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4-10-14 00:00张财贞

摘 要: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推进,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目前存在师资文化素养不足、教材内容挖掘不深、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等问题。为此,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培训,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跨学科整合与协作。本研究对于深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华传统文化 困境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增强其文化认同感。然而,受到师资水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境。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成为亟需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先人的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文化渗透,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如《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的分数运算等,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也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会不断增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建筑、图案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可以引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如《墨经》中的逻辑推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探索等,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启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千里马的特征,如何运用数学模型来寻找千里马,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学生能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传统文KnZpPBq2fZUzz8qc9M3W5A==化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得以体现,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引入《朱子家训》中的"半箩斗米"故事,讲述朱子勤俭持家的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可以欣赏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数学课堂的文化熏陶,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美德的影响,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困境

1.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关键力量,其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然而,当前许多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但人文素养相对不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有限。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性,但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开展相关教学。同时,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将其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带动学生提高文化修养。

2.教材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代度量衡、传统节日、民间游戏等,但总体来看,文化内容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一些教材只是简单地罗列文化知识点,缺乏必要的延伸和拓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布不均衡,有些章节文化元素较多,有些则较少,导致文化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足。此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色。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选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素材,将其有机融入教材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完善,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然而,当前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虽然尝试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但方法较为单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导致文化学习流于形式,与数学学习脱节。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探究学习等,将文化与数学巧妙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跨学科合作有待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仅靠数学学科的力量难以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形成教学合力。然而,当前小学各学科教学相对独立,跨学科合作意识不强。数学教师对其他学科的文化内容了解不多,难以有效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文化联系,开展综合性教学。同时,学校对跨学科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资源配置,导致跨学科合作难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因此,学校应树立大文化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为跨学科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教师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协作,整合多学科资源,共同设计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综合实践,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与数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1.加强教师传统文化培训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帮助教师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基地等,让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体验和鉴赏能力。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提供优秀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等,方便教师自主学习和参考。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文化素养考核机制,将教师的文化修养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鼓励教师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此外,学校应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古诗词吟诵、书画展览、传统手工制作等,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必将得到全面提升,为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

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教材内容不足的困境,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从多个渠道和角度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立体、生动的文化学习素材。

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拓展延伸教材内容。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追溯分数概念的起源,讲解古代的分数表示法,引导学生比较古今分数的异同,感受先人的智慧。同时,教师要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历史文献、典籍原著、文物图片、纪录片视频等,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扩展。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与博物馆、图书馆、非遗传承基地等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文化专家到校讲座、授课,为师生提供更专业、更权威的文化学习指导。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传统文化微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文化场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建设数字化传统文化资源库,汇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素材库等,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学习使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传统节日、民俗、手工艺等方面的资料,整理汇编成小册子、手抄报等,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开发传统文化微视频、动画等,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3.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

传统文化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自然融合。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窗花、剪纸等,让学生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感受几何之美。又如,在学习《九九乘法表》时,可以介绍古代的《九九算法》,引导学生比较古今数学的异同,体会先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工协作,搜集整理传统文化资料,开展专题研究,并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再如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远程互动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此外,教师要注重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文化遗址、体验传统手工技艺、开展古法计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养。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让传统文化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成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跨学科整合与协作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领域广泛,仅靠单一学科难以全面、系统地开展教学。因此,必须加强跨学科整合与协作,发挥各学科优势,形成教学合力。首先,数学学科要与语文学科密切配合,在学习古诗词、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时,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元素,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学习《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语文教师可以讲解文章内容,数学教师则指导学生解题,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数学学科要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在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感受数学的美感。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美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传统建筑、器物的对称美,数学教师则可以讲解对称的数学原理,共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再次,要加强与综合实践学科的合作,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如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语文学科讲解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数学学科引导学生调查统计节日消费情况,美术学科指导学生制作节日装饰品,音乐学科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多学科协同,让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要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布置、主题活动设计等方面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过跨学科整合与协作,不断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教学的综合性和实效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的重要尝试。尽管当前存在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采取加强教师培训、开发多样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跨学科协作等措施,就一定能够突破困境,开创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局面。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打下坚实基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伍渊泼、徐学蕾《在古今关联与思辨中拓宽文化视野——以“十二时辰”的教学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4年第3期。

[2] 刘凡帆《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数学文化比较》,《学园》2024年第7期。

[3] 刘淑珍《培养数学计算能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学苑教育》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