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愈发重要,生活语文教师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与培智生活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文化价值、学科价值、生活价值的深度融合。鉴于此,本文对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培智生活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提升培智生活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智生活语文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如文天祥、诸葛亮、王阳明等。对于智障生而言,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智生活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培智生活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了人、事、物以及思想等方面。其中,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主要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思维等方面;事指的是所有与人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物则包括了历史、自然以及社会等方面;思想则包括了道德、伦理以及哲学等方面。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汉字为载体。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通过对汉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构成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意义最为深远、影响最为深刻和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通过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到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义”是其基本原则;“礼”则是其基本准则;“智”则是其主要方法。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我国优秀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情怀上。
二、传统文化与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化。从培智生活语文教学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对培智生活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点我们从培智生活语文教材中就可以发现。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经典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智生活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智障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智障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素质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使其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智障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智慧结晶,如《孟母教子》《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作品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而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智慧结晶就是因为在这些作品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应该以阅读为主、以写作为辅。而在阅读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使智障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感悟到我国古代人民所具有的智慧和思想,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还能使智障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智障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写作水平。
三、当前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培智生活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效果,同时还对培智生活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
从当前我国培智生活语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不少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情感体验等问题。此外,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这就使得培智生活语文教师难以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智生活语文教学的融合点。
2.缺乏科学的课堂引入方法
从当前我国培智生活语文课堂现状来看,不少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价值,但在具体课堂引入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的高效性,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单一、枯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课堂引入内容,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减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3.缺乏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
从当前我国培智生活语文教材内容来看,不少教材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滞后问题。比如,不少培智生活语文教材中都会存在一些比较陈旧、落后、过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会与时代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问题。因此,培智生活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
四、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培智学校的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语文作为培智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生活、提升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适应的重要载体。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中存在许多困难,教师应在培智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提高其学习生活语文的兴趣。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在讲解《春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在春天中醒来的场景。当学生对画面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过的春天场景进行描述,例如,“春已至,一切都恢复了生气。青草从土里探出头来”。这样的描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但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同时还掌握了古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结合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有诗词歌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语文教师在进行培智生活语文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学习《悯农》一课时,教师可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学生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另外,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培智学校的智障儿童在生活上存在着很多困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智障儿童的生活内容,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语文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比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让他们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秋天丰收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还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有关秋天的作业,如观察树叶、植物变化等。
3.整合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特点等,整合资源,以丰富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充分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物、图片等呈现教材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进行《司马光》的教学时,教师可将多媒体设备提供给学生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了一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学生理解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比如:“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我们要沉着冷静,先把困难和麻烦分析清楚,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通过引导与提问,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拓展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智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生活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开展并组织学生进行“元宵节”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如学生可以选择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探究,如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中秋节为何吃月饼?元宵节为何吃元宵?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
5.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价值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在培智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过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包饺子实践活动。教师可先布置好任务:先准备好饺子皮、肉、调料等材料,然后根据个人能力将其分成多个小组。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对其进行提问:“你们包的饺子好看吗?味道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们呢?”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与启发,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包饺子的乐趣,还能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智教育逐渐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学生。
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其中,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培智生活语文课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充分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铁虎《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7期。
[2] 温炯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智生活语文课堂策略探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7期。
[3] 胡瑛瑛《浅析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互动软件》2022年第6期。
[4] 张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