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亲切感

2024-10-14 00:00:00徐礼军
牡丹 2024年19期

徐礼军,现居洛阳,作品见于《牡丹》《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逸园养心集》《真有意思》。

情感的琴弦,往往在不经意间被碰触而发出共鸣;尘封的旧事,会因为某个人某句话某件事而唤醒。在这个普通而独特的夏天,《厦门晚报》7月13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在洛阳,陈嘉庚感受到了“老家在河南”的亲切感》,让我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这篇文章是《厦门晚报》“重走嘉庚路”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于7月11日来到洛阳采访后写下的报道。文章详细介绍了84年前即1940年6月,陈嘉庚等人组成的慰劳团,结束在洛阳的考察时,各界群众2000余人在周公庙旁排起了长队为他送行的动人情景。记者在周公庙门前一棵800多年的国槐树下,想象着当时的盛大场面,认为陈嘉庚先生感受到了“老家在河南”的亲切感。而我则在先生当年走过的地方,怀念前些年参观其故居的经历,也有一种“老乡见老乡”的亲切感。

这样说颇有高攀名人之嫌,尽管他的祖籍是信阳,我的家乡也是信阳,但先生的名望、风范、社会贡献,岂是我等无名小卒可以攀附的!我只是想说明,先生是河洛文化圈、中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客家人,其人格魅力和不朽功勋,让每一位河南老乡都倍感亲切且自豪。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远在南洋的陈嘉庚先生,为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团结,号召组建南侨回国慰劳团,并与南侨慰劳团分多路在全国进行慰劳,足迹遍布15个省份,总计行程5万多公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顾战乱危艰,不怕舟车劳顿,不惜精力财力,如此奔波劳军,着实令人既感动又心疼。

1940年6月19日的那个清晨,陈嘉庚一行莅临洛阳时,洛阳西车站聚集了3000多人,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热情欢迎陈嘉庚一行的到来。当头戴礼帽、右手执杖、面容慈祥的陈嘉庚先生下车后,人们簇拥着他缓缓出站,“欢迎陈嘉庚先生”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当晚,时任第一战区司令、河南省主席的卫立煌设宴招待陈嘉庚。陈先生答谢说:“余先祖原属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数百年前迁移福建。(咱们)算来是同乡,可免客气。”他还说:“北方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今天来到中原古都,尤其觉得快慰。查考古籍,(不少)福建人最初是由河南固始县移去的,所以福建人和河南人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来到河南,正像回老家一样。”言简意赅,乡音古韵,让人顿生亲切感,现场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6月21日晨,陈嘉庚等人启程离洛,洛阳各机关团体代表2000余人前来送行,他们脸上都是依依不舍的神情。《南洋商报》报道了当时的盛况:“周公庙马路旁边的欢送行列,是那么长,那么热烈,各人的情绪都带着依恋。”先生在洛阳仅仅停留了三天,其间,他婉拒了洛阳各界为他准备的盛大欢迎大会和欢送宴会,因为“抗战时期时间宝贵,物力更须珍贵”,他只想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用于抗战,以取得胜利。《南洋商报》报道说,陈嘉庚“精辟的见地,恳挚的态度,使每一个人都感动”。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带来的侨胞热情,都永远留在了洛阳。

位于定鼎南路东侧的洛阳周公庙,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营建者周公而修建的祠庙,也称元圣庙,是全国三大周公庙之一。周公姬旦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曾协助武王治国灭商,营建洛邑成周,辅佐成王定鼎郏鄏、制礼作乐,可谓居功至伟。周公庙也是周公后裔150余姓寻根问祖、祭祀祖先的圣地。选择此地举行欢送陈嘉庚先生离洛仪式,可谓别具深意。陈嘉庚一生深受儒家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周公就是其人生的楷模、追慕的圣贤。他一定仰望过庙门旁的大槐树,一定在定鼎堂礼拜过周公,一定在告别时再次回望过周公庙……

