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实践方法。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数学学习兴趣。文章认为,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文化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智慧,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数学思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以传统文化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用经典故事,启迪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进行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肢体动作,讲述乐羊子妻以织布为喻劝夫求学的故事。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乐羊子妻为什么要用织布来比喻求学呢?”“如果乐羊子妻只织了一半的布,那么她完成的布匹占整匹布的比例是多少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自然地引出分数的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阐述分数的本质——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数学思维模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借助成语谚语,揭示数学原理
除了经典故事外,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和谚语也是极好的导入素材。这些语言简练、意义深远的成语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和人生哲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利用“积少成多”这一成语进行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积少成多’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原理:“就像一粒沙虽然微不足道,但无数粒沙聚集起来就能形成广袤的沙漠;同样地,在数学中,一个微小的数乘以一个较大的数,其结果也会变得很大。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奥妙所在。”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还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3.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创设数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创设出富有文化内涵的数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进行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剪纸作品中的图形变换规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剪纸作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如何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出新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变换,探索图形世界的奥秘。”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1.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构建情境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来构建情境背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作为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图形变换规律。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尝试剪纸,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平移、对称等数学概念。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数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2.结合传统文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讲述曹冲利用浮力原理称量大象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曹冲需要将大象的重量分成几部分来称量,他应该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故事的融入,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借助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建筑测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古建筑,让他们亲手使用传统的测量工具进行实地测量,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和特点。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和方法,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传统文化进行例题设计,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1.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问题,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例题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适合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例题。例如,可以利用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问题进行设计。《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问题,进行适当改编,使其成为适合小学生的例题。例如,选取其中关于分配的问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襃、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我们可以将其改编为:“五位同学一起去打猎,共猎得五只鹿,他们想按照年龄大小来分配鹿,请问每位同学各分得多少?”这样的问题既具有实际意义,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数学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例题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设计富有情境感的例题
除了直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问题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背景,设计出富有情境感的例题。例如,在教学“比例”时,我们可以利用古代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例题设计。我们可以选取古代建筑中的某个具体实例,如故宫的某个宫殿,给出其长度、宽度等具体数据,然后让学生利用比例知识来计算其他相关数据。例如,“故宫的某个宫殿的长度是30米,宽度是20米,请问这个宫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按照1:100的比例缩小制作一个模型,模型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通过这样的例题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增强对数学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例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例题。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我们可以利用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设计。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剪纸图案,如蝴蝶或花朵等,然后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个图案中的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规律。接着,我们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请问这个剪纸图案中包含了哪些图形变换?请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变换。”这样的问题既能考查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能让例题更加生动有趣。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趣味性数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入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图形变换的规律。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创作活动,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图形变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在剪纸的过程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数学游戏,如“九连环”“华容道”等,设计数学活动。这些游戏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通过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依托传统文化背景,开展探究性数学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依托传统文化背景,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测量”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长度单位”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如尺、寸、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单位与现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古代长度单位对教室、操场等实际场景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古代长度单位的知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测量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数学的智慧与魅力。
3.借助传统文化节日,组织主题性数学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和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组织主题性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节购物”的数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春节购物的场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商品的选择和价格的计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口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春节购物的乐趣和传统文化的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设计出与节日相关的数学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图形知识来设计和制作粽子形状的图案;在中秋节期间,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分配月饼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五、借助传统文化进行课堂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引用传统文化观念,强化数学知识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用传统文化观念来强化数学知识点。例如,在教学“圆”这一概念时,在课堂小结部分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教师可以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常被用来象征天空、完美和和谐,而“方”则代表大地和稳定。通过这一观念,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太阳、月亮的形状,以及生活中各种圆形物体的设计原理。通过这样的小结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圆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还能在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2.结合传统文化故事,提升数学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结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故事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分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进行课堂小结。故事中曹冲巧妙地利用浮力原理来称量巨大的大象,这背后蕴含着将整体分解为部分的数学思维。在小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曹冲是如何通过将大象的重量分解为多个石头的重量来解决问题的?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概念有何相似之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本质——即将整体分解为若干等份,每份占据整体的特定比例。这样的课堂小结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数学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结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后,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来进行课堂小结。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图形变换知识。在小结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剪纸作品中的图形变换规律,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学价值。这样的小结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和智慧,将其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舒影《将数学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
[2] 魏建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10期。
[3] 高文豪《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策略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