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玉米种植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持忻府区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利用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忻府区玉米种植的成本收益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且以忻府区215个种植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忻府区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影响因素模型,最终根据结果提出精选高效玉米品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广农业机械化、创新销售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 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17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资源,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逐渐向能源原料和工业原料转变,为相关行业如工业、纺织业、能源行业和医药业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1]。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玉米产业为当地优势产业,而针对忻府区玉米产业的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定性方法,研究视角有所局限。因此,笔者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忻府区玉米种植收益的关键因素,并基于对收益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收益、降低种植风险,进一步推动忻府区玉米种植业绿色健康发展,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1 发展现状
忻府区种植的玉米种类包括鲜食玉米、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3种,总播种面积为4.13万hm2,以小面积分散种植为主。全区玉米种植品种较为多样化,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瑞普909、威卡1169、联创839等;鲜食玉米品种众多,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万糯2000和晋糯20两个品种。
忻府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无霜期平均为167.1 d,年平均降水量为462.5 mm,主要集中在7—9月,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充足水源。气温分布上,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 ℃以上,丘陵地区在5~8 ℃,而山区低于5 ℃。忻府区内有滹沱河、云中河及牧马河3条主要河流,并依托此形成了3个0.67万hm2以上的灌区,每年可引用河水6 600万m3,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忻府区的地理和气候为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当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的占比超过80%,且培育了较为优良的玉米品种。2012年8月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忻州糯玉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忻州糯玉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2年10月,该品种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成本与收益概况
2.1 播种面积变化分析
依据忻府区农业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忻府区玉米播种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波动明显。2019年,当地玉米播种面积达到近5年最高值,但此后有所下降,2020年较2019年减少780 hm2。从2020年开始,播种面积逐渐增加,2022年比2021年增加280 hm2。
2.2 生产成本变化分析
根据忻府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18—2019年,该区每667 m2玉米的生产成本从1 100元增至1 150元;2020年则观察到明显的成本下降,每667 m2降至1 080元,这一变化主要由播种面积的显著减少引起,显示出生产成本与播种面积变动的一致性;而2021年,每667 m2生产成本再次显著上涨,上升至1 200元;到了2022年,每667 m2生产成本继续上升,达到1 300元,同比增长8.3%。纵观2018—2022年忻府区玉米生产成本变化,每667 m2玉米的生产成本呈现先上升、后降低、再稳步上升的趋势。
2.3 土地流转费用变化分析
根据忻府区农业农村局的统计资料,2018—2022年,忻府区每667 m2土地流转费用整体表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并且升降幅度都相对较大。详细分析显示,2019年忻府区每667 m2土地流转费用与2018年相比从500元降至480元;2020年,每667 m2土地流转费用进一步下降至450元,同比减少6%,为近5年的最低点;2021年,每667 m2土地成本反弹,增至530元,同比增长17.78%,显示出较大幅度的上升;2022年,每667 m2土地流转费用再次轻微上升至550元。
2.4 总产量变化分析
2018年,忻府区的玉米总产量达到28.95万t;随后的2019年,产量上升至29.58万t,实现了2.20%的同比增长。然而,2020年由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区内玉米总产量降至28.83万t,同比下降2.50%。2021年产量相比2020年增加了1.01万t,同比增长3.50%;到2022年又增加了0.41万t,同比增长1.30%。总体来看,除2020年外,忻府区的玉米总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与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表明玉米总产量受播种面积的影响较为显著。
2.5 净利润变化分析
2018—2022年忻府区玉米产业净利润呈现前期上升、之后下跌、最终稳步增长的模式。2018年,忻府区玉米种植产业的净利润为1.16亿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21亿元。2018—2019年,净利润增长了1.72%,从1.16亿元增至1.18亿元;2020年,净利润略有下降,减少了2.54%,降至1.15亿元,为近5年的最低点;2021年,净利润反弹增长3.48%,达到1.19亿元;2022年,净利润再次增长1.68%,上升至1.21亿元。
