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家书

2024-10-14 00:00:00黄水成
牡丹 2024年19期

编者按:

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将于近期在洛阳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洛阳是全球客家人的根亲祖地,是中原先民从西晋都城洛阳大规模“衣冠南渡”的首迁之地。

第33届“世客会”将聚焦“寻根”,突出“共融”,彰显河洛风韵、客家风情,为全世界客属乡亲寻根拜祖、交流合作、共谋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牡丹》文学杂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泛征集,优中选优,精选出福建、江西、广东、洛阳等地作者的客家文学作品,近3万字,隆重推出,助力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的召开。

黄水成,福建平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在《十月》《西部》《山花》《绿洲》《福建文学》等刊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有《一个人的微战争》《燃烧的鞋》《神秘的电波》《风吹草木香》。获首届林语堂散文奖、梁斌小说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榜上榜优秀作品、西部文学奖等。

人物山水、棋琴书画、飞禽走兽、梅兰竹菊……

走进福建平和绳武楼,无不被其精雕细镂的木雕所震撼。屏风、壁橱、门窗、扶手上,千变万化的木雕令人目不暇接,这座圆形土楼,全楼二十四开间,六百四十六处木雕无一雷同,尺寸毫厘之间精致至极。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楼内每个木雕都似乎有着某种美好寓意,它们既可单独表意,又可呼应成章,加上泥塑与壁画,每个单元间细细品读下来,不难发现它们是联袂成篇的大文章。这一整幢楼的木雕就像一幅巨轴,徐徐展开一代楼主的毅力与雄心。

不仅如此,这木雕似乎还寄托主人对未来的某种期望,它让人看到他的追求,它留下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可以说,木雕是绳武楼的简书,也是绳武楼的精神灵魂所在。读懂了这些木雕背后的含义,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良苦用心。或许从一开始,主人就把它当作一件艺术精品来打磨,在他心中,绳武楼超过世上所有的大楼,甚至超过世上所有的宫殿,这是他一生的宏愿,所以为之倾尽一生。

事实也是如此。楼主叶处侯生于嘉庆辛酉年,卒于同治己巳年,距光绪元年大楼竣工之日尚有六年,很遗憾,他没有看到大楼的最后雄姿。它应该是一座不急于求成的大楼,才会从嘉庆建到光绪,叶家父子两代耗尽心血,成就了这座有着“木雕博物馆”之称的绳武楼。

不妨大胆推测,叶处侯生前,大楼的主体工程均已竣工,甚至其个别楼间都已入住,只等师傅挨个楼间对其精装修。装修,往往更能体现主人的品味与追求。在居家之中嵌入一份精神的寄托,或许才是楼主的初衷。所以,他才会在大楼内部细节上做起大文章,在木雕、壁画与泥塑上下足功夫——“福禄书香,望子成龙,金榜题名,清风明月,蒸蒸日上,五世同堂,孝悌忠信……”让每一面墙上、每一扇窗棂、每一扇屏风,楼内只要能下刀之处,都长出花朵,都浮出诗书,让每根木头都开口说话,让每块木板都变成一句格言,都变成仁义礼智信,变成温良恭俭让,变成忠孝勇恭廉……再把每个单元都汇编成册,整幢大楼不就是一部无声的家书么!

夯土筑楼,要盖一座宜居的大楼不难,难就难在这些精雕细琢上,慢工出细活,越是细微之处越费周章。而楼主人宁愿穷尽一生,也要把大楼雕琢成一部家书模样。五十八年的漫长时光,让楼内的每一面墙,每处木雕还有壁画与泥塑,都烙上了文化的符号,一座楼便具有了经典传承的内涵。而除了这些,任何个人功德都不表,不得不佩服主人的眼光,比起经典传承来,个人发家史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么,既然提倡诗书,直接给子孙多置办几套四书五经,多买些百家经典,甚至造一幢藏书楼岂不更好?不!主人或许不这么想。书非读不能明义,书不读藏之何用。书籍对于贤孝子孙自不必说,即便没有诗书可读,也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求学问道。但对庸常之辈,还有那些刚娶进门来丁卯不识的媳妇们,叶家或许就是要通过这种无处不在的耳濡目染,通过口口相传,在潜移默化中把经典与家风传承。说到底是如何传家的问题,是给子孙留金银,还是给子孙留文化?叶家有个公开的秘密,盛传大楼竣工之日,主人将还剩的十八缸大银埋在楼内某个秘处。从他宁愿把造楼剩款埋藏也不愿留给子孙挥霍的态度来看,叶处侯明显地选择了后者,他选择留文化。

