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4-10-14 00:00田会英

摘 要: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工作之中,深化德育融合、着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潮流,如何通过各类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来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总体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幼儿教师现阶段着重思考的问题。各地幼儿园及广大教师要重视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活动,把握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活动有效融合的基本原则,从做好前期课程规划准备、打磨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创新传统文化游戏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呈现出系统规范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科学高效的课程教育管理模式,让幼儿真正在课上学、在玩中学,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之中实现多方面的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教育创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5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同时更突出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重点就是要着力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和配套活动,广大幼儿教师应当深入考察、积极挖掘有利于融入幼儿园、适合幼儿学习与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结合幼儿学习成长的客观规律、本地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探索将“传统文化”和“特色课程”有机融合的现实路径,以此来有效丰富课程活动维度,彰显幼儿园办园优势,持续推进保育教育工作改革,助力学前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活动的重要作用

1.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组织各类课程和活动,是幼儿园教师面向各年龄段幼儿群体开展保育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法。许多地方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存在着“主题单一化,形式趋同化”的情况,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学前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各类传统文化的主题元素能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中来,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以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教师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活动的组织流程与环节,将各类游戏、手工、艺术创作、户外实践等融合到课程中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参与兴趣、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效率,最终使得教师更好地实现全面教学目标。

2.促进幼儿培养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彰显着传统美德的光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活动,带动传统文化在一个个小传承人的身上“延续火种”,能够促进幼儿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特质。教师通过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活动,引导幼儿持续参与、深入体验,就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幼儿不仅可以在各种主题和形式的传统文化元素熏陶下形成“真、善、美”的朴素价值取向,更可以在课程活动的引导之下加深与同伴、与教师、与父母之间的紧密联系,收获宝贵的友谊和快乐的童年,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友善地与人相处,形成家国情怀、民族意识、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素养的有效提升。

3.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覆盖了“文学、艺术、技艺、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这为幼儿园教师创设特色课程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将丰富的传统文化依托课程活动的平台呈现给幼儿,带动幼儿参与各类游戏活动,既可以促进幼儿拓展学习视野、丰富文化积累,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实现沉浸式的游戏学习参与,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审美鉴赏、个性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幼儿园更好地达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活动有效融合的基本原则

1.传统文化的恰当融合与深度融合

要真正让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各类课程活动实现有效融合,幼儿园和教师首先就要把握好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恰当融合、深度融合原则。所谓“恰当融合”,就是要求教师基于学龄前幼儿实际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等情况,全面地审视、恰当地选用能够为幼儿所理解、可以提高幼儿兴趣、适合在幼儿园内引入的传统文化主题和元素,在必要时还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主题和元素进行“简易化、趣味化、具象化”改造,切实降低幼儿认知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难度与梯度,避免“贪大求快”或是出现“小学化”倾向。

所谓“深度融合”,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的幼儿园课程活动时,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充分渗透到整体环境、课程环节、游戏过程之中,避免一味地对幼儿进行“书面式、抽象化”的教育教学,促进幼儿能够在参与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逐渐地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做到真正热爱传统文化、自觉主动地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成长。

2.理论实践结合突出育人成效

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活动,并不是为了展示传统文化而引入各种文化元素和资源,而是“一切为了孩子成长”,以更好地达到全面性的保育教育目标;此外,学龄前幼儿普遍都存在着“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情况,要让特色课程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突出幼儿主体、采取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建构课程。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教师就要把握好“彰显传统文化特色”和“提高课程活动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作为主线,聚焦实际教育行动、引导幼儿参与实践,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使得幼儿在“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深化自我感受、强化知识印象。

三、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方法

1.双管齐下,做好前期课程规划准备

要切实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活动,幼儿园和各班级教师首先就要做好前期的工作准备,一方面是做好课程设计研究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做好文化环境创设的准备。提前开展课程设计的集体研究,能够让教师更好地选用适合幼儿发展成长的传统文化内容,汇集多方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形成课程规划建设的整体思路;布置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场地与环境,则能够让课程活动更好地迈出传统文化进幼儿园的第一步,通过室内户外环境中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暗示与宣传,促进幼儿慢慢熟悉传统文化,形成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减轻教师的教育负担。

第一,幼儿园要协同多方力量,做好课程活动的整体设计研究。首先,幼儿园的园长、副园长等主要负责人应当根据《指南》《纲要》精神、传统文化与课程活动融合的基本原则,明确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活动下的工作要求、管理制度、教学规范。其次,应面向各班教师全面开展“传统文化进幼儿园”“打造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文献、网络查找、实地调研等方式丰富理论知识,学习借鉴一些优秀教师或园所的课程建设经验,集体讨论并确定适用于本园的传统文化主题内容。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日常观察、游戏互动等方式了解本班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点,通过前期调查和家长会等了解幼儿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诉求与建议,进一步筛选、提炼优质传统文化内容。

