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美术教学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传统绘画、传统雕塑艺术和传统建筑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以美术为载体进行传承。所以,美术课堂教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案例,从五个方面探究了初中美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以供相关教育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3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责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美术资源,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多样化开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化的美术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美术教学中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除此之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爱国意识,促进其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工艺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画的意境抒写、书法的墨意表现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美术鉴赏能力。通过欣赏和模仿传统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对艺术的敏感性,形成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初中美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1.开展多元活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美术课堂教学的任务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体验、传承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完全拘泥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多元的活动,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从而使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与精神。
例如,戏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因此,基于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结合戏剧文化的特点,教师可以创编戏剧手工制作美术课程,开展以“脸谱、服饰、头饰创意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开展前,教师要进行相关的教学准备,教具方面:给学生准备已完成的戏剧头饰手工作品范作、手工折纸若干包、剪刀、胶水、画笔等。多媒体方面:准备一个戏剧手工制作的相关课件并制作一个微课视频。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戏剧文化、戏剧头饰的特点、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表演以及学习戏剧头饰制作的详细教程,学习用画、折、剪、贴等方法制作戏剧花旦头饰。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几个有关戏剧的问题。老师说:同学们,在上节课我留给大家一个任务,让大家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收集有关戏剧方面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好了吗?能用收集到的资料回答教师的几个问题吗?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戏剧的行当主要有哪些?戏剧头饰的特点是什么?戏剧角色中不同角色戴的头饰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性总结。其次,观看微课,学习制作方法。教师带领学生观看以绘画与手工折纸、剪纸的形式制作戏剧花旦头饰的微课,学习用画、折、剪、贴等方法制作戏剧花旦头饰,并总结创作步骤,强调重难点。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2—3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合作制作戏剧花旦头饰,并进行巡回辅导,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恬静的氛围中愉快创作。在制作完成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每组的学生代表共同展示,一起展开评议,分享创作心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给予他人建议和鼓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在本课中通过多元活动,充分展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戏剧文化、戏剧头饰的特点、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表演以及学习戏剧花旦头饰制作的详细教程,学习用画、折、剪、贴等方法制作戏剧花旦头饰。
2.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强化学生文化素质
传统美术作品、工艺作品与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联系,了解作品出产地的自然环境和民俗特征,进而从生活的角度去审美,这比单纯从美术技法发面入手要更具社会性,更能体现美术大众教育的功能。
例如,我国古代在绘画艺术方面十分注重“形神兼备”,这与我国绘画的艺术特点息息相关。画家不仅仅需要运用绘画技巧进行绘画,同时也需要运用人体线条、色彩等元素更好地表达出意境。所以,初中艺术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文化进行讲解和挖掘。与此同时,初中美术课教师还要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将其应用到初中课程中,例如美术教育理念等。其中,美术教育理念对我国古代绘画观念有着极高的影响。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和独特性特征,所以,在初中课程中我们就不能单纯以传统艺术观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将其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形象。此外,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也会出现许多新事物,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与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传统艺术理念得到弘扬和传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明上河图》,在讲授此幅画作时,教师可以结合画作的背景,让学生对作品产生自己的感悟,此幅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做的风俗画,展示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学生在对此幅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北宋时期的情况,从而对传统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完作品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传统文化内容,此种教学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积极性,提升美术作品鉴赏水平。
3.结合艺术作品,守护传统手艺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结合艺术作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手艺并守护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传统手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创作艺术作品,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手艺的价值和重要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传统手艺相关的艺术作品,例如中国传统陶瓷、丝绸、书法、剪纸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作品,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摄影、雕塑等方式,将自己对传统手艺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中国传统陶瓷作为创作主题,通过绘画或陶艺制作表达自己对陶瓷工艺的理解和赞美。他们可以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陶瓷,如青花瓷、汝窑瓷等,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然后,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艺术技巧,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陶瓷特色的作品,同时反映出他们对传统手艺的敬意。通过结合艺术作品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传统手艺的了解和尊重,还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心。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丰富美术教育的内涵。
