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成效分析

2024-10-13 00:00:00周威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4年5期

【摘 要】

为了解中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通过深入调研湖北省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需求,统计和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学变化的应对情况、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情况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主要建议:要深化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训和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形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成果;注重对数学教师数学文化与信息技术的素养提升;加强主观能动性,提升数学教研中集体备课的效率;引领教师掌握方法论,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提问方式.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专业素养

1 调研背景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课改的落地至关重要.目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均简称“新课标”)相继颁布实施,那么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转变和成效呢?为此,笔者在湖北E市开展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和研究.此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960份,参与调研的数学教师男女比例基本保持1∶1左右,调研区域包括教育质量相对较好的区县,也兼顾了教育质量相对差一点的区域.

2 调研结果与成效分析

2.1 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学变化的应对情况

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明显不同于“三维目标”教学[1-2].教学设计要通过对本单元或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涉及到的数学核心素养,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各素养应当达到的水平.

2.1.1 不同学段对教学设计变化的了解、备课时体现核心素养情况

调研发现,只有13.41%的教师对基于新课标教学设计的变化完全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比4.07%,有一定了解的数学教师占比82.52%.其中,各学段按照参与调研人数的比例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的了解情况如表1.

高中学段教师对这种变化完全了解的比例为17.33%,情况最好,初中为11.95%,情况最差;对这种变化完全不了解的高中学段数学教师比例为3.11%,情况最好;小学为4.89%,情况最差.从而高中学段的教师相对义务教育学段,情况最好.

但是各学段在备课时,真正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却依然有区别,调研数据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一定会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在小学阶段占比42.35%,初中学段占比40.71%,高中学段占比46.22%.因此依然是高中学段备课时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占比最高,这与高中学段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的了解占比最高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初中学段教师既是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了解情况相对较差,也是备课时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比例最低的.

2.1.2 不同区域对教学设计变化的了解、备课时体现核心素养情况

通过区域来看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的了解情况,八个区县按照各自参与调研人数来计算比例得到表3.

从表3可以看出,D县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完全了解的比例仅达到18.38%,也是情况最好的,其次是E县15.89%,再次是A区13.95%,比例最低的是H县,只有6.74%.然而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完全不了解比例最高的是A区,为6.05%.

通过区域来看数学教师备课时是否会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情况,八个区县按照各区县参与调研人数来计算比例得到表4.

D县数学教师备课时会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所占比例为48.65%,处于八区县之首,这与D县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完全了解的情况正好保持一致.其次是F县,比例为48.06%;第三是E县,比例47.66%.说明这些县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备课上都做的相对较好.

2.1.3 不同学段、区域对教学中是否清楚落实核心素养的情况

从前文分析可知,数学核心素养的推行已经对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E市中小学教师中只有44%的教师在教学中清楚从哪些方面去体现数学核心素养.那么不同学段的比例有什么差异呢?通过调研,结果如表5.

高中学段教师比较清楚哪些方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比例最高,为47.11%;初中学段和小学学段的比例几乎一样,分别为43.14%、43%.这说明E市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清楚从哪些方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比例并不高.那么,不同区县的数学教师教学中是否清楚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差异是怎么样的呢?

E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清楚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比例最高,为52.34%,其次是D县,比例为50.81%,最差的为G县,比例仅为36.84%.

2.2 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情况

调研发现,有59.25%的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推行对教学方式产生了影响,那么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情况是怎么样的呢?82.52%的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比较了解,只有16.57%的不是很了解,这说明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在理论的学习上效果较好.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了解的途径如图1.

从图1看出,69.21%的数学教师通过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数学核心素养内涵,65.75%的数学教师通过学校组织培训的途径,49.49%的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程标准途径,只有19.11%的教师通过学术期刊,32.11%的教师通过教育类网站.然而教师教学用书、教师培训等这类途径在阐述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很多都停留在概念层面,这说明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概念和内涵的理解途径是多样的,但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既然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一定了解,那么如何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呢?问卷调研显示,在备课时只有42.38%的数学教师会研究本节课主要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数学核心素养;虽然有54.17%的教师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介绍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只有33.33%的数学教师会在章节开始之前向学生介绍该章节中所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

除了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推广之外,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专门研究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专门的课题和论文研究成果呢?调研结果如图2.

55.89%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没有深入研究或研究成果,只有15.75%的数学教师既有课题研究也有论文研究成果,14.53%的只有课题研究成果,13.82%的只有论文研究成果.具体到学段,统计结果如表7.

在对数学核心素养没有研究成果的数学教师中,初中教师的比例最大,达到61.28%,同样在有课题成果或论文成果的比例中也是最少的,仅为13.5%.

2.3 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情况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1-2].调研数据显示,61.89%的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十分有兴趣,37.09%的数学教师兴趣一般,1.02%的数学教师没有兴趣.分学段来看,数据统计如表8.

