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园林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改善园林景观效果,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阐述深圳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梳理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合理配置乡土植物、推广精细化智能化养护、建立专业的园林养护团队等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措施。
关键词 园林;植物配置;养护管理;广东省深圳市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53
而城市园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1]。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实现全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持续攀升。但与此同时,深圳市在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园林植物配置单一、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提升。
园林植物配置合理与否与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优化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措施是提升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关键举措,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充分发挥园林景观作用,更能维系园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时,采用先进的养护技术模式,引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园林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 深圳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园林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显著的成效。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园林绿化工程置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绿色空间。
深圳市的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着重于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规划和建设大量的公园、绿带、城市广场,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例如,深圳市著名的莲花山公园、东湖公园等都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闲场所,也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深圳市还注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不仅保护了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也成为教育研究基地。
深圳市在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并秉持着创新管理理念,推动智慧园林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圳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水、肥、光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大幅提高了园林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例如,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移动应用,管理者可以实时获取园林环境的各项数据,及时调整植物养护策略[2]。深圳市还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和再生资源,如在建设公园道路和设施过程中使用再生塑料和再生橡胶,减少环境污染。通过这些高科技和绿色策略的应用,深圳市的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也推动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展示了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2 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的理论基础
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是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基础不仅涵盖植物学、生态学,还包括现代景观设计与环境科学。这些理论基础指导着从植物选择、配置到后期养护的每一个步骤,确保园林植物能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论基础强调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美学价值的综合考量。从生态学角度,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包括耐寒性、耐热性、耐旱性及对土壤类型的适应能力等,确保植物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衍[3]。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如相生相克、根系竞争、光照需求的差异,也需在植物配置时予以考虑,以避免生长后期出现资源争夺导致的生长不良。从美学角度,植物的形态(如形、色、质感)和季节性变化(如花期、叶色变化)应与园林的整体风格和设计意图相协调,通过植物的有机配置,创造出富有层次和变化的景观效果,增强园林的艺术表现力。配置园林植物时还需考虑其在园林中的功能性,如通过配置高大乔木形成天然的遮阴区,或利用灌木和地被植物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园林植物的养护理论基础则涉及植物生理学与生态保护的知识,强调科学的养护管理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植物养护的核心是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如养分、光照、温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控[4]。病虫害防治也是园林植物养护中的重要环节,要求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园林生态环境的稳定。在现代园林养护实践中,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状况,实现植物的精准养护。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园林植物的生长质量和观赏效果,有效延长园林设施的使用寿命,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的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交叉的成果,不仅需要植物生态学和生物学的支持,还需要艺术美学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这些理论的实践应用,确保了园林植物在美化环境、提升生态价值与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园林景观设计与养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3 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对策
深圳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花园城市,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受自然环境条件、专业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深圳市在进行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外来植物品种比例过高、植被结构较为单一、智能化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素质人才缺口较大等突出问题,这极大制约了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提升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基于此,研究人员急需从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两个核心环节入手,采取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措施,切实提升深圳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质量。
3.1 合理配置乡土植物
