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的困境与优化对策

2024-10-14 00:00:00杜炜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9期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为实现公共物品在农村地区的有效供给,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资金不足、决策机制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重新构建多元主体供给体系、完善供给资金保障机制、优化供给决策机制及建立健全供给监督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供给资金;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28

农村公共物品的高质量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条件,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不仅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因此,解决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质量与效率,确保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福祉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政府在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上取得显著成效。

1.1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大中型拖拉机数量由2006年的97.5万台增加至2022年的525.4万台,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农村水利方面,2022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为7 035.9万hm2,较2021年增长1.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15 603.0万hm2,较2021年增长4.3%;水库数量较2005年增加了12%。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1.2 农村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自2012年起,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2020年近1/2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被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中。农村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加与义务教育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2年,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为2 620万人,占全国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6.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较2021年增长了3.78%。

1.3 农村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福祉的关键。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乡镇卫生员153.1万人,较2021年增加3.8万人;村卫生室数量为58.8万个,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有13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较2021年增加2.6万人。我国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当前已实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级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全覆盖。

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的困境

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政策引导,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以下困境。

2.1 供给主体单一

农村公共物品是指政府为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在农村社会范围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其他非政府主体进入其供给领域的难度较大,因此在现行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下,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度较低,政府仍然是农村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主体模式的单一又导致供给渠道单一。这不仅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导致供给效率和质量低下,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3]。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政府财政资源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公共物品生产。同时,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口条件使得公共物品投资的成本收益比例失衡,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风险高的特点使得非政府部门投资者参与不足,从而导致竞争机制不足,易产生垄断与腐败现象。此外,当前农村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方面,而是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农村地区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多元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然而,面对这一趋势,单一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2.2 供给资金不足

资金匮乏是制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1)地方财政短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无法及时满足公共物品供给需求。农村地区财政资金不足,不仅影响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投入不足。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分配上往往更侧重城市地区,导致农村地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地方政府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责任,但财权相对较小,导致其在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上的资金投入受到限制。

2.3 供给决策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即供给决策主要依赖政府主导,忽视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商,导致政府实际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农民真实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从而造成供需不匹配。“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不仅造成公共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而且产生的交易成本较高[4]。受信息不对称、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农村居民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参与度不高,难以充分、有效地表达自身的诉求。此外,公共物品供给决策偏好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带有主观色彩,可能进一步加剧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需之间的矛盾。

2.4 供给过程缺乏监督

缺乏内部监督。1)在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未设置专门的、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导致监督工作往往由供给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非独立的监督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难以保证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2)虽然部分农村地区设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层监督机构难以对公共物品供给环节进行全面监督。

缺乏外部监督。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外部监督是推动供给透明化和规范化的关键。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及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够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实现外部有效监督,从而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然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新闻媒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渠道,导致外部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优化对策

3.1 构建多元主体供给体系

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仅能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推动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创新和优化。1)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需要构建一个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供给体系。社会组织、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加入不仅能够为政府减轻财政压力,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使用效益。同时,为确保多元主体供给体系有效运行,地方政府可采取简化审批流程、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进一步释放非政府组织的潜力。2)村民作为自治主体可通过出资出劳的方式参与公共物品供给,如地方政府可组织村民提供劳动密集型的公共物品,能够有效减少“搭便车”的现象,以实现公共物品高效率供给[5]。

3.2 完善供给资金保障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保障机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财政投入,以缩小城乡之间在公共物品预算投入上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确保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2)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中,政府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应扮演引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构建协同供给机制,并配套相应的优惠和激励政策,鼓励多元主体进行投资,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政府需要加强对资金供给过程的监督管理,可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公布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3.3 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全面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的需求不仅是精准供给的基础,而且是衡量公共物品供给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指标[6]。为了确保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够精准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政府可通过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设立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拓宽村民表达渠道,保障村民话语权,让广大村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偏好。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村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反馈意见,了解供给情况是否与村民的实际需求相符,以便及时调整决策。此外,政府应定期公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 建立健全供给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机制是确保高效、公平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关键。1)深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监督机制改革。政府可通过简政放权,建立独立的公共物品供给监督机构,并明确责任主体与监管职能,完善监督工作机制与监督约束制度,以保障内部监督人员廉洁自律,防止权力滥用,使监督工作能够公平、有序开展。同时,政府可通过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支持力度,为监督部门提供有力的保障。2)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政府应鼓励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参与供给监督,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信息公开制度,推动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包括公共资源配置、资金使用及供给效果等情况,提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透明度,实现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全过程监督。3)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估机构。各级政府可以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估机构对公共物品供给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且对供给效果进行考评,以提高供给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高效供给。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管与引导,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其评价和监督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完善的公共物品供给监督机制不仅能使公共资源在农村地区得到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而且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作为支撑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资金不足及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采取重新构建多元主体供给体系、完善供给资金保障机制、优化供给决策机制及建立健全供给监督机制等措施,减少资源浪费,避免供需错位,实现农村公共物品高效、精准供给。

参考文献:

[1] 李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浅析[J].中外企业家,2016(25):187-188.

[2] 邱汉明,吕翠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2018(7):131-134.

[3] 吴其阳.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逻辑与路径探究:基于协同治理视角[J].农村经济,2021(6):104-111.

[4] 杨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5):194-197.

[5] 仝晨曦,毕红静.浅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的完善:基于公共经济理论视角[J].财经界,2020(26):13-14.

[6] 郭晋.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给中政府供给路径浅析: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20(2):31-3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