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反季节蔬菜栽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确保蔬菜供给、提高农民收益、推动现代农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反季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促进陆良县反季节蔬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切入点,介绍了反季节蔬菜栽培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模式落后、病虫害防控难度大、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丰富优质反季节蔬菜品种、推广先进反季节栽培技术、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拓宽产品营销渠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反季蔬菜栽培;云南省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32
云南省陆良县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光照条件良好,为发展设施农业和反季节蔬菜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陆良县蔬菜种植面积5.69万hm2,产量达247万t[1]。近年来,陆良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重点,规划建设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反季节蔬菜不仅可以满足城乡居民全年的鲜菜需求,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设施园区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农民创造新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因此,分析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反季节蔬菜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陆良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概况
1.1 地理环境条件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北靠曲靖市市区,南与泸西县毗邻。该县地处珠江上游南盘江流域,东西走向狭长,南北长62.8 km,东西宽65.6 km。陆良县处于低纬度地区,地处高原,海拔在1 200~2 600 m,地形复杂多样,呈现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陆良县气候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雨热同季。2021年,当地年均降水量742.4 mm,年平均气温16.2 ℃,年日照时间2 002.6 h,无霜期303 d,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反季节蔬菜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2]。陆良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占总面积的64.56%,其次是棕壤、紫色土等,土质肥沃。全县共有7个土类,15个亚类,32个土属,66个土种,能够满足多种蔬菜作物的生长需求。综合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陆良县非常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
1.2 产业园建设现状
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是陆良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两区一基地”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20 km2,位于陆良县城区西北侧,依托便利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承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产业园分为种植区、加工区和服务区3个功能区。种植区主要布局温室大棚群及露天种植基地;加工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等环节,已引进永永食品、开耀商贸等1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区则规划了农资供应、产品交易、技术培训等配套设施。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种植、加工、服务等产业链条,为发展反季节蔬菜产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1.3 反季节蔬菜种植现状
近年来,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紧紧围绕反季节蔬菜产业进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番茄、黄瓜、生菜、萝卜、芹菜等。2022年,园区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4 000.00 hm2,产量15万t。其中,反季节番茄种植面积1 666.67 hm2,产量6万t;反季节黄瓜种植面积666.67 hm2,产量3万t。在种植模式方面,园区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日光温室、智能连栋温室等设施面积已超过2 666.67 hm2[3]。同时,部分露地基地因地制宜种植反季节作物,有效增加了反季节蔬菜供应量。陆良县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为陆良县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但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如整体加工转化率仍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等,迫切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品种单一
目前,园区内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品种相对单一,缺乏品种多样性,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园区内大多数种植户均集中种植少数几个常规品种,如番茄、黄瓜、生菜等,新品种推广缓慢。这些常规品种虽然口感一般,但更容易管理和销售;而一些口感优良、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则很少种植,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园区内现有品种大多是常规温室品种,缺乏真正适合反季节温室种植的专用品种。由于反季节温室环境与常规环境存在差异,常规品种难以完全适应,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最佳水平。此外,陆良县地处低纬度地区,光照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与北方存在明显差异,引进的品种往往无法完全适应当地条件。园区自主育种能力薄弱,缺乏专门针对当地条件的新品种选育,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栽培模式落后
在进行反季节蔬菜栽培时,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仍存在一些落后传统的做法,与现代化、高效化的栽培模式有一定差距,制约了产业的发展。1)园区内大部分反季节蔬菜仍采用传统的有土栽培方式,利用地面或高营养钵进行种植。在这种传统模式下,不仅难以实现高密度种植和立体种植,而且对水肥的利用效率也较低,给园区带来了资源浪费问题和环境污染隐患。2)园区内仍普遍沿用常规温室种植技术,如土栽、滴灌等,缺乏对反季节栽培的特殊技术支持。由于反季节环境的特殊性,常规技术和管理模式往往无法完全适用,制约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3)大部分种植户依赖传统栽培经验,对先进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营养液细雾技术等了解甚少,栽培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支撑现代化反季节蔬菜产业的发展需求。
2.3 病虫害防控难度大
温室大棚封闭性强,环境相对稳定,极易滋生病虫害,一旦暴发将带来重大损失。温室内高温潮湿的环境非常有利于病菌孢子的繁殖和害虫的滋生,霜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在温室内难以根治。而反季节蔬菜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一旦病虫害入侵,将迅速蔓延扩散。由于封闭环境的特殊性,常规农药难以高效防治温室病虫害。大多数化学农药在高温高湿的温室内效果显著降低,残留期也较长,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而生物农药虽然安全性好,但防效往往不理想。此外,由于设施条件有限,园区内大部分温室缺少智能化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而传统人工监测和防治方法很难做到及时发现、有效防治,因此往往病虫害被发现时已经较为严重,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园区内大多数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缺乏对病虫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往往盲目投放农药,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2.4 营销渠道单一