陈嘉庚先生的上述话语,让我想起了2013年春央视9套曾播出的一部纪录片——《闽台祖地》,其中的《陈嘉庚与光州固始》称,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其祖先在唐朝末年自光州固始迁到福建南安,后来又移民海外成为华侨。陈氏族谱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在河南,有几个地方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魂牵梦萦的寻根祭祖圣地,如:洛阳的洛阳桥、汉魏故城遗址,信阳市的固始县,开封的宋都珠玑巷等。洛阳的洛阳桥、汉魏洛阳故城等,是客家人普遍认同的先民最初迁出地。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则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遗迹和最好见证。有人说:“台湾同胞的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因此,陈嘉庚先生1913年从南洋回厦门集美办学的时候,为了纪念“开闽王”陈元光,就扩建了陈氏祖厝,而陈元光就是固始人。那么再往前溯源,1500年前,这些客家人、河洛郎的祖根则在河洛地区。所以,陈嘉庚先生在洛阳一定要看周公庙。

记得2014年年底,由任天野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的史诗传奇剧《客家人》在北京热拍。该剧播出后,在客家人中反响十分强烈。任天野饰演的剧中主角钟梦长,就是以陈嘉庚为原型塑造的。剧情以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为时代背景,反映了以钟梦长为代表的客家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心系故土的家国情怀。任天野在出演《客家人》之前,曾多次认真通读了陈嘉庚的生平,很好地理解了那个年代海外华侨的心路历程:“他(陈嘉庚)的身上融合了那个年代所有南洋华侨的特点。他们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油然想起2023年9月23日,在郑州隆重召开的首届“五洲客家音”文化论坛。此次会议由河南省客家联合会主办,并联合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赣州客家联谊会等十家客家社团共同发起,全国近五十家客家社团、省内多家知名社团代表参加,会上发布的《五洲客家音文化论坛联合宣言》,发出了新时代强音:续写中华民族复兴新华章、客家人再出发。

这次论坛确认了客家先民五次大迁移的史实:第一波在西晋末年,第二波在唐朝末年,第三波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影响,第四波自明末清初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影响,第五波受太平天国革命影响。其中前三波与河洛地区关联十分密切,客家先民首次南迁主要出发地就在洛阳,他们将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明带到江南地区,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长期保持着中原古风。据不完全统计,从河洛、从中原走出去的客家人,如今播衍至世界80 多个国家,全球客家人约1.3亿人。

会议还列举了厚重中原文化孕育出的一代又一代客家精英先贤,其中有爱国将领、科学家、教育家、商业巨子等。尤其是近代的客家族群,更是人才辈出,商界巨子陈嘉庚就是典型代表。他身上闪烁着溯本思源、怀国爱乡、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崇德尚义、崇文重教的思想光芒,永远激励着国人。

由此,我想起了2012年8月游览陈嘉庚故居的情景。先生故居位于福建厦门集美镇集美学村,这是一个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教育,集诸多中华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独一无二的学村。我在这里流连了很久,那种独特的氛围和感受,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头。

集美学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嘉庚风格”。单说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楼名分别取自《论语》中“我道南矣”之句,以及《诗经》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就足见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厚,寄托了陈嘉庚先生的办学理想,也足证中原文明、河洛文化对这位客家人的巨大影响。

据说陈嘉庚先生有个遗愿:为了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他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周恩来总理获悉这一情况后,认为此事意义重大而深远,便指示要实现陈先生的遗愿。1962年,在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归来堂建成并对外开放。

在归来堂前面的归来园里,我站在陈嘉庚先生铜制立像前,凝视他左手拿帽,右手执杖,目光深邃而和蔼的形象,觉得他仿佛在召唤海外游子早日回家,勿忘故土,让人心生暖意和亲近感。再细细品味铜像背景墙上镌刻的毛泽东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八个镏金大字,不由得对先生又多了一份敬意和怀念。

在归来堂内厅堂正中瞻仰了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欣赏了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后,我移步于陈嘉庚故居,在故居前面的院子里,见一棵高大遒劲的龙眼树,据说为先生亲手所植。坐在树下小憩,静享大树的遮阳呵护,微风吹拂树叶,仿佛是先生在欢迎游子和访客,让人如沐春风。