4.结合生活元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伴随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部分学生开始受到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这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所以,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引导学生摆脱错误价值观的限制和影响,告诉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以此来全方位展现出自身应有的艺术特色。总体来讲就是要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美术的全面整合,使得我国的传统艺术更加具备魅力和特色。
例如,在“剪纸”这项传统文化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冬奥火炬上雪花纹样的剪纸,以及演员们服装上的双鱼剪纸纹样,带领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起感受剪纸中的吉祥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展示冬奥服装剪纸《双鱼图》,并提出问题:在这张剪纸中,你看到了哪些纹样?为什么会叫做“连年有余”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原来,像莲和连这样相似的声音我们称为“谐音”。既表达了新年的吉祥祝福,也承载着对孩子们鲤鱼跃龙门的期待。这种具有美好愿景的纹样我们称之为吉祥纹样。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冬奥服装《双鱼图》剪纸原型,并提出问题:这幅剪纸中一共有多少种吉祥纹样?寄托了什么美好的寓意?再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通过以上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发现剪纸中的吉祥纹样都是来源于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进行完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设置,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应用剪纸的吉祥纹样,在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剪纸吉祥纹样的设计0b62f2e147a3f38434a55955fcd1ae26就来源于我们身边事物,缓解畏难情绪。如游戏碰碰碰:每组派1名代表参与游戏,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对方,组合到一起,并碰撞出美好的寓意。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欣赏、对比、探究造型各异的剪纸形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剪纸独特的艺术特征,激发创作欲望。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及温习剪纸语言,总结剪制吉祥纹样的方法。教师设置创作主题:创作一幅能表达你心中美好愿望的吉祥纹样,并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人(安全提示:剪刀的使用)。这样能够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创作过程中播放舒缓、轻盈的音乐,有助于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在课程完结后,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总结拓展。生活中,人们除了用剪纸表现吉祥图案,还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吉祥图案,传递美好祝福。欣赏年画《年年有余》、刺绣《五福捧寿》、木雕《龙凤呈祥》、石刻《双龙戏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吉祥文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传递美好祝福。展示抗疫剪纸作品,让学生感受剪纸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同时,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5.注重美术实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出真知”,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美术实践的形式展开,实践的内容要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美术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习得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美术实践需要结合初中生的知识体系、动手能力、认知能力和创作能力等,设置难度恰当的创作主题。
例如,在初中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课程为抓手,做如下实践和思考。首先,引用节气知识,帮助学生领悟节气背后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认知、赏鉴和科学思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探究精神。以“霜降节气”为例,教师可以问题驱动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初中生有的缺乏丰富地生活经验,可能会提出:“霜是什么?霜是什么时候降下来的?为什么霜打的萝卜好吃?怎样用艺术表现霜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将自己对霜降节气的想法,以平面或者立体的形象进行创作,再次加深对节气的感受。如,有的小组学生用刮画形式画出霜降时的丰收景象;有的小组学生采用食盐化水的技法,在色彩缤纷的画面中,趁着颜色没干,撒上食盐,呈现出霜的效果;有的小组学生用彩纸拼贴展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创作的作品贴在展板上,学生们一起享受艺术的美好,相互评价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此外,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既关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又包含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探究,让美术学科与音乐、语文、自然学科融合起来,建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如,诸多诗人都曾以二十四节气为题,留下传世名作。基于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的“诗中画”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介绍夏至吃面、冬至吃饺子、春捂秋冻等知识,通过把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习俗及文化自然地融入美术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节气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自然风物的特点,引领学生充分感悟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二者更好地融合,是当下需要教师深思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一方面要凸显其自身学科的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它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二者的结合,给予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之下增强国家归属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启海《传承文化,共创未来——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问题及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第22期。
[2] 马进林《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读写算》2019年第27期。
[3] 吴光俊《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究》,《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9年第8期。
[4] 陈惠《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华夏教师》2020年第13期。
[5] 温兴辉、张东平《初中美术教学中地方民间美术的融合分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