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需要深入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强调学生能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强调数学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准对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智慧。中国的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深入了解,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误区,最后针对性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需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具备充足的传统文化底蕴,能够主动挖掘数学学科知识蕴含的文化要素,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全过程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理解优化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满足数学学科发展需求
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保持本民族教育的民族特色,是素质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时代命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需要开展德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在保证数学学科教学基础上,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的有效举措,不仅顺应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也实现了学科教学“以文化人”的方法创新。因此,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文化意蕴,加强数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渗透,能够有效充实数学学科内容,满足数学学科新时代发展的本质需求。
2.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新《课标》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文化与知识的渗透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思维工具,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初中、高中乃至终身学习夯实基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因为数学知识存在的抽象性特征,使得许多学生往往无法具备充足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较强的抵触心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显著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误区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祖冲之、刘徽、秦九韶等我国著名数学家形成初步认识,进一步感受我国数学家对整个数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传统文化观念,坚定文化自信,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部分小学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常常会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在数学教学内容中主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甚至步入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对数学故事的讲解这一误区。“数学文化”这一概念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与深入解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数学文化教育。这也就导致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片面地将“数学史”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对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缺乏重视。
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较少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基础教育评价鲜少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部分涉及的评价体系,也主要集中在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数学学科极少涉及。此外,在评价内容上,也常常局限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在优秀传统文化情感、态度与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设计内容较少。这也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显现过于依赖卷面成绩或其他结果性评价方式,缺乏对其他隐性要素的整合。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赏析式渗透:数学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
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在现实世界中能够通过故事、书籍、图画等方式进行具体呈现。这些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因此相较于抽象的文字知识讲解,具有显著直观性特点的图画较容易受学生喜爱。很多传统图案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图案也成了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我国古代数学家精益求精、不懈钻研的故事,但是如果只是生硬讲解这些故事,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到其中不畏辛劳、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赏析式策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数学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画。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讲解图画背后的故事,通过赏析图画、倾听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数学精神,感悟数学之美。
例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京剧脸谱、景德镇瓷器、传统剪纸、年画等精美的图片。通过观看这些具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图片,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也能在赏析图片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之美。
再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的说法。教师可通过这一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概念。紧接着向学生们介绍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并强调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贡献。在本节课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体会这些伟大数学家创造的辉煌成就。
2.体验式渗透:数学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在数学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精妙性、巧妙性、深刻性的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百僧吃百馒”等。这些数学问题的产生往往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历史数学名题具有和谐的美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征。学生在对这些数学名题进行思考探究时,教师可针对性搭建体验情境,加强学生对数学名题的文化感受。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组织和呈现内容。利用相关教学活动手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借助具有真实性的体验情境进一步体会古人的思考模式,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
例如,在“百僧吃百馒”这一著名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翻译、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的具体意思。随后,教师可借助信息手段,在屏幕上进行画图演示,使学生观察教师的计算方法。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发现将“一个大和尚和三个小和尚”划为一组的计算方式最简便,一组和尚吃四个馒头,一百个馒头就能平均分配给二十五组和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的文化属性。这些著名的历史数学问题融合了古文与数学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况,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问题的直观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问题探索的体验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喜爱之情。
3.探究式渗透:数学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在形式上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这也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选取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注意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性内容,强调教学资源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承载着综合性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着手点创设探究式情境。随后利用探究式渗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新《课标》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归纳到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领域,并强调要开展主题式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如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找出对应图形”的实例,对应着“中国传统印章文化”的教学素材;综合与实践领域中“身体上的尺子”的实例,对应着“中国古代长度单位”的教学素材。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顺应课标要求,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探究方式。主题式学习强调情境创设的“主题性”,即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主题式学习的目标设定可分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理解数学知识”两部分。项目式学习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需要紧密贴合学生基本情况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性和情境性,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教师在开展“度量衡的故事”主题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阶段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讨论与资料收集。小组内成员对任务的合理分工,能够进一步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通过任务的完成以及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课前阶段学生就能具备一定的“度量衡”知识。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应将“尺”这一古代长度概念的发展与变化作为教学主线,并组织开展小组测量活动。学生需要用“尺”的长度标准来测量不同事物,让学生像古人一样经历度量单位从多元走向统一,感受历史的发展进程;随后,带领学生阅读“尺的变化”这一材料,实现古今单位的精准换算。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还能实现“量感”的有效培养。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对“量、衡”进行自主探究,完善探究思路,形成坚持不懈的品质。
4.问题式渗透:数学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创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极为多样。但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往往无法全面还原优秀传统文化样貌,通常需要教师经过理性重建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约处理。为了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加深在历史情境中对问题解决脉络的掌握度,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式渗透的方法搭建问题链,尽可能还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样貌。在此期间,教师应着力解释数学发展的文化动因,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与数学理念,全面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在进行问题式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统一的问题脉络实现问题的精妙设置。教师可以将传统数学思维作为教学主线,进而演变成具有若干分支的问题链条,帮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创设出问题情境:“在几千年的古代,人们就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通过所学知识能不能模仿一下古人,试试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不断推进、延伸,进一步提出问题:“自己选定的三角形如果经过剪拼,它的面积会改变吗?”“你能通过剪拼的方式,把三角形变成长方形吗?”“三角形变成长方形之后,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够在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完成后,由师生共同提出、思考这一问题:“这些剪拼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问题链的设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感悟到“出入相补”的数学思想。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教学资源。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生活性与全面性,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感悟,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加强数学学科的文化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慧荣、陈加仓《拓展文化素材提升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拓展课的教学实践》,《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4年第3期。
[2] 彭春芸、张德婷《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2018年。
[3] 王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教育教学探究网络论坛论文集(三)》2022年。
[4] 董连春、乔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基于成长型思维视角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2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