第二,幼儿园要根据传统文化主题的特色,做好文化环境创设的准备工作。比如“拓印文化”就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要围绕“拓印”主题来创设配套的文化环境,就应当首先改造幼儿在园内学习、游戏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各班的宣传栏内展示“石板拓印、瓦当拓印、植物拓印”等各类拓印形式下的经典作品照片,通过卡通人物形象的“拓印步骤讲解图”让幼儿了解拓印的主要方法;在游戏室内设置“趣玩拓印”的作品展示角,陈列其他班级或幼儿完成的拓印作品和实物,让幼儿感受到拓印艺术之美,激起参与拓印的热情。要设置方便幼儿参与拓印课程活动的工具材料,比如宣纸、拓包、彩色颜料等等,让幼儿能够随用随取,方便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园内的其他环境之中渗透“拓印”的文化元素内容,比如在花园、小操场、班级走廊中张贴介绍拓印艺术的各类海报,通过电子屏幕展示“拓印‘非遗’传承人的创作故事”等等,让幼儿在每日的耳濡目染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拓印”的乐趣、拓印作品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美感。当然,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各类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到幼儿园中,但要注意保持相互之间的层次,彰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区别,避免相互交叉、相互混合,给幼儿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2.主线引领,打造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在经过了前期的准备之后,幼儿园的领导、教师和保育员还应当加强配合,结合本园的办园理念、发展目标来做好园本课程的规划安排,注重根据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来打造适用于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突出特色课程活动的层次性、渐进性、发展性,同时精细打磨每一类主题课程之下的形式和内容。

比如,面向小班的幼儿,教师就可以以“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为主题开展绘本类的课程活动,为孩子引入“年的传说、夸父追日、盘古开天”等各类讲述中国神话的绘本资源,引导幼儿从“看绘本、读绘本”开始,参加“小小说书人”的课程活动,鼓励幼儿以自己的话来和大家说一说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请幼儿通过“角色表演”的方法来代入到情节之中;开展在“手工区、艺术区、沙水区”等区角的“跨界”融合活动,安排幼儿在理解了神话故事内容后,使用积木、“万能工匠”、沙子和各种自然材料来重现故事中的各种场景,用画画等方式来“续写续编”故事,让幼儿能锻炼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创意思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面向中班的幼儿,教师还可以开展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实践类课程活动,根据“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不同的节日开展“传统节日”课程,设计传统节日下的“制作与品尝特色美食”“学习与尝试特色技艺”“感受与游玩民间游戏”“参与与体会节日民俗”四大类活动内容,丰富幼儿的整体体验。围绕“二十四节气”打造特色课程,组织户外《打雷下雨捉小虫》《炒黄豆》等集体或亲子之间的游玩活动,共同学唱“二十四节气歌”,学习各种有关于“节气”的农谚;组织“小农庄认作物”的特色活动,带领幼儿以“知识配对、你来比划我来猜”等方式认识到不同节气下的不同作物,体会到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请幼儿通过写字、画画的方式来完成《节气观察记录》,了解不同节气的气候与物候变化、引导幼儿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面向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民间传统美术与工艺”的主题课程,为幼儿展示“剪纸”“拓印”“泥塑”“编织”等多种美术工艺主题,教师可以手把手地带着孩子们学习各种传统技艺,结合自己的创新创意改造技艺方法,同时结合幼儿完成的美术作品开展相关的“古诗词朗诵”“传统技艺博览会”“手工艺品‘跳蚤市场’”等延伸活动,带动幼儿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儿童视角,创新传统文化游戏活动

“玩游戏”是学龄前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幼儿园要打造品质化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活动,既要坚持以园本课程作为主线,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来不断丰富游戏活动和环节。教师要注意立足儿童视角,根据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特色、课程活动的流程环节来编排幼儿爱玩、会玩的游戏内容,

以适合于中班开展的“二十四节气”特色文化课程为例,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时间节点下不同的节气主题来创设趣味游戏,带动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不同节气的特点。如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我们一起打年兽”的趣味游戏,将传统的“丢沙包”民间游戏融合进来:在户外体育场中圈出一个半径为3到5米的圆圈,请幼儿4人一组,1人在圈内扮演“年兽”,其余3人按照一定的间距站在圈外,通过向圈内丢沙包来“打年兽”;打中“年兽”的人可以记1分,如果“年兽”将沙包接住则丢沙包的人扣1分,同时“年兽”可以指定一人进入圈内替换自己。教师通过在限定时间内计算每人的分数评出“打年兽小冠军”,大家既锻炼了身体、也了解了春节的起源和由来。到了“谷雨”节气时,教师还可以设计“谷雨农活忙”的游戏,请4名幼儿分别站在跑道直线的两端,通过“推小车接力”的方法来模仿“犁地”干农活,最后一名幼儿需要将代表着各种“作物种子”的玩具、积木等装进小车,从“谷仓”运送到“水田”里。教师由此介绍“苞米下种谷雨天”“谷雨前后栽地瓜”等与“谷雨”相关的农谚,大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也明白了“谷雨”是播种的重要时节。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广大幼儿园教师要着力打造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多元课程活动,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融入幼儿园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陶冶情操,培育优良品德,使其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建军《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与实践》,《教育界》2021年第11期。

[2] 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3] 安倩、赵志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以岭南民间游戏课程为例》,《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2期。

(田会英,1972年生,女,汉族,山东临邑人,专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