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云南省会泽县是我国重要的牛产区,但近年来该地牛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控制牛疾病,分析会泽县牛疾病流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扩大牛传染性胃肠炎疫苗接种覆盖面、优化牛白细胞减少症监测和风险管控策略、开发牛痘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及推广牛结核病短周期治疗方案等措施。
关键词 牛疾病;治疗难点;防治措施;云南省会泽县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47
会泽县是云南省重要的牛产业基地,近年来随着当地养殖规模的扩大,牛疾病发生率和流行范围有所上升,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会泽县常见的牛疾病有牛传染性胃肠炎、牛白细胞减少症、牛痘及牛结核病等,但在病害防治方面面临诸多治疗难点与问题,如致死率高、病因复杂、病毒变异及诊断治疗周期长等。对此,笔者从疫苗免疫、疫病监测、快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性防控策略,以期为会泽县乃至全国的牛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1 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常见牛疾病概述
会泽县地处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季52529a46cd4185c9e5575adec43d1bfd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 100 mm,光照充足,草原覆盖面积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牛和肉牛生产基地之一。据统计,2022年会泽县牛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以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为主,配套有奶牛4 000余头[1]。近年来,会泽县大力发展标准化牛场,实现集中养殖和规模化经营。截至2022年,会泽县牛场总数达243个,牛存栏量占全县的58.2%[1]。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牛疾病发生率和流行范围有所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会泽县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17年分别上升2.6%和2.1%,常见的疾病有牛传染性胃肠炎、牛白细胞减少症、牛痘及牛结核病等[2]。其中,牛传染性胃肠炎在病毒性腹泻中发病率最高,而且年龄不满3个月的小牛较易发病;牛白细胞减少症缺乏有效预防措施,发病隐匿,病原体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发病机制复杂;牛痘病毒变异加剧了防控难度,发病迅速;牛结核病发病周期长达数月乃至数年,易漏诊和误诊。上述疾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会泽县的牛产业发展。
2 牛疾病特点与问题
2.1 牛传染性胃肠炎致死率高
牛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小牛出现水样腹泻,伴有发热、厌食、体质量减轻等症状。会泽县的牛传染性胃肠炎有4个治疗难点。1)病原体不断变异。会泽县地处山区,牛群间的交叉感染机会大,促进了病毒的变异。变异后的病毒毒力增强,致病性更强,导致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2)小牛抵抗力差。会泽县的商品牛多通过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育成,缺乏对母体抗体的获得,小牛出生后抵抗力差,一旦感染病毒更易发病。3)防控措施不力。会泽县部分牛场仅注重牛的数量而不注重牛肉的品质,疫病防控意识淡薄。牛舍清洁消毒不彻底,疫苗接种覆盖面有限[3]。这些因素使得病毒在牛群中快速传播和繁殖,牛发病率居高不下。4)治疗手段有限。目前,市面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牛传染性胃肠炎,只能采取措施防治,根治困难。部分养殖场为控制病情扩散,会提前宰杀发病牛只,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2 牛白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
牛白细胞减少症是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导致的牛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征。会泽县牛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复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病原体种类繁多。会泽县地处山区,牧草地与野生动物栖息地频繁交界,病原体种类繁多。已发现的病原体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磺胺噻唑耐药巴氏杆菌、牛白血病病毒及恶性疟原虫等。2)传播途径隐蔽。部分病原体可通过蚊虫等介体传播,部分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途径隐蔽,不易被发现,使病情扩散速度较快[4]。3)临床症状不典型。感染不同病原体,临床表现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过程,症状复杂,容易被误诊。药敏结果也不稳定,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4)发病机制未明。不同病原体的致病力及混合感染的交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给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策略制订都带来了很大挑战。
2.3 牛痘病毒变异导致防控困难
牛痘是由痘病毒属牛痘病毒引起的动物疾病,会泽县牛痘病毒变异导致防控困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病毒变异速度快。会泽县部分牛场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到位,如疫苗接种覆盖面不足,使病毒在易感牛群内快速传播,在复制过程中积累大量变异。这使得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应答,提高了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力。2)传播途径隐蔽。变异病毒可通过牛群间接触,通过介体如苍蝇等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损伤部位进入宿主。传播途径多样加大了防控难度[5]。3)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感染变异病毒后,不同个体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差异大,既可出现典型水疱、皮肤结痂等症状,也可没有明显体表病变,使诊断和隔离困难。4)疫苗失效。现有疫苗对病毒变异株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降低,从而导致疫苗失效。
2.4 牛结核病诊断及治疗周期长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会泽县牛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周期长,主要原因有4点。1)病程长。牛结核病的潜伏期在3~12个月,临床期持续时间更长,整个病程可达数年。长时间的病程加大了漏诊和误诊的概率。2)症状不典型。不同感染途径,可出现肺结核、消化道结核、外阴结核等不同形式,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囊肿和肉芽肿病变可能维持多年无明显体征,增加诊断难度。3)诊断工具缺乏。会泽县大部分基层养牛场缺乏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抗体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判断,准确性差。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周期长,结果易被污染。4)治疗难以彻底。牛结核病治疗周期需要6个月以上标准化疗法,且反复发作可能性大。病牛易成为病原体携带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并发症多,治疗风险高。
3 会泽县牛疾病防治策略的创新与实践
3.1 扩大牛传染性胃肠炎疫苗接种覆盖面