更为可贵的是,楼内木雕绝不是简单的装饰,更不是断章取义,而是主人深思熟虑挑选出来的文化精髓,它们都代表某个经典要义。只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的精粹留住了,就是留下耕读传家的好传统,留下了世代传承的好家风,这比给子孙留座金山银山都强。这些木雕,这些壁画与泥塑,让后人看到叶处侯父子的追求,他们想让子孙在温饱之外,在柴米油盐之外,俯仰之间,时刻感觉头上还有清风明月存在,还有经典诗书时时观照,还有圣贤在看着自己,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让这些文化气息时刻塑造一个家族的气质与未来。主人在无声中给后代留下一笔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远远超过这座大楼本身的价值。这些才是人类家园生生不息的基本精神需求。

创业难守业更难,有时发家容易守家难,让一个家一个大家族永葆活力,走向兴旺发达,成为名门望族难上加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罄竹遍阅,唐太宗悟出以他人为镜来匡得失的道理;烛照史册,康熙刨出了“正大光明”四字作为朝纲之本。国如此,家亦如此,什么才可持久传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修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才是修身之根本。

千古兴衰如月之盈亏。只是,几千年来,仍有不少名门望族,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隐或显,岳岳荦荦,名人辈出。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些名门望族始终屹立不倒,仔细翻开他们的族谱便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永世传承的家训,钱氏、颜氏、曾氏、黄氏、叶氏……无不如此,每一部家训都在告诫子孙应志存高远,要做立德立功立言的贤达,每一部家训都犹如一部经书。这些富有远见卓识的先人们,总会从人生第一课,便给每位子孙送上一部传家经典。有经典做底蕴,进而明德修身,做人做事自然更通透,讲规矩,知进退,有格局,即便行至山穷水尽处,也能渡到柳暗花明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惯在于养成,修为在于坚持,人的内在气质与秉性修为,犹如滴水穿石。颇有见识的叶处侯焉能不明白这浅显之理,他不但明白,他还推陈出新,干脆把自己心中想立下的家书,都刻在家中的每一个显眼处,让子子孙孙时时刻刻都看到这些家书,用书香去浸润、去熏陶叶家儿女,在日常修为和点滴养成中日渐增益,进而达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效果,这或许才是他的全部心思所在。

何止是木雕,楼内一砖一瓦似乎都留下了主人的寄托。你看,二楼墙头上这些泥塑的中国结,它们灵动有姿态,如风吹拂,窸窣作响,看上去喜庆、团圆,很切合土楼大家族的梦想。再仔细打量,便会发现二楼有一道墙头特别扎眼,其他墙头都浓妆艳抹,无一不青砖镶嵌,泥塑彩绘,图案精美,唯独这道墙头竟是原生夯土,简直是个败笔,主人为何留下如此显眼的“疏忽”?转念一想,世间最难是圆满,主人或许就是要给这层层包裹的大楼留个透气孔,以接天地之灵气,同时也告诫子孙要继续奋斗,这道不包装的墙头成了叶家永远奋进的号角。

一道墙头尚要如此精心考量,可见主人构建绳武楼的谋略是何等之深、之精细。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楼内的每一处都被细细编排过,绳武楼没有空余的地方。从一楼到三楼,大楼内随处可见儒道两家文化元素。但从木雕所表达内容来看,明显能感受到儒家的味道更浓烈些。然而,瓦槽间,墙头上,在泥塑与壁画、斗拱与窗棂间,五行、暗八宝、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些道家元素又无处不在。最为称道的是,这些道家元素布置得并不显眼,但又恰到好处地填补楼内某些空白,就像细小的兰草,暗香浮动却不喧哗,这反倒符合道法自然的本义。左手为儒,右手为道,以儒处世,以道守生,儒道相间且并行不悖,这或许又是主人的另一番寄托。

仔细察看,绳武楼还远不止儒道文化,其中还兼有推崇守财纳财勤俭持家的墨家文化,以及避害就利以自强的法家文化,甚至还有更深的内涵有待解读。但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是墨家或者法家,说到底,这都是中华文化的根,这些历经五千年检验的文化精粹,它们根正苗红,基因强大,不因战刀而篡改,也不因朝代更迭而断代,它深入百姓日常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经典,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纽带。绳武楼,它完整地留下了中华几千年来如何传家的大传统。绳武楼的全部精髓就在一个“传”字上。其实何止绳武楼,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深宅大厝,历来重视诗书传家的好传统,一座讲究的宅院,处处书香流溢。在钢筋水泥代替土木砖瓦,在传统日渐式微的今天,绳武楼成了映照历史的一扇幸存窗口。从这个层面说,绳武楼,它是一座耐人寻味的大楼,更是一座承载文化传承使命的大楼。

