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4-10-14 00:00:00曹启龙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9期

摘 要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原料作物,市场需求量较大。这赋予了马铃薯产业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对马铃薯的产量、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铃薯产量、品质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为实现马铃薯提质增产的目标,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从种薯选择与处理、土地精耕细作、适时播种作业、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分析。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甘肃省通渭县

中图分类号:S511;S126;S4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06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定西市东部,属温带半湿润干旱季风气候区,海拔1 410~2 521 m,四季分明,雨热基本同季,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7.5 ℃,年降水量400~540 mm,年日照时间2 200~2 430 h,无霜期140~160 d。境内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透气。这些条件奠定了通渭县种植马铃薯的基础。通渭县马铃薯栽培面积常年稳定在2.3万hm2,马铃薯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受到传统种植技术的影响,产量低、品质差已经成为全国各马铃薯种植区的共性问题。为实现马铃薯提质增产的目标,以通渭县为例,探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 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用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选种时要综合考虑立地条件、历年经验、用途、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优选市场上受欢迎的优质、高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马铃薯品种。以通渭县为例,适宜在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陇薯7号、陇薯10号、陇薯14号、青薯9号及希森6号等。

优先选择经过脱毒处理的种薯,其出苗时间更早,增产潜力更大。要确保所选择的种薯薯块完整、薯皮光滑、无病虫害、无冻伤,禁止使用有裂痕、薯皮老化、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的种薯。确保种薯准备充足,一般每667 m2需要准备种薯150 kg。播前14~21 d晾晒种薯48 h,但要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防止种薯因高温晒伤。或者可将种薯放置于恒温15 ℃的室内连续催芽10 d左右,薯皮变紫后即可切块。切块一般在播种前3 d为宜,控制好每个薯块的质量,以40 g左右为宜,每个薯块要求带芽眼2个。切块时应当准备两把切刀,一旦切到病薯、烂薯要及时使用乙醇消毒并更换切刀,防止病害的传播[1]。此外,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推荐使用扑海因50 mL、高巧20 mL,兑水1 000 mL,均匀混合后喷施在100 kg薯块上,待薯块晾干后即可播种。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黑痣病、干腐病、金针虫、蚜虫及蛴螬等病虫害发生率,而且可提前出苗2 d,达到苗齐、苗壮的目标。

2 土地精耕细作

土壤是决定马铃薯生长质量的基本要素。为保证马铃薯良好生长,种植人员要高度重视选址和土地整备工作。优先选择浇灌便利、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在5.5~7.0的壤土、砂壤土地块种植马铃薯,不可选择重度盐碱地和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同时,要提高轮作倒茬意识,前茬以玉米、水稻等作物为宜,禁止马铃薯和辣椒、茄子等作物轮作,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地,清理干净病残株及杂草、地膜等,避免影响马铃薯种植和生长。立冬前,深翻土壤30 cm,让土壤充分风化,并杀灭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播前7 d再旋耕一遍,确保耕层细碎无土块、田面平整无根茬,土层上虚下实。此外,应当施加足够的基肥。马铃薯基肥主要为腐熟有机肥和化肥,建议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3 000 kg、尿素10 kg、磷肥10 kg、硫酸钾15 kg,农家肥要配合整地翻入土壤,培肥地力,其他肥料播种时条施,为马铃薯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播种时,如果土壤墒情不佳,应当人工造墒后再进行播种,以“坐水”播种最为适宜,有助于提升马铃薯成活率[2]。

3 适时播种作业

种植人员应根据气候条件、品种差异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调控播期,为马铃薯发芽、出苗、生长提供良好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通渭县为例,马铃薯播期以5月上中旬为宜。与此同时,要采用适宜的播种方法,保证播种质量。目前,通渭县常用的马铃薯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垄沟播种、覆膜播种。1)垄沟播种。该播种方法更加有利于排灌,降低土壤板结和出现绿薯的概率。垄沟播种时,每垄栽植2行,垄幅80 cm,垄沟深度为12 cm,垄上行距35 cm,以垄中线为界实行等距离种植马铃薯,株距控制在30 cm左右,借助机械设备直接播种,亦可开穴后再人工点播,深度控制在12 cm左右。2)覆膜播种。该播种方法是先覆膜再播种,通过覆膜的方式提高地温,可极大地解决高海拔地区地温低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播后出苗率。覆膜播种时,株距为30 cm左右,其他参数与垄沟播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选择地膜,优先选用厚度为0.02 mm、宽度为100 cm的地膜,每667 m2地膜用量为4.5 kg左右。覆膜时应当将地膜拉紧,让其紧贴在地面上,薄膜边缘应用土压实,防止灌风影响保温效果。

4 加强田间管理

4.1 查苗放苗

播种后,密切留意马铃薯出苗情况,正常情况下播后25~30 d马铃薯即可陆续出苗。但在这期间,受到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缺苗、死苗断垄的现象,进而影响齐苗率和后期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应在播种后及时查看苗情,若发现有缺苗的现象,应当及时补苗。建议在前期播种时在田间多播种一些薯块,方便后期补苗使用。补苗后要浇灌充足的水,提高马铃薯成活率。但若是死苗穴,应当将病烂薯挖出,并换土消毒,然后再进行移栽补苗作业,防止造成病菌的传播扩散。补苗时,若土壤墒情较差、肥力不足,应当浇灌适量的水肥溶液后再补苗,让幼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为马铃薯高产奠定有利的基础[3]。

