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4-10-14 00:00:00徐勋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作为“三新”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新教材以全新的编写理念和内容结构为特点,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新高考制度下,高中地理的考试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此,本文基于“三新”视域,分析当今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一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三新” 高中地理 教学现状 创新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33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的重要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随着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不断涌现。高中地理教学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历史典故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

一、“三新”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三新”是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是根据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设计的,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实践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编写的,它拥有新的编写理念和内容结构。新教材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新高考是根据新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新高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多元录取机制。

二、当今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单一,忽略个性化的需求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缺乏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教学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然而,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未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2.缺乏实践,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其实践性极强。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中地理课堂却陷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讲、记忆理论知识,而无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导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减弱。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学生也很难对地理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兴趣。

3.重视不够,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在高中阶段,由于地理不是主要科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由于重视不足,地理教学可能面临课时少、教学资源匮乏、优秀教师流失等问题。对此,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更难以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削弱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三、“三新”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1.重视高考新变化,强化教学针对性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模式需要重视高考的新变化,强化教学的针对性。高考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指挥棒,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调整。教师需要关注高考改革趋势,了解新的考试要求和题型变化,针对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高考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占比较高。高中地理教学中,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同时,还需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其次,高考对学生探究能力要求较高。探究式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需要推进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地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教师充分挖掘这些元素,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增强知识的文化内涵。

例如,鉴于高考中“人口与城市化”题型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增加“人口环境”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人口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与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详细介绍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对环境的影响,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问题。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此外,探讨古代人口迁移、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古代农耕文明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古代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实施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差异性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根据学生的层次,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其次,制定分层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采用讲解、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较强的学生,教师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注意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关键之一。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例如,开展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教学时,在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时,可以引用《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和不可抗拒性;在讲解防灾减灾时,可以讲述古代抗洪救灾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和智慧。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学思想,如“风水学”等。教师结合这些思想,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待自然灾害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立足于此,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对自然灾害的成因、过程和影响有深入思考;B层次学生基础一般,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C层次学生基础薄弱,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现象需要逐步建立。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次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探讨人地作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于B层次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自然灾害的全面认识;对于C层次学生,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人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A层次学生,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人地作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于B层次学生,教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灾害的直观认识,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C层次学生,教师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A层次学生,着重评价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B层次学生,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自然灾害认识的提升;对于C层次学生,主要评价学生对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态度的转变。

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法,本单元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A层次学生在深入分析和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自然灾害的理解,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观点和建议;B层次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C层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了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并开始关注人地关系。

3.教学模式多元化,凸显学生主体性

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教学时常用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真实或模拟的地理事件、现象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开展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时。教学之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案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具有特色空间结构的小城市。收集案例城市的相关资料,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区布局、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等。准备相关的地图、图表和统计数据,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时,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出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呈现案例,展示案例城市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如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的位置和分布。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探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强调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和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开展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的区位选择”课时教学时,使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一群古代的工匠,要为他们即将建立的手工作坊选址。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例如,丝绸制作需要优质的水源和桑树资源,瓷器烧制需要优质的瓷土和燃料等。基于此情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选择一个传统工艺,讨论其最佳区位选择。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传统文化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小组讨论中,要求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上。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4.注重新《课标》要求,提高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包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调查、实验和思考等。新《课标》强调,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针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开展自然环境地理观察实践活动:“寻古探今:中华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旅”。活动目标: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学习必修一中的相关地理知识,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传统文化研究:选择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风水学、地理诗词、地理名著等。第二阶段:实地考察。地理观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地理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如河流、山脉、湖泊等。文化体验: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实地考察,如风水景观的解读、地理诗词的实地对照等。第三阶段:汇报展示。数据分析与汇报:学生对考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报告。文化表达与展示:以PPT、短片、诗文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活动实施步骤:准备阶段:确定考察地点,准备必要的地理考察工具和文化研究资料。实施阶段: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数据,拍摄照片,收集文化元素。总结阶段: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准备展示材料。活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实践活动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活动效果评估: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立足“三新”视域,对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主要从高考新变化、分层教学法、模式多元化、新《课标》要求等方面入手,保证学生能够立足自身水平进行有效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培养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玉瑾《“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转型分析》,《智力》2022年第36期。

[2] 顾虹《“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中学课程资源》2022年第9期。

[3] 马忠庆《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