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玉米是湖北省咸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尤其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玉米的产量,影响了农民增收。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病虫害,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给当地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分析了咸丰县玉米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发生原因;病虫害防治;湖北省咸丰县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13
咸丰县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武陵山区东麓,历来是荆南重镇。全县土地面积2 550 km2,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差异大。咸丰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条件良好,适宜发展农业。近年来,咸丰县玉米生产保持稳定,年种植面积均在14 670 hm2以上,年产量在7万t左右[1]。然而,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制约着当地玉米增产增收。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提高玉米产量,对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科学防控咸丰县玉米病虫害迫在眉睫。
1 发生特点
咸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总的来说,咸丰县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发展高产稳产的农业。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一直位居咸丰县粮食生产首位。然而,随着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其病虫害发生情况逐渐严重,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2023年,咸丰县玉米病虫害发生总面积17 140 hm2,经大面积防治,挽回产量损失4 185 t,实际损失2 030 t。
其中,病害发生面积6 600 hm2,经大面积防治3 870 hm2,挽回损失1 650 t,造成实际损失1 430 t;虫害发生面积10 540 hm2,经大面积防治7 940 hm2,挽回损失2 535 t,实际损失600 t。
近年来,咸丰县玉米病虫害发生呈现以下特点。
1)由于玉米长期连作,田间管理粗放,以及化学肥料的单一施用,玉米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常年发生面积在15 000 hm2以上,部分年份锈病、灰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发生严重,对玉米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2d7c659473e7b2efb1777280fca53f97e93f7e8bc5f79f13994c94db24f235d92)纹枯病、锈病常年发生面积分别在4 000 hm2、2 330 hm2以上,常年产量损失分别在600 t、800 t以上,两病平均病株率均在60%以上,个别田块高达100%。尤其是夏秋多雨季节锈病明显加重,导致部分田块玉米提早枯死,其危害程度已超过纹枯病,成为玉米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玉米大、小斑病发生普遍,仍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但损失程度较小,一般年份不需单独防治。高山和二高山偏高地区玉米灰斑病时有发生,尤其秋玉米生长中后期遭遇持续低温阴天时发生严重,部分田块产量损失达40%,对秋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3)玉米螟发生普遍,仍是当前玉米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害虫。咸丰县玉米螟常年发生面积在4 000 hm2以上,甜玉米、秋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生严重。地下害虫为害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过程中化学防治的主要对象。咸丰县弯刺黑蝽发生较为严重,近年来通过针对性防治,总体发生程度已明显下降,但局部仍发生严重。两种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黏虫局部发生严重,不容忽视。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入侵我国,在2020年
咸丰县秋玉米种植中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470 hm2,且危害重、产量损失大,对玉米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4)生理性病害发生加重,已成为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子。咸丰县地处西南山区,受气候、施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境内强酸性(pH值小于4.5)土壤地块面积13 600 hm2,占比高达68%。在酸性较强的土壤中,玉米常严重生长不良,不仅长势衰弱,而且抗病性下降,导致产量严重下降。许多严重酸化地块,因土壤改良措施跟不上而无法继续种植玉米,也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又如玉米大喇叭口期,随着追肥量的增加,玉米植株上部心叶扭曲,形成“牛尾巴”,严重田块发病率在30%以上,对玉米生产影响较大。苗期低温缺磷、中后期缺硼或锌也较为普遍,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2 防治方法
咸丰县是湖北省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在省级示范县建设过程中,该县结合当地实际,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重点,实施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技术融合,通过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害品种,进行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玉米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2023年,咸丰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9 200 hm2,绿色防控率59.74%,极大地控制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确保了玉米生产稳定。
2.1 选用优良品种
科学筛选具有持续抗性的玉米品种,并合理调整品种组合,可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强度和发生频率[2]。一般优良的抗病虫品种在理化性状等方面有独特优势,能较好地抵御特定病原体或害虫的侵袭。同时,合理调整品种组合至关重要。根据咸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的当地2018—2022年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大斑病流行最严重年份为2019年,发病率25%;锈病高发年份为2021年,发病率20%;纹枯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发病率15%;玉米螟为害最严重的是2018年和2020年;黏虫近3年平均发生率为10%。基于此,咸丰县推广应用“品种轮作”策略,制订如下轮作品种组合方案:第1年种植鄂玉10号(高抗大斑病)、鄂玉22号(高抗锈病)和禾盛玉6号(高抗纹枯病);第2年种植鄂玉9号(中抗大斑病)、郧单23(中抗锈病)和华玉5号(中抗纹枯病);第3年回归第1年的品种组合。这种多品种轮作可最大限度延缓病虫害积累变异。此外,应选择种植在咸丰县表现良好的当地高产适应性品种,如湘鄂1号等。这类品种既具备较强抗性,又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可降低种植管理难度,确保稳产增收。
