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在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节点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要注重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个人价值追求。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一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方式,另一方面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能够更好地筑牢意识形态。为此,本研究以自然学科实践活动为例,首先对传统文化和小学科学学科实践的逻辑关联做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实践活动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科学 实践活动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6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逐步实现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尤为关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出“科学实验课程是培育孩子科学思维、帮助他们探索未知领域、铸就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全面加强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年我国相关部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该文件明确指出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要严格遵循中小学生的学科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实践创新进程中要重视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严格按照强化经典和生动呈现的教学原则,切实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中,从基础教育抓起,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领域的育人功能。
bp94s2GsCllYDFUmCN5qmg==科学课程作为小学生接触自然、了解世界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同样需要密切联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带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古代科技成就知识,在感受传统文化思想价值魅力、人文情感价值的同时,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实践融合的逻辑联系
文化与学科的融合需要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通过剖析文化的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联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解读文化的构成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来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诸多内容,例如传说神话、地域文化、建筑文化、四大发明、中华武术等,这些都蕴含着很多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所以,在追求两者的融合实践教学之前,首先要理清传统文化内容与科学课程的联系,笔者结合传统文化的构成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体系,对两者的联系做以下归纳,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学科主要包含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课程内容,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两者的联系。
(一)物质科学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物质科学包含有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武术、传统服饰文化、琴棋书画等。
(二)生命科学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中医知识、饮食文化、动物植物相关文化都是生命科学的范畴。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内容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学、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等都是这一领域的内容。
(四)技术与工程科学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建筑文化、民间工艺技术等都与技术与工程科学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
从以上四个领域的内容联系来强化传统文化与科学课程的融合,首先必须要深挖科学课程典型内容,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相融合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其次,尤其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更要注重实地参观和社会实践的融合,通过课程学习和传统文化的融入,学生在不断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实践的逻辑理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创造积淀而来的,其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礼仪和教化思想QgW/zXXezvNlqV2BLoftEw==,同时融合了非常多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小学科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科学知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体系综合,需要用不同学科视角来发现和挖掘
从表1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广泛、内容丰富,其包含的物质、生命、地球宇宙、技术与工程等科技成就非常多,这些与科学相关联的文化成就彰显的是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和学科融合性。
例如,早在周代中国就开始了蚕丝生产和使用,甚至在当时已经有了亲蚕制度,而后来的丝绸之路更是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其中体现的是与中华文化与农业、工艺技术、商贸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同时还融合了多学科知识。
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从其丰富且综合的内容体系着手,来引导小学生通过更多的科学实践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知识,在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
(二)传统文化兼具实用性和现实性,需要用实践的方式来体会
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大量社会实践留存至今的,技术与工程内容都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例如,小孔成像的物质学科知识、植物嫁接技术中的生物学知识、日晷计时体现的宇宙科学等,都是传统文化中体现的科学知识,这种特性需要学生通过学科实践来发现。
小学科学课程实践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发掘传统文化学科信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崇尚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在科学学科实践过程中,通过主题性的探索来探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技术实践内容,运用学科知识来解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原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科学知识建构能力。
(三)传统文化不断发展、追求创新,需要用科学学科实践来彰显其价值
传统文化在任何时代的教育教学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对文化的“传承”。文化内容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文化精神和其蕴含的科学思想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课程尤其强调创新发展,在科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科技成果的复原、通过实践检验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的正确性,能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中科技发展的脉络,让学生真正看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传统文化融入科学学科实践的路径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和调查活动体会传统文化的科学成就
小学科学学科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特点,更多地通过调查实践来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是如此,要通过多类型的科学实践和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深刻体会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科学知识。
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例,青岛市四年级《认识二十四节气》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更清楚地认识二十四节气与天文科学的关系、积极培养学生观察科学知识的能力。对于科学课程学科实践教学而言,就是要通过实地观察法,积极组织学生走进自然,通过观察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来接近科学、了解科学、认识科学,通过科学观察、实践调查来认识和掌握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气象学、农业学、天文学知识内容。例如,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传统天气谚语、农业谚语等为线索,让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和实践调查来发现其与科学课程相关联的知识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调查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科学、调查科学并认识科学。
具体的实践活动设计要突出主题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认识二十四节气》课程教学的目标,将“传统节气与自然观察”作为科学课程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结合区域情况来开展科学调查活动,如观察、记录不同节气对应的天气变化、植物生长过程、农业活动规律和气候变化特点等,当然,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农业种植、天气信息手机记录等实践活动。通过真实的参与和体验,一方面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以科学课程的视角来近距离观察和认识自然科学。通过系列性的节气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节气与自然现象、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关联性,体会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二)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来再现传统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言传身教的最理想路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知识的出现方式、感受科学规律的正确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可谓是百花齐放,例如《墨子》《天工开物》等代表传统文化的科学典籍中就记载了太多古人对于自然科学的猜想和探索过程,对于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些古代典籍所蕴含的科技史料内容同样应该作为科学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科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样需要通过实践性探索和实验性探究来发现,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探究让学生主观分析和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以青岛市五年级《钻木取火》课程实践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为什么钻木能够取火”的疑问设置来导入课程教学,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猜想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小组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实践探索和实验操作来归纳其中的道理。在学生掌握“摩擦起火”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深入讲解“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创华夏文明”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
再如,在教学《光的传播》课程时,可以将《墨子》小孔成像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实验内容。1.让学生结合课程实践内容设计和记录实验过程,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2.让学生结合“小孔成像”的故事原理来制作简单的装置,通过实验来探索科学原理;3.将实验得来的科学规律和科学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相关联的现象进行融合,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属于“小孔成像”原理;4.通过家长帮助、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探讨古人发明的哪些天文观测仪器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5.发现现实生活中哪些科技成果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小孔成像理论。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和实践探索来发现小孔成像原理的正确性,同时,通过生活实践和生活常识来感受小孔成像原理的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科学课程实践活动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方法手段来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养成善于发现的能力,通过学以致用来切实体会古代科学成就和古人科学发明的时代价值,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三)利用传统文化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兴趣
传统文化蕴含的科学知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活动中,可以将一些古诗词、谚语、神话故事等作为引线,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兴趣,并发现这些古诗词、谚语、神话故事等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将这些作为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的迁移情境,激发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分析来发现知识的兴趣。
例如,将《迢迢牵牛星》《秋夕》《鹊桥仙(纤云弄巧)》等古代诗词作为切入点,在学习古代诗词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牛郎星、织女星以及银河等天体位置的认识;将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为实验主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水从高处落下应该具有动能和势能,从而掌握其中蕴含的机械能等科学知识。让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够善于思考古代诗词中可能蕴含的自然现象、科学知识等内容,从科学的视角来感受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涵。
当然,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借助STEM项目实践活动来复原古代的科技成果,让学生借助科学的力量来感受古代科技成果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例如,学生通过技术工程实践活动,合作设计古代传统计时工具日晷。实践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日晷的视频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的方式来进行计时测试,通过实验来检验日晷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内容丰富多彩,小学科学课程实践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通过文化内容的引入、实践活动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兴趣,让学生主观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臧传明《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教学研究》2024年第8期。
[2] 牛荣芳《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四部曲”》,《新校园》2024年第2期。
[3] 王文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索》,《内蒙古教育》2024年第2期。
[4] 王增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