实际建设过程中,深圳市相关部门可以在主要河流两岸修建生态绿道,将城市绿地与河流湿地相连接,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在提高河流水质的同时,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此外,深圳市相关部门可以在城市边缘和自然保护区周边建设生态缓冲区,组织开展植被覆盖和生态恢复的相关工作,从而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
3.2 分类推进风景园林建设
深圳市在推进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类推进风景园林建设来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深圳市应依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城市功能和社区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园林设计与建设。例如,在城市商务中心区设计具有休闲放松功能的口袋公园和绿色屋顶,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多绿色憩息场所;在居住区应侧重于修建功能丰富的社区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的需求,还应考虑儿童玩耍和老年人活动的特殊需要;在靠近自然保护区或郊区的地带,则应重点发展生态公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采用恢复湿地、种植本土植被等方式,加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深圳市还应加强绿道系统的建设,连接各类公园和绿地,形成连续的生态网络,以促进生物种群的交流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深圳市在园林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生态技术和智能系统,强化园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采用生态雨水管理系统,如下沉式绿地、渗透性铺装等,有效控制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利用太阳能照明和智能灌溉系统,减少园林维护的能源消耗和水资源利用。同时,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定期评估园林在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温度、减少噪声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及时调整管理策略。通过实施上述策略,深圳市不仅可以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实现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融合,更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发展,为深圳市建设生态城市奠01f037fb3ca3cc7900ec6d3400da8829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3.3 挖掘景观文化内涵
挖掘景观文化内涵是促进深圳市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的关键。文化作为城市的独特标识,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不仅能显著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还能增强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深圳市的园林设计必须深深植根于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设计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并参考相关的文化书籍,进行考证后选择能够诠释城市文化特征的植物、设计元素及布局方式。例如,采用水生植物,并结合岭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曲水流觞、桥、亭、廊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设计元素不仅适宜深圳市湿热的气候条件,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精髓与独特魅力。园林中还可以设置以地方历史人物或事件为主题的雕塑和纪念碑,如可以设立展示深圳市渔村历史的雕塑群,让游客了解深圳市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转变历程。
在挖掘景观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巧妙融合现代艺术和科技手段,增强景观的文化表达力和互动性。例如,设计人员502a0451dbd0f16c141afe1b5f355afe可以设置具有当地文化象征意义的大型雕塑和环境艺术装置,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使其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互动焦点。艺术作品通常选材考究、设计独特,设计人员可通过使用环保型材料、采用反映深圳市快速发展的动态艺术形式,体现深圳市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性。在科技的应用上,深圳市应积极引入多种高科技手段,以提升风景园林的互动性和教育功能。例如,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互动景观,在特定的园林区域,通过地面传感器捕捉游客的移动轨迹,触发相应的灯光或水景效果,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同时,这些技术能够用于环境监测,实时反馈空气质量、湿度等数据,并通过公园内的电子显示屏直观地向公众展示,提高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使得风景园林不仅发挥生态休闲场所的功能,更是宣传科技和文化的前沿平台。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深圳市丰富的文化,还能成为活跃的文化传播媒介,进一步强化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城市认同感。这种深度融合文化与生态的策略,将使深圳市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4 结语
风景园林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两者的相辅相成、融合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以深圳市为例,根据理论基础,探讨了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策略。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创新、资金投入和运营新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等多方协同配合。展望未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化,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以风景园林为代表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将更好地融入城市有机体,在推动生态循环、共建美好人居环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晶.现代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新思路探讨[J].现代园艺,2021,44(10):134-135.
[2] 丁浩然.风景园林建设的价值体现[J].农家参谋,2017(6):92.
[3]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4] 李曼芝.中国风景园林绿化建设施工现场管理措施[J].花卉,2019(24):25-26.
[5] 张渊.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及功能特点[J].江西农业,2017(5):85-86.
[6] 高德伟.提升生态风景园林建设水平的路径选择[J].现代园艺,2023,46(9):160-16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