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要在学校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实现系统化、制度化与持久化的重要举措。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但受限于生物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有所欠缺。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生物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35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维系社会认同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生物科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教师提供了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独特契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思想与生态观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能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我国学生民族荣誉感与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生物教学综合性的要求
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生命的奥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还涉及遗传学、进化论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一综合性特征,决定了生物教学不应局限于实验室的实验操作或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成为连接自然规律与人类文化的桥梁。因此,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态智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的农耕经验等,与现代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不谋而合。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知识,如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草药使用等,虽源于古代,却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基因调控、药物开发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关联。最后,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方法与理性思维的演进史。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格物致知、墨家的实证主义,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科学探究精神的本土视角。
2.应对学习压力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升学压力,长时间沉浸在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易导致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剂缓解压力、激发学习动力的良方。传统文化中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生活哲学,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针对自然和谐、生命哲理的探讨,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栖息地,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间隙自我调适。
3.生物课堂在渗透传统文化上较为欠缺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尽管学科知识体系日趋完善,但比较侧重于现代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能的培养,而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显得相对薄弱。例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传统中医药学中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的介绍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未能系统性地引入传统文化案例与实践活动,使得学生难以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1.探索生命规律
高中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揭示生命奥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命哲学,如《黄帝内经》中的生命观与健康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与现代生物学中的生理、遗传等原理相呼应。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在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同时,领略到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对生命规律的精妙理解,从而加深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凝聚思想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在生物课堂的渗透,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拓展,更在于思想价值的凝聚。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和谐观,为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等现代议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在学习基因编辑、生态保护等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科技进步中遵循“仁爱”原则,维护自然界的和谐,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与伦理并重的价值观,为解决未来生物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困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端正生活心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常面临各种心理压力。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如禅宗的冥想、道家的养生之道,为学生提供了调整心态、缓解压力的方法。通过将这些理念融入生物课程,如在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时引入传统养生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理机能,还能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传承优秀文化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讲述《本草纲目》中的药用植物、古代农耕技术中的生态智慧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还能鼓励他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精华,同时坚守并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也培养了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课程内容融合,古今对接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首要任务在于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使之既能传承历史智慧,又能对接现代科学前沿。教师应巧妙编织一条穿越时空的知识链,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在学生的学习旅程中交相辉映。首先,教师应当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学思想、生态理念与现代科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需广泛涉猎,从古典文献、历史记载中筛选出与现代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呼应的内容,如古代对生物分类的初步尝试、对生态平衡的朴素理解、中草药应用背后的生物活性成分等,确定古今对接的结合点。紧接着,教师需将挖掘出的结合点整合成具体、有序的教学单元,确保每部分内容都能与现代生物科学知识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互补而非冲突的知识结构,系统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脉络,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6章“生物的进化”为例,教师可以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引入古代中国的进化思想,如《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提到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虽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观察与思考。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进化思想并非西方科学独有的成果,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共通性。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单元,专门探讨“中草药与生物进化”。在现代生物学视角下,中草药的种类繁多、药效各异,是自然选择和物种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比如,通过分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材,引导学生探讨某些植物为何会进化出特定的化学成分以抵御病虫害,这些成分又是如何被古代人民发现并应用于治疗疾病。这样,既复习了生物进化的原理,又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生物智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物种适应性状的演化与传统农耕文化”作为另一个教学点,讨论如水稻栽培中的矮秆品种选育(现代遗传学与进化论的实例)与古代对农作物选种育种的经验积累之间的联系,展现古代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进化思想。
2.教学方法创新,知行并重
教师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互动性强、实践导向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项目式教学是实现“知行并重”的有力工具。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设计长时间跨度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从策划、执行到最终展示,全程参与项目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4章“人与环境”为例,教师可围绕“探寻古代生态智慧,共创绿色未来”这一主题展开项目化教学,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环境管理方法,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首先,教师搜集整理古代生态智慧的案例,如《周礼》中的自然保护规定、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理念等,同时准备现代环保技术与政策的相关资料。其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古代生态智慧案例,如古代森林管理、水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等。小组成员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古代生态智慧的原理、效果及其对现代环保的启示。同时,对比研究现代环保技术、政策与案例,如垃圾分类、雨水收集系统、城市绿带建设等。再次,教师要引导各小组设计结合古代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环保实践方案,如利用传统雨水收集技术改良社区雨水管理系统,或借鉴古代农耕智慧改良校园绿化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生态农业示范区、参与社区环保项目,将设计方案付诸实践。最后,进入成果展示环节,教师督促各小组通过PPT、视频、模型展示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及教师展示研究成果与实践效果,分享学习心得与创新点。教师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果给予综合评价,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网站、公益活动信息等,鼓励学生在项目结束后继续深入学习,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
3.文化情境营造,情境体验
由莱夫和温格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不能脱离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境而独立存在,强调“做中学”,主张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通过参与、体验、反思,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营造文化情境,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从而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1章的“发酵工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文献阅读、视频资料播放等方式,构建一个虚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酿酒坊、酱园之中,了解我国悠久的发酵历史和传统发酵技术。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不仅能观察到发酵过程,还能学习到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和微生物进行食物保存与风味提升,体验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早期应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一侧模拟古代家庭式发酵制作,如制作泡菜、米酒等,另一侧则采用现代发酵技术,如使用培养的纯种微生物进行发酵。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在“做中学”,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理解现代发酵工程如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控制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域的发酵产品及其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四川泡菜、绍兴黄酒、东北酸菜等。通过研究这些地方特色发酵食品的原料选择、制作工艺及其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关系,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还能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对发酵技术的影响,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跨越学科整合,文理交融
在现代社会,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讲述生物进化论时,可以引入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变的观点,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同。同样,在探讨生物多样性时,可以结合古代文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美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6章“生物的进化”为例,在讲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时,教师可以引入古希腊哲学家对生物种类变化的初步思考,以及中国古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学思想。这样的对比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进化论科学性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在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时,教师可以选取古代诗词中对自然景观细腻描绘的篇章,比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文学与科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之美时,也能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感认同。在介绍地质年代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历史上对这些事件的科学认知,丰富学生对生物进化历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未来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将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等融入生物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的种子。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与教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更多创新性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惠菁《浅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2022年第20期。
[2] 王思尧、王朝军《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吉林教育》2022年第13期。
[3] 樊春花《新课程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教学中渗透的探究》,《学周刊》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