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音乐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音乐教学中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够习得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音乐 “流动”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42
新时代教育对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音乐带给人美的享受,当下的音乐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板块内容都非常丰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品味。综观小学音乐教材,很多单元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关,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教师要能结合小学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的作用
1.培养爱国精神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以音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些音乐作品记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流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载体。”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就会对中国的音乐产生了解和热爱,很多小学音乐作品都在颂扬民族精神,学生学习这些音乐,就会激发爱国情怀。
2.开阔学生视野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各民族的音乐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各个民族特征的差异,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音乐享受,在学习中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在苏教版音乐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民族歌曲,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欣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同时可以加上相应的民族舞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能力。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流动”,这样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3.增强文化认同
新时期,对音乐艺术越来越重视,可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对音乐作品中呈现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视而不见,这样就不能对优秀的传统进行传承。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音乐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传承文化的音乐活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音乐种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旋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流动”的策略
1.巧借鉴赏课,陶冶传统文化情操
音乐教材中编排了音乐鉴赏这部分内容,它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内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所呈现出来思想和情感,让学生不断提升音乐鉴赏的能力。在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受多媒体的影响,他们不喜欢听一些传统的音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做到有意识的引导。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编者编排了欣赏《塔里木河》和《长江之歌》这两首歌的内容,《塔里木河》是二部曲式。小调式,旋律和节奏具有维吾尔族风格,在欣赏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守卫边疆的战士对塔里木河的赞颂和热爱。《长江之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感情亲切而热烈,借助对中国第一长河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的深厚情感。这首歌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人与物、景与情融为一体,特别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是无穷的情怀”在曲中反复出现,对长江的气势浩瀚、力量无穷等特点进行渲染,赞颂长江的宏伟与壮丽,这样就能形成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之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让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欣赏音乐,在欣赏《长江之歌》这首歌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想一想,在古代长江一直是文人墨客咏颂的对象,你知道哪些与长江有关的诗词,学生很快说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长江之美,同时从诗词中感受传统的文化,让学生说完这些,笔者介绍长江,同时借助多媒体呈现着长江的秀丽景色,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感受着祖国的壮丽河山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单从旋律上看,前三个乐句与第一乐段是完全相同的,其差别在情绪上更加激动,而且感情更加真挚。学生在欣赏的过程就能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这首乐曲在尾声的时候运用了六度到七度的大调音,笔者借助传统的乐器,让学生欣赏这部分音乐,其旋律跌宕起伏,把人们对长江延绵不绝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实现良好的传承效果。
2.妙用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他们的身心还没有成熟,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流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不断体会音乐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教学有着历史渊源的音乐作品时,教师不要先把这首歌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去搜集这首歌的故事,了解相关的故事,在学习这首歌的时候,学生就能对这首歌真正有所了解,他们就会更加想去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也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开展学习,促进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不喜欢一些枯燥的音乐知识,特别是在音乐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不想记忆。针对学生的情况,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愉悦的心情,让学生积极学习一些乐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彩云追月》时,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岁月中,人们都有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其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播放《彩云追月》,让学生认真地听。
师:刚才你们听得非常认真,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感受,有着怎样的情绪,你在听的过程中,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对亲人的思念,离别的幽怨,听着歌曲,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彩云相随。
师:你们真会听,再听一遍,用你的手画旋律,同时哼唱旋律。然后找出歌曲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节奏和唱法。
师:刚才看到你们都画出切分音和附点节奏,来,我们单独来练习一下。(讲解一下切分音)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声音比较合适?(优美、深情)
师:是的,我站在沙滩上,遥望着日月潭,月光照着宝岛,我的情思也随着月光飘向远方,泪水不断地流着,亲人呢,你们听到我的呼喊了吗?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们?同学们这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和盼望亲人的重归之情。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伴奏,有感情地演奏一遍。
就这样,在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听、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中的意蕴。
3.精用乐器,感受传统文化韵律
苏教版音乐教材中有着很多中华传统音乐内容,不同音乐的演奏形式也不一样,呈现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种乐器,其演奏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音乐教学中,把乐器作为音乐课堂的载体,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流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种乐器走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演奏,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对教师呈现的乐器有充分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力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不断感知音乐的韵律,加深对乐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这首歌的歌词,再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氛围和节奏,然后呈现出这节课所用的乐器——电子琴和架子鼓,当学生看到两件乐器时,都非常惊讶,班级内有一些学生学习过电子琴和架子鼓,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介绍这些乐器,然后让熟悉的学生先进行演奏。他们演奏结束后,再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演奏,虽然个别学生走到这些乐器的面前不敢尝试,但是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也勇敢地去尝试,学生在尝试演奏的时候,能够进一步了解乐器,这样学生就能对歌曲产生有着更深的印象。笔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跟着节奏进行演唱,师生互相配合,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能够学习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4.灵动实践,渗透传统文化
在各科的学习中,实践是重要的环节,小学音乐教学中也不能离开实践,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把音乐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其实在传统的音乐作品中,如果不能对作者创作的背景、作品的内涵进行了解的话,学生只是暂时地记住,并不能进行知识内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欣赏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结合小学音乐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国歌》为例,虽然每周学生在升旗的时候都会唱,可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国歌的意义,在唱国歌的过程中,也缺少那份情感。笔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在教学《国歌》时,就让学生先进行诵读,在诵读中融入感情。然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独唱、合唱、重唱。在实践中,学生感受国歌的内涵,就这样,学生在行动中了解英雄,认识到他们为了我们伟大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首歌为例,它不仅具有民歌的风格,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作品内容是蒙古族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羊群,而与暴风雨搏斗的英雄事迹,颂扬着祖国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崇高思想和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刚才这段音乐给予你们怎样的感受?
生:我在听音乐中感受到了快乐、开心和活泼。
师:你说得很好,你从这样的情绪中,感受到有哪些音乐的要素在起作用?跟着教师一起来找一找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段一共有几拍子?情绪又是怎样的?
师:刚才你们分析得很好,都知道是二四拍的节拍,紧密的节奏,所以能够带给我们活泼欢快的感受。
师: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听一听和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我感觉这段音乐是抒情的。
师:刚才你们在听的过程中,看到教师课件有怎样的变化?
生:我发现你的课件上有着一条绿色的线。
师:你不仅会听,而且还会观察,对,那就是旋律线,随着旋律的高低在不断起伏变化,就像起伏的大草原。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两段乐曲的速度、节奏、情绪等变化,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在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还让学生寻找两姐妹的故事,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同时让他们感受两姐妹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草原小姐妹不怕牺牲。大无畏的可贵精神。
又如,在《赛船》这首歌的学习中,笔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歌曲中,找到自认为很难的节奏,让学生自主练习,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把节奏和歌曲进行有效衔接。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表演或者小组表演,然后借助微视频,呈现赛船的场景,让学生在歌唱和表演的实践中,感受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中要“流动”,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历史·现状·问题——中小学音乐学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19年第1期。
[2] 牟宗香《学习传统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2期。
[3] 马璇《小学民族乐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