然而,在闽西南深山中,花巨资细细雕琢这么一座精美大楼,多少有些锦衣夜行的嫌疑,不由得令人质疑它的初衷。

毫无疑问,把用于绳武楼木雕、壁画和泥塑的开支节省下来,足以再造一幢大楼。主人为何不这么做?究其原因,答案或许就在这脉叶姓来时的路上。元末,为躲避战乱,同安县佛岭郡马府的叶伯强举家内迁,那牵系一个家族未来的决定,艰难而决绝。那时,芦溪叶姓的开基始祖叶正寿尚在襁褓之中。在此后二三十年中,为寻得一处安生之地,这支族人在漳州地界几经辗转漂泊,终于明洪武二年,在成dckhSiJ6XixbddvoNQ5OqA==年的叶正寿带领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群山环抱的平和芦溪,在其东溪与北溪汇合处,“开炉造窑,垦治田野,请纳米册”,从此落地生根,开辟了叶姓新家园。至叶处侯时,叶姓已在芦溪开基四百多年,如今人口占芦溪一半。当年,叶正寿为三个儿子分爨时种下的三棵榕树苗,如今枝繁叶茂已成参天大树,成为集市中最显眼的风景。

其实,这脉叶姓源自南阳望族,同安也只是迁徙路上的一个先前落脚点。同叶姓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股人口迁徙的洪流从未间断。历史上,因兵燹和荒年,曾发生五次大规模汉民南迁现象,史称客家南迁。在灾祸面前,一夜间几乎十户九空,村寨连片举族迁走,那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背离。而离别又是这样的艰难,一旦上路,凶吉未卜。仓皇四顾,尽管前路漫漫,但家园一片涂炭,灾难面前,除了出走,别无生路。带上妻儿老小,带上族谱,甚至带上先人的骸骨和牌位,也要和自己的血脉胞衣做一次永世的剥离。历经重重苦难的客家人,比谁都更深体会“背井离乡”的分量,那是一部部血泪交织的逃难史!

逃难之日,命如浮萍。为求得一地安生,求得一地长住,最后扎下根来,每个族群都迫切希望开垦一片新的家园。而陌生之地,山高地偏,野兽出没,匪盗横行。聚族而居,最好是一个大家族都住进一个城堡内,就成为南迁客家人的首选。宅基牢固,墙体厚实的高大土楼就此应运而生。可以说,土楼是客家人为生存而创的建筑艺术结晶,一经问世,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两宋到民国,它遍布闽粤两省的群山之中。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它具备了现代建筑所提倡容积率的特点,节省空间且内部结构灵活多变,成为东方建筑的一颗明珠,也是几千年来没有渗入外来血统的最后一朵建筑奇葩。

从高空俯瞰,每座土楼都像一口井,或圆或方,那是炊烟盘绕的人间家园。苦难深重的客家人,最终造出一座座井形的土楼。或许客家人比谁都更深理解“井”的涵义,无论沟壑滩涂、山高水冷,只要能打出井水的地方就能活命。造一幢楼,挖一眼井,清泉汩汩,生活永续。一座坚固的土楼,就是一个家或一个家族的城堡,它让疲惫的脚步得以歇息,让一路辗转飘蓬的客家人终有了安歇的港湾。土楼,多像是对苦难画上的一个句号。

到了十九世纪叶处侯年代,中原汉民的脚步已遍布南方的各角落,一些甚至跨出国门。汉民成为开发南方蛮荒的最主要生力军。这些迁徙的中原汉民,虽然背井离乡,却无一例外的信仰不改,习俗不改。其最显著例子,就是每到一地,都少不了祠堂与学堂。祠堂是来路,学堂是传承,更是未来。香火不断,世代传承,每个汉民身上都是一座文化基因库,他们就像刚破芽的种子,落地生根。上至士大夫下至布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传统始终没丢,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忧其民,处江湖忧其君,君国家天下的大格局始终没丢,始终相信科举取士。而科举在,孔孟之道就在。科举在,耕读传家这一传统就不会中断,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几千年来文化血脉的薪火传承。

耕读,就像一条文化的大河,它最广泛地灌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根脉,使之得以茁壮伸展,延绵不绝。耕是人间烟火,是生存之本,更是高堂之外的广阔乡野,读是从乡野走向庙堂的起点,是进取。耕读是修身齐家的根本,耕深了,读透了,便有了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它开拓进取,却没有侵略性,华夏文明之于远播四海,根本之道在于耕读这条大河从未中断,它深深植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的灵魂。

绳武楼,原先那里只有一座祖祠,建楼之前,叶处侯在大楼旁先建了一座私塾以供族人子弟就学。正是这份见识与胸怀,让叶处侯的眼光穿越了漫长的时空,也正是通过耕读,让人看到他在大楼留下诗书传家的美好愿景。楼内的一景一物,一刀一笔都是对子孙的最好感召。

世上任何建筑都是时间的沙漏,最终归为尘土。但有些建筑却顽强地一次次站起来。那些长寿的大楼,让蠹虫都失去了耐心。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特质,没有文化的大楼只是一幢建筑。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天下多少名楼之所以健在,无不因文化的不断叠加累积筑起不倒的丰碑,文化的坚固超过世上任何岩石硬度,文化的符号超过大楼的本身。而多少楼台坍塌化为烟尘,失去往日的辉煌,它们缺少的不是土木砂石的牢固,而是对文化的传承。绳武楼,正是凭借富丽精工的木雕,凭借祖先对耕读文化的传承,一座民宅,竟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遗之外的一颗闪耀明珠而著称于世!

