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课堂的构建是历史学科研究的重点。面对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聚焦历史课堂教学变革的新动向,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历史课堂变革的内生力量,探索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化路径。提出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当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优化情境课堂生成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较为开放的教学关系,使学习者通过有意义的情境体验,提升历史认知和学科思维。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中学历史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9-0022-03
开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教学,提升学科素养水平是当前中学历史学科新课标和新高考的立意指向。随着教育数字化步伐的加快,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关注情境教学变革的新方向尤为重要。作者立足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变革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探索互联网信息平台在历史情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的发展。
一、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创新发展仍面临以下困境。
(一)教学理念的陈旧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实践已非线性的简单学习过程,而是发展为较复杂的网络化的交互式体验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充分的互动体验,交互性差;知识立意的旧观念也使一些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忽略了知识生成过程,本质上仍是灌输型课堂。
(二)缺乏符合学情的优质情境
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信息容量大、优质资源多的特点创设优质情境,甚至直接下载网上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对学情认识不清,情境与学情关联度不高,构建的情境没有和学生认知水平、生活实际以及他们关注历史的兴趣点紧密联系。
(三)情境内容浅表,缺乏历史的张力和深度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因为想象力与资源的有限,未能构建出符合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需要的优质情境,在一眼就能看到底的浅表情境中,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宏大厚重或生机鲜活,无法共鸣和认同,也就不能启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情境呈现方式较为单一
情境在教学中往往以图片、文字史料、视频等有限的几种方式呈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时,方法也比较简单直接,语言缺乏艺术性,情境没有充分彰显历史魅力,情境不能交融,便无法让学生出于意识上的契合主动入境。
(五)教师往往忽略知识发展的动态性,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知识供给侧也在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传统备课与学习工具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缺乏网络化、信息化思维的教师生成的是保守的课堂和陈旧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观念、认知观念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偏向僵化。
情境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新生态的形成。
二、互联网与历史情境教学结合的五重意义指向
“互联网+教育”是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各个领域,从而实现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果,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1]。高校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如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等也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世界观是“复杂系统观”,认为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系统同社会的藩篱日渐打破,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教育系统内外部间呈多点对多点的相互作用[2]。
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为中学历史情境教学基于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优化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将互联网与历史情境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其现实意义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指向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实融合的新教育环境在构建教学情境、丰富课堂互动、创新教学资源、激发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优势独特。开放性、动态性、网络性教育生态正在加快形成。2.指向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重塑。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技术上为教学革新提供了种种可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被日益多元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与学的时空边界将被极大地扩展,有利于重新塑造教师的教学观念并形成新的历史教学生态。3.指向三新背景下的课程评价。新教材、新课标和新高考均指向主题聚焦下的情境化教学。学生面对陌生、复杂和开放的真实情境时的应对策略,是检验其学习能力与素养水平的重要依据。4.指向历史知识的“活化”。学习的意义应当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和人类学习本质的角度来认识。知识不能脱离学习和运用的情境存在,而应该是一种在新情境中被运用的工具[3]。学生脱离僵化、浅表的学习,在交互性更强的学习环境中提升思维品质,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历史知识的“活化”。5.指向更强的学习交互性。基于互联网构建的情境课堂,能为教学提供更大的交互空间,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更多维度的交互体验过程中感悟历史,深化历史认知。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化
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历史情境教学优化,应当符合先有理念后实践,先有情感再设境;先有学生再有内容,先有准备再有教学;从纸质化到数字化,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从单一到多元,从书本到现实;从灌输到生成,从考试到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教学理念:探索情境课堂新形态
在信息社会的辐射影响下,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来源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日益鲜明。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践网络化条件下情境课堂的新形态。在实践中实事求是比对新老教学形态的共性和差异,在理性分析和对比中更新教和学的观念,探索符合校情和学情的历史情境课堂优化路径。
