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10-14 00:00:00顾培培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论述。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美育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而提出教学设计狭隘、教学模式僵化、教学体系缺失和音乐氛围薄弱等问题,最后提出凸显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营造音乐氛围和挖掘教学资源等解决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文化符号。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青年学生这一主渠道重新在新时代中焕发活力和光彩。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以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是实现美育教育的又一创新途径。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发挥美育价值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全面发展,要求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师能够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培养好学生的全方位素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发挥出五育并举视域下的美育价值,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将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在文化音乐教学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艺术学科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为学生形成全方位的音乐鉴赏能力,继而为学生在终身个人发展中提供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规范课程结构,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美育价值,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的深层感悟能力,进而与美育教育观念相契合,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是对于民族的时代总结。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探究音乐教学深层教学意义中提供了具体导向,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又一有力渠道。通过在音乐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跨学科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提炼出传统文化要点和文化符号,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能够完善音乐教学设计,为学生拓宽音乐视野,扩大课堂教学半径,使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途径。

3.丰富实践意义

中华历史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在音乐领域有着丰富的音乐实践形式和理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课堂,能够有效丰富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如劳动号子等优秀的民俗音乐教授给学生,有利于这种独特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弘扬,为音乐教学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学体系出现缺失

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于音乐学科不够重视,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实践不足、理论缺失等问题。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歌曲的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理解仅仅停留在会唱、会听的程度,忽视了音乐学科对于学生审美价值的塑造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没有认识到音乐实践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为学生拓展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凸显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和认识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力。教学体系上的缺失对现今的音乐教学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不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

2.教学设计有待完善

当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规划,以适应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就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当前的教学设计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和感悟。这些不足可能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够深入,或者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缺乏多样性,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且涉及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较少,不足以支撑起学生了解民俗音乐的教学体系。

3.教学模式稍显僵化

现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专业化技能不足的问题。在新时代、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但由于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体系,导致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现代教师素质提升进度缓慢,进而导致教学模式仍存在着僵化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当下的教学模式中也呈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固守旧有的经验和做法,在教学中已形成了思维惯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特点。由于旧有的教学经验未能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充分融合。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教学观念,促使教学模式突破固有的僵化状态,应坚定贯彻树德立人的核心教学任务,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4.音乐氛围较为薄弱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初中教育阶段始终存在着音乐氛围薄弱的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开展音乐学科的教学,不利于在音乐课堂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氛围的薄弱主要是因为校园内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校园内的文化对于学生有着重要影响,而缺失的文化氛围可能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层。由于在课堂教学上缺少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的演唱中,不能深入理解音乐学科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在艺术涵养上发展空间较小,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将音乐技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成果,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挖掘教学资源

为完善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体系,教师必须深挖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初中音乐教学以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落脚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形式和类别作为文化载体,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带来更为深化的音乐教学。教师要以传统文化中具有辨识度的音乐形式作为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在音乐课堂中应用别开生面的形式为学生带来不同于教材内容的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以劳动号子作为课堂主题,为学生科普劳动号子的形成历程和历史意义。劳动号子是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的民间歌曲,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最初的形式是集体协作性劳动中统一步伐、调整呼吸和释放压力的吆喝或呼号,长期发展后就形成了独特的劳动号子文化。

在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鸣江河《川江船夫号子》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拓展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将劳动号子的不同分类特点进行讲授,如劳动号子因地区不同其特点也不同,但在大体上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在江苏省中以打麦号子为代表,通常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杯村村民使用,在传唱过程中通常以语气词作为情感铺垫,辅以“栀子花开呀,叶子青呀”等较有情绪感染力的歌词作为号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打麦号子以多媒体播放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使学生能够熟悉歌词并记忆歌词,并开展实践活动,请学生上台演唱号子,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和赞扬。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侧重点放在集体合唱上,发挥劳动号子统一和谐的特点,以学生的合唱作为教学成果验收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合唱中情绪饱满,能够跟随节奏准确唱出歌词,并在合唱过程中敢于、勇于高声歌唱,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有力的声调来进行合唱。在合唱后,教师要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来进行总结式教学,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教学评价对象,加深学生对于打麦号子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2.凸显教学设计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的特点,以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为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上应用更多的游戏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放松心态,提高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化教学中可以融入民俗活动,在讲授劳动号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上台重现劳动场景,并在劳动号子的节奏下进行劳动,营造轻松真实的教学氛围。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鸣江河欣赏课《川江船夫号子》为例,教师教授南通地区的劳动号子,结合两首劳动号子,为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吕四渔民号子是南通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黄海渔民的劳动号子,主要以吴语太湖片吕四话演唱,是劳动号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播放吕四渔号的相关教学资源,以吕四渔号的歌舞表演作为载体,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提出上台重演的要求,挑选学生上台演绎。在演绎中,教师要求学生重现吕四渔号表演中的动作,跟随吕四渔号的节奏来进行撒网等动作,并要跟随节奏唱出歌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之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劳动中认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号子这一艺术形式。

3.丰富教学方式

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在教育方式中要以新理念作为教育支撑,在教学环节中以新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在初中音乐教育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且富有启发性的音乐学习环境。在音乐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挖掘不同音乐形式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进而培养其文化理解能力。当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并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魅力。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故乡歌谣为例,《弯弯的月亮》以乡愁为主题,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完本课内容后,可以拓展教学半径,将更多能够表达乡愁与思念的曲目带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拓宽音乐视野。在欣赏完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更多有关故乡元素的歌曲。以南通市为例,可以将通剧的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乡愁曲目作为拓展,为学生讲授这种伴奏简单的表现形式,要求学生能够从锣鼓打击乐中将通剧精髓与单元主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编创通剧歌词,以乡愁主题编创一些能够通俗易懂、符合通剧表现形式的新式通剧。通过开展编创活动,鼓励学生在深入了解通剧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编创,将一些完整简短的故事、七字调等作为歌词融入通剧之中。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可以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编创通剧进度来开展下一环节教学,在编创通剧的基础上加入舞蹈歌唱,鼓励学生能够根据通剧的演唱形式来进行艺术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赞赏,以此来建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4.构建音乐氛围

初中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氛围的构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才能逐步形成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校园要发挥地域优势,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地区特有的通剧、劳动号子等传统文化形式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内,通过布设文化宣传墙,为学生科普劳动号子的形成历史和背景,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以劳动号子为主题的合唱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氛围,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磅礴生命力和生命之美,使劳动号子这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能够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丰富音乐实践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外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组织参观文化馆、纪念馆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劳动号子形成的历史,在文化资源的参观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建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在新《课标》要求下解决教学设计狭隘、教学模式僵化、音乐氛围薄弱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将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表现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和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宁、苗宇靖《从太原锣鼓的价值和困境看非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国音乐剧》2024年第2期。

[2] 周霞《大单元教学下音乐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10期。

[3] 谢京汝《“文化中的音乐”视角下高校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以江西非遗音乐文化为例》,《戏剧之家》2024年第7期。

[4] 王珮《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基诺族音乐为例》,《黄河之声》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