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2024-10-14 00:00:00宋京阳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9期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融合,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其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立足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机遇,分析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提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等策略。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19

简单来说,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其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产业变革背景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深度融合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产力。

1 新质生产力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而复杂的联系。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新质生产力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动力。1)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例如,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农村农业生产的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3)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电子商务、农村旅游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农村地区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不仅增强了农村经济的韧性,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4)新质生产力还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等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农村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农产品能够更快捷地进入市场,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1]。

2 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而且强调生态环境、社会资源及农民福祉的全面提升。1)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吉林省农业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模式向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结构的优化与社会服务的完善方面。吉林省农村需要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全面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3)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其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增强其参与市场和经济活动的能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3 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遇

3.1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激发了农村市场的活力,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2 自然资源优势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吉林省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同时,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原、水域等自然资源,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推动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

3.3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和模式。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引入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深度融合,吉林省有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 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在吉林省农村产业中,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竞争力,不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1)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支撑。2)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广和转化机制。以上原因导致吉林省农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品质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3]。

4.3 生态环境压力日益严峻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农村地区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过度开垦、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等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制约了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4]。

5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为解决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导和支持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深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联系与协作,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高效衔接和增值。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通过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大力发展农村新兴产业。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村产业结构,还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为解决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1)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农业科技研发,重点突破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示范,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应当认识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稳定和健康的基础上。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但同时面临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过度利用的风险。因此,吉林省应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农民和企业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2)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应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1)吉林省应加快建设和升级农村道路网络,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和乡村特色产品的流通;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抗旱排涝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使农民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科技知识和公共服务。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例如,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减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

5.5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创新活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1)吉林省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农村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更加贴近农村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2)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创业扶持、住房补贴、职业发展机会等,鼓励高校毕业生、城市专业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3)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促进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6]。

6 结语

新质生产力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通过实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等一系列策略,有望推动吉林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关注新质生产力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创新,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策略,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确保吉林省农村经济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佚名.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建设农业强国赋能提速[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3):1.

[2] 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6):61-72.

[3] 胡方玉.加快形成农业强省新质生产力新优势[N].人民政协报,2023-12-18(8).

[4] 施诗,梁施婷.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乡村也要发展新质生产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24-02-20(2).

[5] 杨蒙.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32):118-119.

[6] 蔡丽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6):102-105.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