三个学段中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十分感兴趣的比例基本相同,基本维持在60%左右.另外,分区县来看,数据统计显示A区、D县的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十分感兴趣的比例靠前,C县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十分感兴趣的比例最低.

另外,调研数据显示,57.52%的数学教师会一种以上的数学软件,40.24%的数学教师只会OFFICE(包括PPT展示),只有2.24%的数学教师对任何信息技术不了解.

2.4 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的了解情况

“新课标”指出,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教学中数学教师在注重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1].调研数据表示,E市中小学数学教师中只有36.48%的教师对数学文化了解相对较多,63.52%的教师对数学文化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主动传导数学文化的教师只占46.75%,52.13%的数学教师在教材有安排的时候才会关注数学文化,1.12%的数学教师根本不会关注数学文化.分学段来看,初中学段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关注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学学段,最低的为高中学段.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调研数据显示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对数学文化的关注也会增加;在对数学文化关注较多的教师中,教龄在16年以上骨干教师占比51.25%.

2.5 数学教师对教学质量测评的认知表现情况

教学质量测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呈现方式,而数学试题是教学质量测评的主要工具.“新课标”提出,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要注重教学质量与过程评价[2].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调研发现:只有40.45%的数学教师对数学试题中核心素养如何体现比较清楚,55.89%的教师部分清楚,3.66%的教师不清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46.85%的数学教师十分重视从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评价,48.48%的教师比较重视,4.67%的教师完全不重视.在教学质量测评后,能根据学生解题情况对其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进行评价落实的,能做到“基本评价”的教师占比46.04%,“偶尔评价”的教师占比46.54%,“根本不知道如何评价”的教师占比7.42%.

3 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3.1 深化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训和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E市数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已经基本了解.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学变化的应对情况出现了学段差异,初中学段教师既是对新课标下教学设计变化了解情况最差的,同时也是备课时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比例最低的.因此,要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设计要素、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具体经验积累,除自我反思之外,与同事或者教研组共同分析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注意不断积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掌握基本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促进本校数学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

3.2 引导教师形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成果

目前,E市数学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有课题研究或论文研究成果的并不多.引导教师进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对于帮助教师理解数学课程标准、解决数学教育问题、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力争每个学校数学教研组,要有数学课题,通过课题引领带动一部分数学教师投入到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中来,引导教师探索基于“情境+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模板,通过基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适应“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模式[3].通过课题形式研究中、高考试题中核心素养的体现形式,帮助数学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核心素养.通过结合中、高考试题深入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剖析中、高考题中核心素养的各个水平层次和表现形式,并帮助一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命题研究方面形成论文研究成果.

3.3 注重对数学教师数学文化与信息技术的素养提升

数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一直贯穿数学教学始终,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双减”背景下要摒弃“题海战术”,建议“精选作业内容,合理作业设计”,但是却忽略了教师的数学文化功底以及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对课堂教学与改革的影响.可以以“数学文化的渗透”替代课堂上的“题海战术”,以“数学文化的洗礼”来提升教师对数学教育的认识,最终在数学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信息技术方面,充分让数学教师理解“借助信息技术精准教学,突破重难点,直观教学过程,助力数学建模”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方式[4].通过依托学校内部信息技术培训开展数学教法与学法指导,融入区域教研交流平台开展送教交流等活动,缩小E市不同县域间的信息技术使用不平衡状态,破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障碍.

3.4 加强主观能动性,提升数学教研中集体备课的效率

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依靠外部的教研培训是不够的,特别是E市数学教师中,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的比例为4∶6左右,因此在学校集体备课中,要紧盯教研交流的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加大力度学习“新课标”案例及教学要求,深入分析与研究教材,强化内容与教学知识积累,加深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要认清教学本质,领会教学精神,把握知识结构,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内的各类材料;第三,要聚焦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从反思方式、方法、手段,从不同课题、不同课型、不同问题,听取专家指导与引领、与同事交流经验方法、定期复盘反思效果,在集体备课的交流过程中查漏补缺,加深对教学反思内容的理解和激发新的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3.5 引领教师掌握方法论,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提问方式

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方法论的掌握则帮助教师冲破“怎么教”的困境.因此,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是构建开放、和谐的数学课堂的重要前提.调研数据说明,E市大多数数学课的讲课时间依然是超过20分钟,特别是小学和高中学段最为严重,这种单一采用讲授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根粉笔、一块屏幕、一个嘴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创新课堂形式,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设置问题的层次性、难度上,回答问题的对象上进行课堂预设,哪些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哪些问题哪类学生能回答、哪些问题学生还能进一步提出问题,考虑因材施教、因材提问,针对学生的差异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有数学“获得感”,不能单一靠“教师讲”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周威.区域教研推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落地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1,(Z3):23-24.

[4]周威.民族区域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调研: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11):28-32.

作者简介 周威(1985—),男,中学一级教师,基础数学硕士,湖北省恩施州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数学教研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估与高中数学教育;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