目前,陆良县园区内反季节蔬菜的销售渠道过于简单,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1)大部分反季节蔬菜主要通过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销售渠道进行销售,缺乏对大宗采购商和加工企业的直供渠道,产品流通半径有限。传统渠道虽然销量稳定,但利润空间有限,不利于产业的经济发展。2)由于缺少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反季节蔬菜很难开拓异地市场。由于保鲜条件有限,陆良县农业数字经济园的反季节蔬菜产品目前主要在周边城市的市场进行销售,难以辐射全国其他地区,限制了产品的市场范围。3)园区内绝大多数种植户和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缺乏自主品牌运营和销售能力,也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只能把产品低价卖给中间商,利润被严重侵蚀,而且缺少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做支撑。4)园区缺乏农超对接、校园带动等新型营销模式,很少采用电商、预售等现代营销手段,与大众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渠道还很薄弱。
3 发展策略
3.1 丰富优质反季节蔬菜品种
作为低纬度地区,陆良县应着眼于选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性强、口感好的专用品种,同时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从而构建多样化的品种体系,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种植品种的选择需要与蔬菜加工产业发展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鲜食品种,还应重视挖掘适合精深加工的加工型品种,开发具有陆良县地域特色的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这不仅有助于拓展产业链条、延伸增值空间,更能推动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品种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园区应大力加强与种质资源基因库、育种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3.2 推广先进反季节栽培技术
陆良县应大力推广先进反季节栽培技术,全面提升园区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现代化水平。对此,园区可以多渠道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营养液喷雾栽培、链条墙体栽培、屋脊式水培、储气储液栽培等节水高效栽培模式,以此替代传统的有土栽培和常规育苗技术。同时,需要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大力推广智能化环境控制、工厂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实现精细化的温室大棚管理和标准化的规模生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来逐步实现推广应用[4]。园区可以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地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新技术示范基地,让种植户亲眼看到新技术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接受度。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园区应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当地农民学习新技术,并通过开展实操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使新技术真正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3.3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
陆良县农业产业园区应加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力度,建立覆盖全园区的监测网络体系。可以借助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控温室大棚内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时发现疫情,为精准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园区应配备专业的检疫检测队伍和实验室,对疑似病虫害进行快速鉴定,确保监测的准确性。要立足绿色防控理念,着力构建“物理防虫+生物防病+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要发挥现代物理防虫技术和生物农药的优势,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又要保留一定的化学防治手段以应对突发病虫害。具体可以利用性费洛蒙、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手段进行虫源控制;使用微生物农药对常见病害进行生物防治;对于一些难防治的病虫害,适当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能力。
3.4 拓宽产品营销渠道
陆良县园区需要大力拓宽反季节蔬菜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模式,实现产品的高效流通和高值化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园区可以在原有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型渠道。例如,可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广“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积极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同时要主动对接大型农超连锁和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直供渠道,避免利润被中间商剥削。2)园区可以积极尝试订单农业、校园带动等创新性营销模式,将种植与销售有机衔接,稳定销量、提高附加值[5-6]。3)产品精深加工也是使产业增值盈利的重要途径。园区不仅要推广反季节鲜食蔬菜,更要重视开发系列加工食品,延伸产业链条。例如,可以生产蔬菜馅饼、蔬菜干、蔬菜汁等加工产品,进一步挖掘反季节蔬菜的附加值。4)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园区可以打造一个具有地理标志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反季节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并通过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多种手段强化品牌知名度,鼓励优秀种植主体自主申报注册商标,培育自有品牌。
4 结语
发展反季节蔬菜产业,不仅能确保蔬菜的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且能提升设施农用地效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此,陆良县应通过采取升级改造温室大棚设施、丰富优质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拓宽营销渠道等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反季节蔬菜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反季节蔬菜产业才能在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都取得新的突破,走出一条绿色、智能、高效的发展道路,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黎祖新.反季节蔬菜栽培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J].种子科技,2024,42(5):88-90.
[2] 公鸿飞.反季节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推动农民经济增收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36):68-69.
[3] 博达.加快产业融合 建设农业强市[N].云南日报,2023-06-18(3).
[4] 赵晓珍.乡村振兴战略下蔬菜产业的困与破:对陆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的调研与思考[J].云南农业,2022(9):30-33.
[5] 张珂.打造“四个百亿级”产业 陆良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N].云南经济日报,2021-12-28(A2).
[6] 孟锦.云南陆良“一县一业”示范带动蔬菜产业发展[N].中国财经报,2021-09-23(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