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重视中学生素质的提升,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文简述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具体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对策,进而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助力音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 传统文化 音乐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45
初中音乐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将传统文化与初中音乐教学相结合,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质。为此,有必要就传统文化与初中音乐教学结合的路径展开深入分析。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辅相成,音乐教育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蕴含着群众基础,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1.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我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有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品格,并且在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增加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初中音乐本身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学科优势,将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筑牢学生的乐理基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与文化融合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语言能力,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研究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元素,均具有很显著的特色。而传统的戏剧、号子等,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与音乐的融合,会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化价值,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初中生对传统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认知面相对较窄,并且,学生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连接工具,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传统文化符合德育的目标,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进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领略民族唱腔、民族乐器的美感,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核心素养导向下,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学生音乐学习、文化学习均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学生的兴趣有待提升
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升学率、考试合格率等,更加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在多元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文化了解得更为片面,尤其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学生过于追求流行音乐或国外歌曲。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戏剧、戏曲的了解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影响到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教与学缺乏高度融合
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就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看,学38a139313009054ba548ac5a753c36a2b773a23c51a2eae744fa56914e4301b4生虽然掌握了部分乐理知识,但是在音乐文化学习方面,缺乏教学创新,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必须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实现教学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3.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以自身为指导,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其他学科教学上,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未能将具体的音乐教学目标纳入教学计划中。调查发现,部分中学生每周仅有一至两次音乐课,教学内容以教师教唱为主,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自身缺乏对音乐教学改革的认识,未能将传统文化贯穿在音乐教学中,进一步降低了初中音乐教学水平。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单一,虽然融合了传统文化,但是未能使学生理解音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无法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故事,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对策
1.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整合音乐教学资源
初中音乐教育工作持续推进,但是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创新方面,音乐教师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对音乐教学创新的认识,深入解读新《课标》,并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音乐教学高效、顺利开展。
教师应积极学习新思想、新理念,与时俱进,创新音乐教学模式,灵活地将传统文化融合到音乐教学中,并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寻找与音乐有关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进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题材,教学选择性多,范围广泛。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基于学生的音乐基础、个人能力,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积极整合音乐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内容,并增加音乐课教学课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切实将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重视对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整合,并在实际教学中,将民族音乐题材灵活地融合到音乐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创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环境
为增强学生对音乐背后故事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境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在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从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中,加深对音乐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素养。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对音乐作品背景的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先了解音乐作品时代背景、作者创作心情等,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基础的了解和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音乐作品,挖掘音乐作品实质,并灵活地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并从传统文化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
3.重视实践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德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推手,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使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展现自我,进一步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不局限于教材,注重教学创新,增加民族音乐题材内容,如具有乡土民间文化代表的作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
4.用号子、戏剧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为加深学生对音乐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将通州地区的《打麦号子》融入其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打麦号子是江苏民歌,也是江苏南通号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歌词大意“嗨嗨哩来个嗨嗨乎包,嗨嗨又来到呵……”。教师在苏少版音乐教学中,用多媒体播放《打麦号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通过“听”,初步了解《打麦号子》的韵味,增加学生对《打麦号子》的理解,激发学生学唱《打麦号子》的兴趣。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学生在欣赏号子歌曲时,还能够增加感受和体验,感受江淮民歌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打麦号子》本身是一首农事号子,旋律优美,通过练习,使学生体验号子的节奏感、动感,感受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并且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教师在教唱环节,播放示范音频,并以师生接龙演唱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打麦号子》的节奏感,找到音乐与号子之间的契合点,使学生领悟音乐与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强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上述教学,学生可以用有弹性、有张力的形式演唱《打麦号子》,还可以模仿“打麦”场景,体验“打麦”的快乐。整个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唱《打麦号子》,音乐素养得到了培养。
同时,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还融入了通剧,通剧元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另外,通剧元素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随之提升,并且,通过通剧的融入,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剧音乐源自童子戏,基本沿用了童子戏的主要曲调、唱腔和板式,声腔承袭原有僮子腔,兼收并蓄山歌、号子等民间音乐形象;句分上下,有板无眼,为单一声腔曲牌联套体。锣鼓伴奏起板落句,随演员的情绪可长可短,可慢可快。随着剧目题材的扩大逐步进行改革,创造了多种板式和适合各行当表演的唱腔曲调。同时又在保持原有锣鼓伴奏这一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民族管弦器乐;引进民族管弦乐器,结合锣鼓打击乐,并吸收部分京剧锣鼓点,用以伴奏唱腔,配合表演,烘托气氛。
通剧的唱念语音使用的是南通方言,因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交接,语言因素庞杂,因此,逐渐形成为一种既有别于下江官话,又不同于吴语的特殊方言区,称方言岛。分析通剧艺术特点发现,通剧伴奏简单原始,唱词通俗,广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并且展现了中国傩文化的原始风貌。将通剧融合到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使中学生了解中国傩文化,了解通剧与通州人民生活的关联性,传承中国傩文化。
通过学习通剧,学生更好地理解通剧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并且通过情景创造,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声音、表情进行结合,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通过对声音的模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情感,增强对通剧作品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将通剧应用在初中教学中可以发现,此种教学方式,实现了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通剧学习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所提升;此外,将通剧与音乐教学结合,使音乐教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趣,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推动初中音乐教育改革的同时,大大提升音乐教育质量。
通东赶海号子调式多样,曲式也多样,抒情优美,节奏自由,描述了渔民出海捕鱼劳作的过程,在海边劳作中,随着劳作自编自唱,其中有一唱一和的对歌号子,有较长的叙事号子,用的是吴语太湖片毗邻通东话演唱。将赶海号子融入音乐教学中,更好地突出了审美培养核心,实现音乐与舞蹈、与地方方言的结合,使音乐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形象。学生在通东赶海号子学习中,感受海边劳作人民辛苦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地方方言,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交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学习渔民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压迫时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与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通东赶海号子中的方言“通东话”由吴方言和江淮方言结合,是很有特点的劳动号子,学生在学习通东赶海号子同时,还能够学习和了解北方文化、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以及各文化交融情况。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了通东赶海号子音频,并鼓励学生学习通东话,了解地方语言,尊重语言文化差异,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利于助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将通剧、《打麦号子》等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芳《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2期。
[2] 刘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问题及策略分析》,《智力》2023年第16期。
[3] 吴佳璇《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4] 陈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分析》,《教师教育论坛》2023年第2期。
[5] 洪叶《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