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策略与意义,旨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文化渗透方法,包括融合文化内容的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课后作业与文化学习的结合等,以期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24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小学阶段融入这些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探索有效的文化渗透策略,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在英语课堂上介绍和讨论传统节日、历史故事、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文化和传统,这种认识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而且还增强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当学生了解到我国文化中独特的美学观念、哲学思想、伦理价值和科学成就时,会感到自豪,且这种自豪感来自对祖先智慧的认可和对我国长期以来文化和科技贡献的赞赏。通过比较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生不仅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同时也能更加自信地表达和分享本国的文化,对于学生将来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在英语课堂上介绍传统文化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异同,既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深入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从而培养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如通过学习不同文化中的共通之处,如家庭的重要性、友谊的价值、对自然的尊重等,学生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文化共鸣,这种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尽管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价值观念是相通的。教育是解决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有力工具,通过客观、全面地介绍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英语课堂可以成为开阔学生视野、挑战先入为主观念的平台,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理解和尊重的跨文化观念。
3.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融合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实际应用场景,如通过学习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运用所学知识,大大增加语言学习的实用性。通过掌握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言,还培养了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能力,使学生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更加自信和得心应手。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从古诗词到历史故事,从传统艺术到节日习俗,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4.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和分析传统节日、历史故事、哲学思想时,学生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也要求学生学会寻找信息、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该过程会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挑战时灵活应对。通过学习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学生可以学习到这些思想中的逻辑性和辩证法,这种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英语时能够更加条理清晰地组织语言。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1.教师自身缺少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一些英语教师可能在专业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语言技能的提升,而较少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导致他们在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时,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一些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因为缺乏对其深层次意义和内涵的深入理解,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正确传达和解释,会影响学生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吸收。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难度,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资源比较单一
教师可能会发现,现有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主题上,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或者著名景点,而对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如哲学思想、民间艺术、科学技术成就等则涉及较少,这种资源的局限性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教学技巧,包括如何有效地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等。缺乏这些技能会限制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并且,小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因此,时间和课程结构主要围绕语言学习展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尝试融入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必然会遇到挑战。
3.文化渗透方式有待丰富
部分教师可能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和背诵,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资源,这种方法在传递文化知识时会显得单调,不足以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时,如果缺乏有效的互动环节,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化项目制作等,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可能会降低,这种缺乏互动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除此之外,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结合实际的文化体验,如通过实地考察、节日庆祝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会显得脱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本身不感兴趣,尤其是当他们更倾向于现代文化或者外国文化时。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不匹配,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概念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此时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这些认知障碍,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挫败,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其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不太重视传统文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可能自然而然地会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1.教师重视自我发展,积极完善知识储备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要全面掌握需要持续的学习和研究。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自信,能够灵活地将文化元素与语言教学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教师积极完善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于实现高质量的文化渗透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对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学校应定期组织文化知识培训和研讨会,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和学者来讲授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从专业角度深入理解中国文化。鼓励英语教师与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设计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学习。可以建立包含书籍、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的文化知识资源中心,供教师随时查阅和学习,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视野。教师应主动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关注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网络课程、公开讲座等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画、茶艺等,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2.挖掘多种教学资源,拓展文化渗透内容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关键时期,通过挖掘和利用多种文化教学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教学资源,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丰富的文化内容,缩小学生之间在文化教育资源获取方面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在《My school calendar》这一单元中,教师提前搜集关于中国和西方重要节日的资料,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等,资料可以包括图片、视频、文章和故事。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日的资料,重点讲解每个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食物和庆祝方式等。同时,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节日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合作制作思维导图,汇总他们对所负责节日的理解和分析。思维导图应包括节日的名称、日期、历史起源、主要习俗、特色食物和庆祝活动等。最后,每个小组可以向全班展示和解释他们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对节日的理解和发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方法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学习的体验性和情感性,使得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机,使文化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将文化教学与实际交流场景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模拟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应用于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以“food”这一主题为例,教师通过对比中西方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餐桌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如准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描述食物和餐饮习惯相关的词汇、表达方式,如“stir-fry”“roast”“table manners”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中式或西式小吃,邀请家长分享家乡的特色菜。活动中,学生用英语记录制作过程,描述食物的味道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不同饮食文化的感性认识。这期间还可以学习食物制作过程的动词短语和形容词,如“chop vegetables”“sweet and sour”等,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饮食风味,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如果时间允许,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食物相关的跨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如“节日食物的文化意义”,然后用英语收集资料、访谈、制作海报或演示文稿,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学习进行文化探究和展示所需的词汇、短语和表达结构,如“culture significance”“traditional customs”等,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文化与作业相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鼓励教育工作者减少传统意义上的书面作业量,转而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将文化内容与课后作业相融合,既能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由于文化内容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加深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提升语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融合文化内容的课后作业往往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有利于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礼仪文化为例,学生学习完打招呼的英文用语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师生共享平台为学生发布相关作业,融合礼仪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趣味作业中既掌握英语知识,又能了解中外礼仪文化。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采访家人、朋友等方式搜集中外打招呼礼仪的信息,制作短视频,展示在中国文化中打招呼的常见方式,可以包括语言用语、肢体语言等。然后选择一个或多个其他文化背景,展示他们的打招呼方式,并用英语简述各自所体现的文化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完整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创意和表现力、文化理解的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对作业成品的评价,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互评,通过同伴之间的反馈,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通过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过程。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且实用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和全球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教育体系提供支持和资源。未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言教学将成为培养学生国际理解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耿玲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甘肃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
[2] 匡晓娥《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及学习单设计——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教学为例》,《新课程》2024年第1期。
[3] 王丽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海外英语》2023年第21期。
(许迎春,1985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