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及其具体策略。通过创设传统文化主题的数学课堂、引入文化故事以启迪数学思维、运用艺术手法展现数学之美、设计富含文化元素的数学游戏以及组织文化数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08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下一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使命。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本文致力于深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还可以巧妙地引入古代建筑中的精美图案和装饰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数学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通过教授“九九乘法表”,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他们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体会到古人对于智慧和勤奋的崇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更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普适性。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如《九章算术》等古典数学著作所展现的深邃智慧,为学生打开了新的思维之窗,提供了宝贵的解题灵感。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更能感受到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历程,从而增强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表达方式,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理解,还能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立体的学习体验。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都可以与数学教学相互辉映,共同构建跨学科的学习桥梁。以几何知识的教学为例,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形状、对称、比例等概念时,可以巧妙地引入传统建筑中的美学元素。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它们所展现的对称美、比例协调等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美学、艺术乃至历史的兴趣。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发现数学与诗词、绘画、音乐等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时,他们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知识体系,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一手段,教师能够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还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创设传统文化主题的数学课堂
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传统文化主题的数学课堂”这一策略。这意味着,在设计数学课程时,教师不仅需要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更要创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以“中秋节分月饼”为文化背景,设计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与分数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述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月饼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将月饼分给每个人,从而自然引入分数的概念。比如,当月饼只有一个,而需要分给两个人时,每个人能得到的月饼就是“一半”,即1/2;当月饼需要分给四个人时,每个人能得到的月饼就是“四分之一”,即1/4。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与中秋节和月饼相关的数学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计算在不同人数的情况下分月饼,每个人能得到多少月饼;或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纸张或其他材料制作月饼模型,并进行分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还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教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引入文化故事,启迪数学思维
“引入文化故事,启迪数学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它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施这一策略,教师需要精心挑选那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文化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成语典故等,确保它们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数学知识体系。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曹冲称象”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该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与加减法运算紧密相连。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教师不仅要生动再现故事情节,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可以提问:“曹冲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加法和减法操作,最终估算出大象的重量的?”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其中的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需要运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入文化故事,启迪数学思维”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数学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3.运用艺术手法,演绎数学之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传统艺术手法来演绎数学之美,不仅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的魅力,还能深化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以“图形的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来阐释图形运动的概念。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纸张的剪切和折叠,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美丽图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剪纸工具,依据教材中的图形运动原理,剪制出平移的火车、旋转的风车等运动图形。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图形运动的规律,还能体验到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绘画艺术来展示数学之美。传统绘画艺术强调线条的流畅和构图的和谐,这与数学中几何图形和运动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画笔在纸上绘制运动的图形,如滑动的直线、旋转的圆形等。通过绘画实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图形运动的轨迹和美感,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建筑艺术来展现数学之美。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对称、比例和线条等元素,都与数学中的图形运动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传统建筑中的图案,如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寺庙中的雕梁画栋等。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建筑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图形运动的原理和数学之美。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4.设计文化元素丰富的数学游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文化元素丰富的数学游戏。这些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位置与方向”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基于传统故事情境的数学游戏。比如,借助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教师可以让八名学生分别扮演八仙,而教师则扮演东海龙王。在游戏中,八仙需要按照特定的位置和方向穿越海域,寻找龙王的宝藏。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掌握“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来设计数学游戏。例如,可以开发一个名为“传统节日寻宝”的游戏,将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元素融入其中。学生需要根据游戏中的线索,判断宝藏的所在位置和方向。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可以组织一个名为“古城定向赛”的团队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在古城中完成一系列与“位置与方向”相关的任务。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种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同时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5.开展文化与数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教师开展文化数学结合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以“认识时间”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元素,策划一场别出心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创意时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生肖作为时钟的刻度,比如将鼠作为1点,牛作为2点,以此类推,直到猪作为12点。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十二生肖的顺序,还能让他们在制作时钟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循环。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在时钟上标注出其他关键时间点,如半小时、一刻钟等。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他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生肖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制作时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创造,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方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巧妙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数学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生动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崔金霞《谈小学数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
[2] 郝婵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与传承》,《学苑教育》2023年第24期。
[3] 应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困境与策略》,《中国教师》2024年第1期。
[4] 潘婉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3期。
[5] 孙彬博、曹一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课程及其实施建议》,《小学数学教师》2023年第Z1期。
(刘静,1987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庆城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