2.2 加强农业防治
2.2.1 秸秆处理
玉米秸秆是病虫害的主要越冬场所,彻底处理秸秆是预防病虫害的先决条件。玉米收获后,应将秸秆全部进行粉碎及翻埋,深度不少于20 cm,可有效阻断病虫在新作物上大面积扩散[3]。深耕有助于将虫卵和病菌埋于地下,降低其存活率。
2.2.2 早播育苗
咸丰县农户常在5月中下旬播种玉米,提前至4月中下旬早播,可大幅缩短植株处于病虫害易发期的时间,有利于避病增产。同时,可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育苗前使用拌种剂或包衣剂处理种子,可有效控制苗期地下害虫等虫害。667 m2密植10万株幼苗以培育壮苗,搭配28%氨基硅酸钾1 500倍液加药移栽,可提高幼苗抗逆能力。
2.2.3 合理密植
咸丰县种植玉米时一般行距为60 cm、株距为25 cm。
若为山地旱作,可采取双垄或三垄的种植模式,行距80~100 cm,垄面宽60 cm,垄间60 cm,垄面精密条播行距25 cm,可有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2.2.4 中耕除草
玉米拔节至抽雄前期,应及时中耕除草2~3次。清除田间杂草可避免为病原菌或害虫提供藏匿之所,营造不利于其生存的田间环境。
2.2.5 科学施肥
生育前期控制纯氮素施入量,追肥时应适量增施磷钾肥,氮、磷、钾肥的质量比控制在1∶0.6∶0.8,可显著提高植株抗病虫害能力。
2.2.6 剪除病叶
对于大面积发生的纹枯病等病害,在发病初期应及时人工剪除老叶和病叶,以大幅减轻后期病情程度。
2.3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简单实用的装置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不仅环保经济,而且操作便捷。合理组合多种物理防治措施,可极大地提高综合防控的整体效能。针对不同害虫的行为习性,可采取相应的物理诱捕或隔离手段。例如,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和色彩的趋性,在田间安装杀虫灯,可有效诱杀夜间飞行的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成虫。在草地贪夜蛾高发季节,每667 m2设置1个百乐宝公司生产的草地贪夜蛾诱捕器,可杀灭80%以上的成虫。对于蚜虫等季节性害虫,在作物周边及田间布设黄色粘板,每667 m2布设2块,可实现较好的诱捕效果[4]。田间开挖深20 cm、宽30 cm的浅沟,作为物理阻隔,可减缓部分地面活动性害虫的蔓延速度。此外,可对植株采取套袋、套膜等物理隔离措施,阻挡害虫直接为害。在玉米抽雄至灌浆关键期,用厚度0.03 mm的无孔尼龙袋套覆雌穗,每667 m2套袋200穗左右,可有效防止玉米螟等害虫取食籽粒。秸秆残体和根茬中常潜藏有虫卵和幼虫,可进行深翻,将秸秆全部深埋至土壤30 cm以下,或采用移动式灭虫机高温180 ℃熏蒸30 min,从根源上切断病虫害的越冬链条。
2.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环保、经济、高效,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治理玉米病虫害的重要手段。采用何种具体生物防治方式,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而定。以玉米螟为例,可引入其天敌昆虫或疫病病原对其进行防治。在玉米螟孵化高峰期,可每667 m2田块投放食蚜蛾400只、姬蜂300只,它们对玉米螟卵和低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杀作用,可有效抑制其数量增长。同时,使用生物杀虫剂,如在玉米大喇叭期,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800~1 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1 000倍液,可对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弯刺黑蝽等苗期害虫,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或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拌种。此外,对某些真菌性病害可使用拮抗菌剂进行防治。拮抗菌是指与病原菌共生于同一环境,但能抑制或杀死病原菌的其他微生物。例如,喷施井冈霉素1 000倍液可防治玉米纹枯病;施用芽孢杆菌、链格孢霉可较好地控制锈病、大斑病等真菌病害。使用生物防治药剂应注意防治时机的选择,一般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低龄期使用效果更佳。
2.5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快捷有效手段,但必须合理应用,避免滥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和病菌、害虫快速产生抗药性。不同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准确把握防治时机。对于玉米螟等虫害,在其密度较低的发生初期,可选择高效低毒的触杀型或生长干扰型杀虫剂进行防治,如可每667 m2施用40%溴虫酰氯悬浮剂1 250 g;而一旦暴发流行,则需要使用高效广谱杀虫剂,如20%阿维菌素乳油600~900倍液。玉米生长中后期,应根据纹枯病、锈病、玉米螟、蚜虫等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一喷多防策略,混用多种杀虫杀菌剂进行联防联治[5]。
针对不同病虫害的为害特点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药剂喷施方式。针对躲藏于心叶等隐蔽处的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需要对准心叶部位喷雾;而针对生于茎基部的纹枯病病菌,则需要重点喷施茎基部。施药时可合理搭配高压低容量喷雾与低压高容量喷雾,既可确保药液在靶区的覆盖度,又可减少药液的流失浪费。玉米生长中后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提倡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或航空作业,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喷雾质量。同时,应注重农药的合理轮换使用和混合使用,并严格按标准用量使用,以延缓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
3 结语
采取高效有力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事关农民收益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咸丰县应高度重视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完善病虫害测报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同时,科学配置抗性品种,推广绿色增产技术,规范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新模式,构建多手段并举的立体防控体系。只有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才能从根源上扭转病虫害为害局面,实现玉米优质高产,助力咸丰县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芹,郭子平,杨俊杰,等.2022年湖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J].湖北植保,2022(2):66-69.
[2] 万利,路冰斌,谢龙,等.近年来湖北省玉米种植情况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J].湖北植保,2020(2):41-43.
[3] 张桂婷.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1):36-37.
[4] 伊成霞.玉米病虫害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3,41(18):118-120.
[5] 吴海燕.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9):181-182.
[6] 严顺,杨祎,严展飞.恩施山区辣椒病虫害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探讨[J].湖北植保,2023(4):92-9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