这座古老而简朴的两层小楼,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后经重修保存至今。二楼正中是会客厅,西侧是陈嘉庚晚年的工作室、卧室、餐室和卫生间。那里面的陈设真叫一个简单,朴实无华一如他的为人处世风格。尤其是那些油漆斑驳的桌椅、简朴陈旧的木床、打着补丁的蚊帐、破旧褪色的毛背心等,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竟是商界巨子、华侨领袖的住处,还有包头铁皮已裂开的手杖、几经修补的雨伞等陈嘉庚生前用品,让人印象特别深刻,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南洋实业巨子,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却将大量财富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其倾财兴学之义举。充分体现了一个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和高风亮节,更让人对其精神思想崇敬有加。

故居西侧一座三层楼房是建于1983年的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分为“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个部分,以大量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生动地表现陈嘉庚一生的光辉业绩,再现了其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我漫步在这些展陈前,竟忘了拍照留念。

陈嘉庚“宁要厦大,不要大厦”的故事广为人知,人们从中深切体会到:大学之大,不在建筑,而在于文化积淀,在于代代传承的人文精神。陈嘉庚先生能在厦门大学和厦门市,留下那么深刻的烙印和影响力,自然在情理之中。

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的陈嘉庚,17岁即到新加坡跟随父亲经商,羽翼渐丰后独立经营,艰苦创业,替父还债,声誉渐隆,其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销售网遍及全球,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实业家。

致富后的陈嘉庚,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继而增办师范、中学以及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专类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尤其是1921年他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更是使这个学村如虎添翼,呈现出勃勃生机。即使在全世界遭遇经济危机,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仍多方筹措经费,咬牙坚持办学。

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时,他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实在无力支撑,他就在1937年春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捐献给了政府。没有人能算得清陈嘉庚一生为了办学究竟捐过多少钱和物,只知道他一直奔波在办学的途中。仅从1913年至1927年,他在胞弟陈敬贤和弟媳王碧莲的协助下,就创办了10所学校,包括闻名中外的厦门大学。

一位只上过九年私塾的商人,却凭一己之力创办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那是因为他深知:“国家之富强,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一位没学过设计的生意人,主持建造的楼房却匠心独具,其“穿西装,戴斗笠,把中国屋顶盖在洋人身上”的建筑风格,成为专家教授们研究的对象;一位没学过堪舆学的华侨,却能在厦门的荒郊野外乱坟岗,建设成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一位企业家,却能以“开拓海洋,挽回海权”的远大眼光和胸怀,兴办航海教育;一位“宁可我喝稀饭,也不能欠教职员薪俸”的办学痴,却能将当时厦大教职员的工资对标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及专任教授的月薪。一位建了那么多楼房的人,生前却没有一座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因为他办学不是为了自己。他能突破国民党政府的层层阻挠,于1940年5月到延安慰劳抗战军民,并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何等有远见!

他之所以能赢得国人颂赞和敬重,就是因为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为人类做贡献而不求回报的高贵品德。所以当他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后,配享国葬的哀荣,其灵柩被运回集美,安葬于美丽的鳌园中。

无数国人相继来到集美学村,瞻仰其风采遗容,缅怀其生平事迹,领略其精神品格。人们不由自主地把他在国外赚钱到国内办教育事业的善举,与眼下很多富豪在中国赚钱到外国享乐的自私自利进行比较,认为他生前是一面旗帜,死后是一种精神,心系国家,普施大爱,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先生故居已于去年进行了保护修缮,这座百年建筑正以崭新面貌纪念先生诞辰150周年,迎接中外游客。百年学村的风采,不仅体现在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燕尾凌空的建筑美方面,更体现在世代传承的嘉庚精神和品格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洛阳举办第33届“世客会”前夕,由厦门日报社、集美区委宣传部和集美校友总会主办,厦门晚报承办的“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全媒体采访,深入挖掘陈嘉庚相关研究史料,丰富嘉庚文化教育遗产,其意义不用我赘述。除了赞赏和感谢,我更想瞅机会重游集美学村,再次认真感受这座精神高地在新时期焕发出的大美风韵。

陈嘉庚临终前还在关心台湾回归问题,先生音容宛在,归来堂初衷不改,仍在召唤海外游子、台湾同胞归国效力。客家祖根地洛阳也正在张开胸怀,召唤海内外客家游子、河洛郎回老家看看,周公庙的定鼎堂始祖是客家人寻根祭祖的地方。青山不老,根脉相连,嘉庚精神让我们心相近,手相牵,满满的亲近感,永远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