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4-10-14 00:00:00赵静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便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本文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分析,进一步阐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 结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49

伴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推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当前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多,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需要关注健康教育方式,而且还需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与内容。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从不同层面寻找并深度挖掘各类素材,并将其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同时也蕴含了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依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予以分析,为当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学工作有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时期课改与社会发展需要,新课改强调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之一,故而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时期的课改要求。与此同时,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除了满足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外,通常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通过在小学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

其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预防相关心理问题的发生。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属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引导,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能够明辨是非,知对错荣辱,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行为等,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挫折,帮助小学生解决相关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异常心理问题,更好地防范相关心理问题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最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新时期强调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通过在小学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降低小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帮助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与人沟通、合作、学会分享等,相关能力的提升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有积极影响,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成长等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未来有较好的发展,避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二、传统文化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较多,包括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不同的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包括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比如传统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包含了较高的技术价值;传统文化中还包括较多哲学内容、道德伦理等思想,可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还能知晓国家的历史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等。整体而言,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需要结合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发挥其价值功能,便于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以及不同领域的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上述传统文化价值分析中提及传统文化具有教育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可从传统文化中找寻能够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启发作用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要平衡和谐,追求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告诫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不同阶段在面对压力时需要保持清醒与理智,不要过度焦虑,避免产生消极情绪。根据现代教育界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其要求人们需要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加强自我管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外,传统文化中的“ 仁爱之心”“无为而治”“知足常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中均包含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相关思想、方法等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持心理平衡,保证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

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可以更好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灵活使用传统文化,进而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小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帮助小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灵活应对各种压力。我国传统文化较多,且其中包含了较多的哲学思想、大智慧、道德观念、做人的道理等等,比如需要学会“仁爱”,要懂得“礼义廉耻”,相关思想、理念等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理论可行性。

2.实践方面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还具有实践可行性,通过在具体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可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如,在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优秀著作中包含了诸多的思想健康教育内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等,鼓励小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其中表达的思想,进而对自身的思想、心理等产生影响。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包括绘画、剪纸、书法、民间音乐舞蹈、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等,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与相关能力,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

3.实现教育资源与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等方面,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可运用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与素材,如各种历史典故、经典诗词戏曲、传统节日等,这些都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还包括了多种教育思想与理念,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同时,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启发式教育等均能丰富现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

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理论与实践可行性,并能够为现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素材与教育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依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现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找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从大量的传统文化中挖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素材,并找到不同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通过传统文化素材的渗透与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影响自身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比如,可选择“孟母三迁”这一故事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依靠这一故事的渗透与讲解,让学生知晓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导学生去面对与适应各种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向学生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能够让学生对孟母三迁的故事形成基础的认识,即孟母为了让孟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前前后后进行了三次搬家,孟母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孟母三迁”故事讲解完成后,将小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学生去讨论孟母选择三次搬家的原因,并分析搬家对孟子成长的影响,在讨论中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知晓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询问学生在生活中面对新环境时的心理感受与想法,面对新环境又是如何去适应的,在此期间,可引导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心理感受,如何克服并适应新环境等。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适应环境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去回答,引导学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孟母三迁”的引入,引导学生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新环境时如何克服相关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应对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的提升。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依靠更多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能够让学生知晓其中所包含的仁爱、诚信、忠诚等思想,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持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增设传统文化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除了现有的教学科目,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积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文化,并在文化传承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在小学教学中,可增加《论语》《孟子》《大学》等国学经典教学内容,也可开设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学习,包括中国画、书法、古筝、琴、笛子、剪纸等。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既能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晓不同传统文化在应对心理压力、心理调节、平衡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小学生在感觉到心理压力较大或者心理波动明显时,可通过练习书法、吹笛子、弹琴、弹古筝等方式去平复心情,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调适与增强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的同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思想去进行自我心理管理。

3.运用实践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及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较多的文字内容,同时也保留了诸多的实物。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开展一些文字性的教学外,还需要运用更多的实践,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知晓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内容与方法。

比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思想等。小学生在参观名胜古迹或者各种文化馆期间,能够增强自豪感、敬畏之心等,在感叹古人伟大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发展潜力,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历史观、价值观,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增强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如在参观长城过程中,可感受到古人的毅力、决心,让小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依靠传统文化,让小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心理调适,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与困难。

4.积极发挥学科作用,依靠创设情境,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同科目教师均应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此,不同教师可结合教育内容、教学科目特点等积极创设情境,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或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依靠不同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去影响学生,并为其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结合相关古诗词、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晓相关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折射出的道理与思想等。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反思,依靠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去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小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传统文化,不同传统文化中既有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又有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及时调节心理,保证心理健康,降低小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曾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西部素质教育》2023年第24期。

[2] 唐志雄《儒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运用策略》,《大视野》2023年第6期。

[3] 岳丽娟《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研究》,《大学》2023年第35期。

[4] 韦松吟、农枝玲《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期。

[5] 陈钰婷《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品位·经典》2023年第21期。

[6] 罗远玲《优秀民俗文化与高职院校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