(二)优化教学设施:利用相关硬件和软件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情境教学离不开物理层面的硬件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教室是优化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提供了可视大屏、音响设备、摄像头和多功能触摸屏等交互性设备,链接高速网络之后,成为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硬件支持。特定场景下开展情境教学还需要用到便携的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和具备5G通信技术支持的手机等。软件层面需要用到即时通信软件如抖音、微信,还有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软件等。这些技术支持,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放大教学效果,为师生提供深度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三)优化备课环节:备主题、备学情、备资源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前师生都要做相应的准备。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确定课堂主题和情境主题。情境主题要小且具体,切忌大而空泛,小且具体的主题更有画面感,也便于蕴含细腻情感于其中,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便能自觉入境;第二,教师要关注学情,包括学生生理年龄特点、学科思维层次、知识能力、想象力、情感和价值涵养水平、生活实际等诸要素,确保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情境的预设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业水平,并为学生预设学案;第三,对线上线下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互联网,在聚焦主题和学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互联网平台资源,包括图画、音视频、文字史料、时事政治、音乐、场地直播等。此外,各种历史文化展馆、遗址,教师语言渲染,剧本演绎等资源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四)优化教学环节:关注课堂情境特质
1.培养师生想象力,构建有历史张力的课堂。历史课堂的情境构建与情境体验,离不开师生丰富的想象力。历史不可能重演,情境课堂的生成首先需要教师用充满想象的人文力量来构建,用充满历史张力的想象引发学生兴趣,用形象化的画面代替抽象的历史符号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融入预设的情境,与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想象力的培养,有三点是很重要的。第一,互联网平台上,课程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创意巧妙,视角多元,为历史想象力的培育提供数字化路径。第二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人对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属于非常细腻的心智和情感活动,师生在紧凑和嘈杂的时空环境下无法做到驰骋想象[4]。第三是有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对时间、空间、场景和人物心理进行合情合理的细细揣摩。
2.触“境”生情,建构情境交融的课堂。情境是引发情感的重要源头。在有情有义的具象场景中触“境”生情,在情境交融的课堂中与历史共情共鸣,增强价值认同,并启动更具意义的深度思考。人与情契合,情与境契合,境与主题契合,紧密的逻辑关系使课堂主题、情境主题和学生体验汇聚于一点。
3.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构建情境形式多元化的课堂。深邃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大量图画、音视频、实物、文字、书籍、建筑旧址、遗址等文化遗产,教师的语言魅力、师生的生活实际和感人的历史故事都可以作为情境素材。有教师借鉴互联网直播模式,利用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开展线上情境教学,学生实时观摩,师生线上互动,学生兴趣极大,效果也非常好,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教学情境的有益尝试。也有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在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场所现场观摩、拍摄和解说,再将视频作为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呈现。这些形式多样且生动形象的真实情境实现了课堂与现实的有效链接,生动诠释了数字化时代的教育特点。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为情境课堂的构建提供丰富多元的选择。根据教学与学情实际对这些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让情境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4.与现实有效链接,构建密切联系实际的情境课堂。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知识的快速更新。因此,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是动态发展的,而互联网紧贴时代前沿,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性。教师要善于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认真观察现实社会,找到历史和现实的链接点,密切二者间的关联性,让学生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共振产生强烈的使命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成长的内生动力。
5.关注生成过程,构建生成型课堂。长期以来,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保持知识立意的惯性思维,片面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对网络和智慧教室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有限运用,也只是改变了知识灌输的手段,没有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和重要价值。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意识变革路径,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知识、能力、素养等教学目标的达成,依托蕴含诸要素的情境课堂,在环环相扣的课堂递进中,实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迁移内化,建构生成型课堂。
(五)优化课程内涵:在情境体验中体现育人本质
历史课程拥有独特的学科特性与文化内涵,通过特定情境深入学习民族文化,对历史进行入情入理的辨析认同,在多元化情境体验中充分体现育人本质。主要表现在:基于现实的真实情境,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反思,在共情共鸣中深度反思学习的现实意义;基于思考的问题情境,在问题导向下催动学生思维与认知活动,导出优良的思维品质;基于语境的语言情境,用饱含感情的生动语言,让听者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入境;基于体验的情感情境,在情意共振中涵养主流价值观;基于参与的剧本情境,在学生亲身互动的过程中代入情感、靠近观察、深入探索;基于合作的共创情境,在教师、学生和互联网的三向交互中,寻找理念的重合点,实现诸学习要素的合作共赢;基于责任的唤醒情境,在关乎家国存亡兴废的对话中,唤醒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价值和责任唤醒中厚植家国情怀。
(六)优化课后环节:精心搭配课后练习
教师设计课后练习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关联性,练习应与本课所学知识有深度关联。(2)情境化,问题由情境引发,答案要基于对情境的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设置。(3)高质量,练习重质不重量。(4)难度适中。最后建议学生也参与练习的设计,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新知。
四、结语与展望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优化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让高中历史教学更贴近课程评价的立意指向。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是大势所趋,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历史机遇,贴近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将互联网信息平台与历史情境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历史教学向交互型、开放型、思辨型和生成型模式转变。推动面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理念更新、模式革新,打造中学历史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金虹,晏家月.“互联网+”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2(29):103-106.
[2]陈丽,郭玉娟,张文梅.“互联网+教育”的世界观:复杂系统观[J].中国远程教育,2023(8):7-12.
[3]徐峥.知识的活化:历史情境化教学的三重指向及教学要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8):48-52.
[4]黄牧航.中学历史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J].历史教学,2022(17):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