4.2 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是马铃薯播后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适时中耕培土,有利于破除土壤板结,尽早培育壮苗。不仅如此,中耕培土的同时铲除田间的杂草,避免其和马铃薯争夺水肥,避免吸引害虫,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因此,种植人员要提高中耕培土意识,充分意识到中耕培土工作的重要性,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般情况下,马铃薯全生育期需中耕培土3次,首次中耕时间为齐苗后,深度控制在10 cm左右。首次中耕后14 d进行二次中耕,深度控制在8 cm左右,不可太深。第三次中耕为现蕾时,深度控制在6 cm,太深会破坏马铃薯根系,不利于其扎根生长。每次中耕的同时需将杂草清除,但不可对马铃薯根系及薯块造成损伤。若马铃薯田间杂草过多,可喷施化学除草剂。例如,针对禾本科杂草,可喷施15%精喹禾灵乳油3 000倍液[4]。

4.3 追肥

马铃薯生长时,肥料是必需品,适时追肥是夺取高产的关键。种植人员应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和长势等方面的因素科学追肥,大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测定结果制订科学的追肥方案,满足马铃薯生长时对营养的需求。马铃薯首次追肥为齐苗时,每667 m2追施尿素7~8 kg;二次追肥为现蕾时,每667 m2追施硫酸钾20 kg。追肥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保证其产量。种植人员还应做好根外追肥工作,重点做好对马铃薯中后期的根外追肥工作。可以选择尿素、磷酸二氢钾作为根外追施肥料。通过追肥提升马铃薯叶片光合作用,同时促进干物质的累积,预防马铃薯植株早衰。

4.4 适时浇水

缺水或水分过多均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排灌工作。要根据马铃薯的需水规律和自然降雨情况科学浇水或排水,满足马铃薯生长时对水分的需求。要明确马铃薯的需水关键期,尤其是在块茎膨大期,务必要让土壤保持湿润,避免缺水导致块茎停止生长,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当马铃薯进入生长中后期,种植人员应当做好防涝工作。密切留意天气情况,一旦有持续降雨天气要提前清沟,保证排水沟畅通,防止积水引发渍害。正常情况下,在马铃薯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5%左右为宜;在块茎膨大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85%左右为宜;马铃薯收获前,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5%~70%为宜。种植人员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小水勤灌最为适宜,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收获前7 d停止浇水,加快马铃薯块茎周皮充分老化,降低贮存时腐烂的可能性[5]。

4.5 病虫害防治

通渭县马铃薯病虫害以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蚜虫等为主,严重影响马铃薯生产安全。为保障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4.5.1 早疫病防治

早疫病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和根茎造成影响。在染病初期,马铃薯叶片产生圆形的黑褐色病斑;在染病后期,叶片病斑混合后形成较大的不规则状病斑。降雨天气或者连阴雨天气湿度大,易导致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针对早疫病,种植人员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控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重施经过腐熟发酵的农家有机肥,增强马铃薯植株抗病力。2)早疫病主要由茄链格孢菌引起,当出现早疫病后应当使用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等药剂展开防治。

4.5.2 晚疫病防治

在通渭县,马铃薯晚疫病亦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夏季和秋季,若降雨多,田间湿度大,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晚疫病会对马铃薯的叶片、茎、薯块等造成极大的危害,一般使其在开花前后逐渐显现症状。当马铃薯感染晚疫病后,受害叶片的边缘位置首先会出现水渍状的绿色病斑,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扩大,并形成一圈霉状物,呈白色,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霉轮。干燥环境下,病斑颜色呈褐色。结薯之后,如果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晚疫病发生率极高,而且传播速度加快。针对晚疫病,种植人员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旦发现有中心病株,应当第一时间将其拔除,并将石灰粉撒施在地面上,杀灭致病菌。针对病株,初期可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者烯酰吗啉等药剂防治,用药时每20 mL兑水15 kg,每7 d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

4.5.3 病毒病防治

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蚜虫可通过啃食叶片、茎秆的方式传播病毒,进而导致病毒病的发生。患病毒病的马铃薯植株,叶片变得卷曲、皱缩,影响光合作用。针对病毒病,种植人员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病毒病与蚜虫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当马铃薯出苗后,种植人员首先应当喷药防控蚜虫。2)药剂防治。常见的治疗马铃薯病毒病的药剂有盐酸吗啉胍、植病灵等,每7 d用药喷洒1次,连续用药3次。

4.5.4 蚜虫、潜叶蝇防治

蚜虫、潜叶蝇是马铃薯栽培时常见的害虫,两者均可发生于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并会对马铃薯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防治蚜虫,种植人员可以每667 m²喷洒40%乐果乳油50 mL,或者每667 m²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g,兑水60 kg喷雾。为防治潜叶蝇,种植人员可以每667 m²使用90%杀虫单原粉75 g,兑水使用,每7 d用药喷洒1次,连续用药3次后基本可以杀灭田间害虫。此外,种植人员可以通过悬挂黄板等方式诱杀田间害虫。

5 结语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且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通渭县是农业大县,保证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为推动通渭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种植人员要提高马铃薯栽培技术创新意识,大力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掌握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4,42(1):46-48.

[2] 张翼.甘肃小陇山地区马铃薯栽培种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种子科技,2024,42(1):146-148.

[3] 胡朝阳,樊君,胡思博.陕南地区马铃薯种植机技术研究与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1):62-64.

[4] 严雅娥.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3,41(23):85-87.

[5] 张晓芳.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探讨[J].河北农业,2023(11):67-68.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