3 实证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为忻府区,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详细考察当地玉米种植农户的生产实践活动。问卷内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1)收集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2)调查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种植玉米的成本投入、产出量、产值和市场销售价格等经济指标。
2023年6月,对忻府区核心地带的乡镇(包括兰村乡、董村镇、忻口镇、奇村镇和三交镇)的玉米种植农户进行走访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230份。
此次调查回收问卷225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93%,可作为研究结果的依据。
3.2 变量选取
根据现有文献,农作物的收益通常通过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在此次研究中,选定净利润为代表玉米收益的主要指标。根据《山西农村统计年鉴》,农作物的净利润由产值减去成本费用得到,其中产值是市场价格和产量的乘积,成本费用则涵盖了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2]。综上所述,考虑忻府区玉米种植特点与实地调研了解到的现实情况,从成本和收入两个角度筛选了10个可能影响玉米收益的因素(见表1)。
3.3 模型建立
此次研究的是影响玉米种植收益的因素,结合对忻府区215个种植户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得出,影响玉米收益的因素很多,因此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当地玉米种植生产的特点,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出以净利润为被解释变量,以种子费、种植品种、人工成本、土地类型、肥料费用、机械费用、种植年限、播种面积、667 m2产量及销售渠道10个项目为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假定这些解释变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情况,利用SPSS软件对此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9X9+β10X10+ε
式中:Y为净利润;X1,X2,…,X10为各项解释变量;ε为误差项,符合(0,σ)分布;β0为常数项,β1,β2,…,β10为回归系数。
3.4 回归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共有9个变量在模型中显著,其中种子费、种植品种、肥料费用和667 m2产量与净利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工成本、土地类型、机械费用、种植年限和销售渠道与净利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播种面积与净利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5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667 m2产量、种植品种和土地类型对忻府区玉米种植收益在1%的水平上显著;种子费、人工成本、肥料费用、机械费用、种植年限及销售渠道对忻府区玉米种植收益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市场价格稳定的前提下,667 m2产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玉米种植的总收益;在忻府区玉米种植实践中,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玉米品种,甜糯玉米品种能显著提高净利润;具备较优种植条件的土地类型,如平地,由于其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更有利于提升玉米的产量及品质。
4 对策建议
4.1 精选高效玉米品种,扩大特色玉米种植规模
积极推进忻府区玉米品种的优化选择,依托农业科学研究,引入和推广高产、抗逆、优质的玉米品种,对环境适应性强、消费者偏好的品种给予重点扶持[3]。同时,调整和优化当前忻府区玉米种植结构,重点扩大甜糯等特色玉米品种的种植面积。
4.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种植收益
由实证结果可知,土地类型对玉米种植净利润有显著影响,其中平地由于易于耕作和管理,通常带来较高的净利润;而坡地和山地由于地形限制和土壤问题,种植难度增加,净利润较低。因此,对于平地,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如精准灌溉和施肥等,进一步增加净利润;对于坡地,可以通过梯田种植、水土保持工程和覆盖作物等方法,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在山地种植玉米时,应选择适应山地环境的品种,如耐旱、耐瘠薄的品种。
4.3 推广农业机械,提高种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强化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应用,激励农户引入和运用现代化农业设备进行土地耕作、播种、田间管理及收割作业[4]。玉米种植户可以通过租赁而非购买机械的方式减轻固定成本的压力,还可以寻求政府或社区的支持,获取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加机械化、自动化的种植,减少对人工的依赖,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4.4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销售模式
鼓励农户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尤其是视频分享和直播平台,开辟新的玉米销售途径[5]。通过生动展现玉米种植和加工的全过程,突出产品的独特属性和优势,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兴趣,进而有效拓展销售渠道,增强玉米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可探索实施线上预售模式,优化销售流程,提升玉米经营效益和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庆庆.河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2] 梁爽.鲜食玉米收益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万全区鲜食玉米种植户的调研[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3] 李小翠.玉米种植体系生态集约化管理中农学与环境效应研究[J].河北农机,2023(24):138-140.
[4] 戴丽君,丁宏.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2023(1):33-35.
[5] 陈雪梅,周斌.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理论探讨,2023(5):85-9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