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合理配置乡土植物,不仅体现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还有助于提升园林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功能。合理配置乡土植物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乡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深圳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湿,适合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在园林设计初期,研究人员需要对深圳市的乡土植物进行全面调研,明确其耐病性、生长速度、根系特征、花期、叶色变化等生态与美学属性。例如,深圳市常见的乡土植物如木樨、荔枝、杧果等,不仅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植物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这些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以减少后期养护中的水资源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同时确保建设的园林生态环境景观能更好地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5]。研究人员还应考虑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合理配置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过程,增强园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如通过混交林方式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既满足观赏需求,也增强园林生态功能。
研究人员可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并为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养护体系,通过加强水分管理、土壤养分调控、病虫害防控,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由于乡土植物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养护工作应侧重于“顺势而为”,即按自然规律进行,尽量减少人为干预,采用生态友好的养护方式。例如,使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采用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稳定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如引入天敌昆虫、使用植物源性杀虫剂等,既能有效杀灭害虫,又能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2 推广精细化智能化养护
研究人员需要构建具有深圳市特色的智能化养护系统,针对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创建智能监测网络,在各大园林如深圳湾公园、莲花山公园等,部署耐高温、高湿的新型传感器,如土壤盐分传感器,并建设微气候监测站,实现全面监测园林微环境。例如,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安装专门的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水体盐度和污染物含量。研究人员还需要开发基于乡土植物特性的智能决策系统,利用深圳市多年来积累的园林植物生长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适合当地植物如荔枝、木棉、凤凰木等的生长模型。这个系统能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为园林工作者提供精准的植物养护建议,如在台风季节来临前自动提醒加强对高大乔木的支撑和修剪。开发园林专用的智能养护设备也是研究人员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针对深圳市多山地形特点,研发能够在陡坡上作业的智能割草机器人;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开发具有防水、防潮功能的智能喷灌系统,并确保其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和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计划。
研究人员还需要实施符合深圳市特色的精细化植物养护管理策略,建立深圳市特色植物档案库,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木棉、红花荔枝等,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这些档案不仅包括植物的基本信息,还应包含植物的历年生长数据、养护记录等。特别是对于深圳市古树名木,如福田区的千年古榕、南山区的百年荔枝树等,实施“一树一档”管理,记录每棵树的生长状况、保护措施等。建立档案后,研究人员需要根据深圳市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实施差异化植物养护策略。例如,对于深圳市中央商务区(CentraZFWOmb8VRD5ItU0r9Kq4ikJeaeTnpSaFrzVty+LDoQI=l Business District,CBD)如福田中心区的植物,采用高标准的精细化养护策略,注重景观效果;对于深圳市生态环境区如梧桐山的植物,则采用更加生态化的养护方式,减少人为干预,并实施精准的施肥管理策略。研究人员可利用深圳市水质检测中心的数据,为各地区的园林植物制订科学的施肥方案,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的面源污染。在灌溉方面,研究人员可充分利用深圳市丰富的降水资源,在各大公园和绿地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在深圳湾公园建设的雨水花园,不仅能收集利用雨水,还能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
3.3 建立专业的园林养护团队
深圳市园林绿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活品质,而建立一支专业的园林养护团队对于提升深圳市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水平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可与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当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设立园林专业或相关课程。例如,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可以开设“深圳特色园林植物学”“智能化园林养护技术”等课程,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园林人才。建立深圳园林技术学院,专门培养中高级园林养护人才。学院可以设置短期和长期培训课程,涵盖植物学、土壤学、园林工程、智能化养护等多个方面。例如,可以开设为期2年的“深圳园林养护技师”培训课程,学员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深圳市相关部门也可建立“深圳园林大师”培养计划,从现有园林工作者中选拔有潜力的人才,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国际交流,培养一批精通深圳市乡土植物特性、熟悉现代园林技术的高级人才,并建立园林养护人才数据库。为每位园林工作者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学习经历、工作表现、专业特长,为人才选拔和职业发展提供依据。设立从初级养护员到高级园林师的职业晋升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4 结语
实施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与先进养护措施是提升深圳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推进美丽深圳建设、构建国家森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深圳市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科学采取措施,显著提升当地园林绿化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助力深圳市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生态友好、智能高效的现代园林体系,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华山,孙逊.园林植物新品种在深圳香蜜公园的应用及初步评价[J].中国园林,2018,34(S2):151-154.
[2] 彭金根,谢雨桐,江梦楼,等.深圳园林绿地中花境的色彩搭配分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5):42-47.
[3] 司璇.园林植物配置与绿化养护管理措施[J].园艺与种苗,2024,44(04):70-72.
[4] 王倩.生态风景园林植物配置方法及养护技术探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9):167-169.
[5] 童星.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要点[J].新城建科技,2024,33(2):73-75.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