针对会泽县牛传染性胃肠炎致死率高的问题,扩大疫苗接种覆盖面是一项关键策略。1)加强病毒变异监测,定期收集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时发现优势变异株并调整疫苗毒株。如果发现G3、G5等毒力较强的变异株流行,养殖场(户)应及时更新疫苗株以提高疫苗的预防效力。2)完善小牛早期防护体系,在妊娠母牛分娩前进行疫苗增强免疫,提高初乳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在小牛出生后及时饲喂初乳,使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相结合,增强小牛抵抗力。3)养殖场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如对新引进的牛进行隔离检疫,对牛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控制人员、车辆进出等,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同时,养殖户要提高疫病防控意识,按程序进行疫苗全程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和免疫密度。此外,应加强对症治疗药物的研究,如筛选高效广谱抗病毒药物,联合采用止泻、补液等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4)政府应加大对养殖(场)户的补贴力度,提高其主动免疫的积极性,扩大防疫政策惠及面,为疫病防控提供政策和经济保障。
3.2 优化牛白细胞减少症监测和风险管控策略
针对会泽县牛白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监测和防控不力的问题,优化监测网络和风险管控策略至关重要。1)构建多病原体联合监测模型,整合牛病毒性腹泻、巴氏杆菌、白血病、疟原虫等多种病原体数据,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致病概率预测模型,根据各病原体的流行强度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级预警,动态调整监测频率和覆盖区域。2)针对病原体的多样性,可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快速鉴定致病微生物,通过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优势病原菌群,进而优化诊断和治疗方案。3)针对传播途径隐蔽的特点,可在牧区布设红外触发摄像机,实时监测蚊虫等病媒生物活动情况,通过时空聚类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同时,针对性开展药物防控试验,如在易感季节喷洒吡虫啉、溴氰菊酯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切断传播链。此外,针对混合感染的复杂性,可构建致病微生物互作网络,利用社团挖掘算法分析各病原体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预测多重感染风险,指导多药联合治疗方案的制订。4)加强与疫情数据平台的实时对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疫情态势进行趋势外推,对重点区域进行风险画像,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3.3 开发牛痘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
为解决会泽县牛痘病毒变异加剧导致疫苗失效和防控困难的问题,开发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诊断试剂盒是一项关键策略。1)可借助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会泽县流行的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牛痘病毒变异图谱,筛选出稳定表达的保守抗原表位,如A型包涵体蛋白、早期转录因子等,进而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2)可基于等温扩增技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等技术,建立快速核酸检测方法。与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相比,等温扩增反应条件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更适合现场检测;同时,可引入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适配体、核酸内切酶等技术拓展检测类型,既可检测病毒DNA,也可检测RNA转录产物。3)可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如石墨烯、金纳米颗粒等修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优异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等技术实现灵敏检测,较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更快速、便携,更适合大规模筛查。此外,可构建以上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集成化智能诊断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疫情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智能分析变异株的传播趋势,及时向养殖场(户)推送预警信息和防控建议。
3.4 推广牛结核病短周期治疗方案
针对会泽县牛结核病诊断和治疗周期长的问题,推广短周期治疗方案是一项有效的对策。1)优化诊断技术路线,将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抗原如ESAT-6、CFP-10等与新型佐剂AS01E联合,研发新一代结核菌素,提高皮肤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皮试反应时间;6d1ac696d39672ca058ccd41371864a7同时,引入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等新型体外诊断技术,在结核感染早期即可实现快速诊断。2)开发新型短程化疗方案,在现有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一线抗结核药基础上优化给药途径,如采用薄膜包衣缓释制剂、纳米载药系统等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频次;同时,联合使用博得康、利奈唑胺等新型抗结核药物,协同增强疗效,有望将治疗周期缩短为2~3个月。3)可探索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疗法,设计特异性RNA引导Cas9核酸内切酶靶向切割结核分枝杆菌DNA,直接清除致病基因,较抗菌药物治疗更直接高效。此外,应积极推广“互联网+”远程诊疗模式,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解读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结合病历信息智能生成治疗方案,借助在线药事服务平台提供用药指导和随访,破解基层诊疗技术力量不足难题。4)建立严格的疫情监测网络,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溯源系统,对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全程管控,控制传染源。
4 结语
会泽县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牛和肉牛生产基地,牛疾病的频繁发生会严重影响牛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笔者分析了会泽县牛传染性胃肠炎、牛白细胞减少症、牛痘和牛结核病的治疗和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病原体易变异、传播隐蔽、症状复杂、诊断困难及治疗周期长等。针对这些难题,提出加强疫苗免疫、建立精准监测、开发快速诊断及推广短程治疗等创新对策。这些对策可从不同角度提高疾病防控的效率与效能,减少疾病对肉牛养殖造成的影响。会泽县政府部门应定期评估措施实施效果,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以指导会泽县乃至整个云南省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保障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万洪,陈学礼,胡元兵,等.云南会泽县黄牛粪样寄生虫调查及防控建议[J].养殖与饲料,2017(5):60-62.
[2] 周龙昌,刘玉,年玲.云南省会泽县山地牧业牛羊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河南农业,2016(11):117.
[3] 缪祥虎,蔡荣甫,皮晓波,等.浅谈曲靖市牛源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及成效[J].畜禽业,2020,31(5):12-13.
[4] 缪祥虎,韩敏,朱蓉,等.曲靖市推广畜禽良种科技主要做法[J].云南畜牧兽医,2021(4):31-32.
[5] 佚名.吸取国外先进养殖经验助力生猪稳产保供:曲靖市沾益区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菱角种猪场典型案例介绍[J].中国畜牧业,2021(2):25-26.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