若只为安居,一座宅院足矣!而绳武楼的创建者却更希望在鸡鸣狗吠之外,闻听琅琅书声,以书香传家,让后人有一个进退自如的更加广阔的世界。世上所有的土楼就像盖在大地上的徽章,叶处侯通过一座大楼,把祖上的荣光传承给后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宫殿,执着的叶处侯,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到极致。绳武楼是叶处侯所能达到的极致,这是他心中最辉煌的大厦,超过世上所有的皇宫,这是叶家父子两代用五十八年光阴打磨出来的艺术精品,它美得可以让人屏住呼吸,它所散发的文化力量可以让时间凝固。世上任何艺术都需要时间来保证,近六十年光阴的锲而不舍,他们何止留下一座大楼,他们还在天地间留下一部无声的家书而传承后世。

走进绳武楼,常有个疑问,是谁成就了绳武楼“木雕博物馆”的美誉?这浩大的木雕工程出自谁手?细细打量下来,无论是圆雕、浮雕还是镂雕,或写意或写实,无不生动传神,门窗屏风或刻或镂,千变万化,刀法娴熟,这些木雕的背后一定有双无上妙手,在巧妙地雕琢这一切,它的成败才是一幢大楼的未来。

纵观绳武楼木雕,随物赋形,气韵生动,线条流畅,左右对称。观感上富有层次感,在空间布局上注重惜墨留白,讲究点画呼应,看上去具有浓郁的中国画味道,从中不难看出雕刻师对中国画有着深厚素养。镂雕是木雕中最难把握的技法,凿、扒、铲、钩、剜,一笔一画,用刀极其严苛,具备意到刀准,形神兼备者方敢下刀。最让人称道的是,绳武楼竟以镂雕为主,辅以浮雕和圆雕,尺寸毫厘之间,刀法极其细腻精到。以图喻文,以文示图,文图结合,象形雕刻手法是绳武楼木雕表达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图喻典,以形会意,意象雕刻手法是绳武楼木雕表达的另一重要特征。往往,各种手法穿插交替,刀法千变万化,内容丰富无一重复,把木雕手法表现得酣畅淋漓。

更可贵的是,这么精美的木雕,这一整幢大楼中竟没采用一根名贵木料,都以普通杉木为主,只在核心部位采用樟木雕刻,可见主人并不奢靡。然而,一楼的各厅堂中,那些精雕细镂的木雕却贴上金箔,至今看上去还金光闪烁。毋庸置疑,这些都是绳武楼木雕中的精品力作,它们代表绳武楼的脸面,楼主可是下了血本了,可见其是何等之珍视。从另一层面说,在木雕上镀金,犹如对书画之装裱,那是楼主对雕刻师的最高褒奖。

这位技艺超群的雕刻师到底是谁?

出乎意料,把一座大楼雕出花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叶处侯年轻时在广东就学时的一位好同窗。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位李姓同窗一诺千金,不但答应叶处侯之邀,来到芦溪这穷乡僻壤一住就是大半辈子,把毕生精力与手艺献给绳武楼,而且还和叶家父子一样,自己倒下了儿子接着干,儿子老了孙子顶上去,祖孙三代把全部手艺和心血都倾注在绳武楼中,这份坚持的背后何止是感动二字所能涵括。几十年的光阴,足以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说叶家父子两代倾尽全力造屋建楼算是在情理之中,那么李师傅祖孙三代耗费毕生心血共同献给一座大楼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然而,正是一脉相承的家学渊源,才让大楼里的所有木雕有了统一的风格,也让整幢大楼有了艺术般的品质,这品质比黄金还珍贵,他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风格,它超越了时空成为今日之国宝。

人生苦短,一生中若能干成一件像样的事就值得称道。叶李两家都为同一座大楼倾尽全力,这份坚持世所罕见。叶处侯父子用它来盖一幢大楼,正是这份坚持让人看到叶处侯对家园及对一个家族的精神塑造,那是对未来的自信与期盼。李师傅祖孙三代的坚持,不仅让人看见金贵的友谊,还让人看到崇高的工匠精神。那份执着与传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每次打量“绳武楼”三字,内心都涌出一阵感动。“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叶处侯父子真是深思熟虑,既不忘来路,更存有对未来的一份期许。这何止是叶氏父子的心愿,它更是万千迁徙族群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