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是写作,而写作的难点是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
所谓逻辑思维,即在认知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思维的培养,要贴合生活实际,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在写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符合生活实际,尊重客观规律。那什么是客观规律呢?西瓜不是长在树上的,零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忘带钱公交车不会在原地等你拿到钱送你回家。可在一些孩子的文章中,这些有悖于客观规律的事件却常常出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那就是认知的缺失,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从而间接导致孩子们逻辑思维不完整。而逻辑思维的缺失就会导致写作中出现结构混乱、逻辑不通等问题。
想要培养孩子的写作思维,首先要让他们接触生活,学会积累素材,并善于转化素材,让自己有东西可写。有东西可写,这是每个孩子都迫切需要的。对于孩子而言,写作的难点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日常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便是学习。在重复、单调的生活中让孩子找东西写,孩子自然会觉得难度太大。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需要让孩子学会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具体而言,在今天的经历中寻找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如果找不到就回顾一天的情绪变化,开心、伤心、失望、愤怒或是激动等情绪。然后找到情绪的来源,把它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写作的素材就有了。通过这种方法找到的写作素材,通常是一个很广泛的面,如果把其中包含的内容全部写出来,文章就会表达笼统、缺少重点。比如《过春节》这篇文章,如果把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年俗全部事无巨细地写下来,文章主线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没有侧重,中心就会表达不具体。再比如写逛街这件事,我们逛街肯定会去很多店铺,如果把逛的所有店铺都呈现出来,文章就缺少叙述中心,成了流水账。而如果把逛街过程中的一些奇遇写出来,比如吃到了最期待的冰激凌,看到了精彩的杂技,听到了美妙的歌声,这些都可以融入自己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作为叙述中心,这样文章就自然而然生动具体、真实可感。
有了素材,接下来就是构思了。生活中总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但不是每件事都会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我们要学会对素材进行转化加工。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个艺术活儿,不单要写好,还要真实可信,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有同学在《我再也不敢了》中写道:“这天,我趁妈妈不注意溜到河边玩。玩着玩着,我脚下一滑掉进了河里,水一下子漫进鼻腔。我在水里挣扎了好久,幸好妈妈及时坐车过来救起了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独自去河边了。”这种内容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虚假,不贴合实际,而很多孩子却毫不在乎,反而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在围绕中心写“我再也不敢独自去河边了”。但他们忘了最根本的一点——文章内容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人溺水后能在水里待很久吗,能撑到其他人坐车来救自己吗?所以找到素材后不能仅仅会对其进行转化,还要根据生活实际和客观规律去加工。
其次,孩子需要真实地融入生活,这能有效解决他们对生活的“无感”问题。一些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每天在家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只知道父母一味批评、责骂自己,认为父母把自己当出气筒;爷爷奶奶辛苦地为孩子洗衣做饭,一些孩子却意识不到那是他们给予自己的爱,而是当作理所当然。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孩子没有真实地感受生活,总是被动接受,长辈的溺爱和大包大揽使他们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意识。
想让孩子融入生活,就必须让孩子对生活有参与感。孩子需要在能力范围内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比如学会自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安抚家庭成员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这些都可以成为引导孩子融入生活的切入点。单一的生活会让人觉得乏味,没有压力、长期被大包大揽的生活容易导致孩子失去斗志,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而适当的挑战就可以很好地让孩子学会调节心态,让他具备抵御挫折的能力,从而渐渐拥有强大的内心。
很多孩子写挨打的经历会写:“妈妈打了我一顿,我哭了,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睛里滑落,我好难过呀。”这样的文字一看就很浅薄平淡,但如果孩子经历了生活的打磨,真的被家长打过,他的表达会更全面一些,比如:“明明是弟弟的错,妈妈却打了我,那一巴掌重重地打在我脸上,我的脸火辣辣地疼。我心里酸涩无比,就像咬了一口柠檬,我努力地想吐掉,却发现它侵入我的胸口,哽在了我的心头。我的胸腔闷闷的,我觉得自己好委屈,好难受。我的鼻子发酸,有什么东西在我的鼻腔蠕动,我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下来。”而不是一句无病呻吟的感慨:“我好难过呀!”
当孩子具备了这些思维,说明他们的写作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把思维整合起来。如何整合?学会镜头刻画法。在动笔之前,将要叙述的内容想象成无数个镜头,让它们在大脑里过一下,就像放电影一样,把它慢放几遍,回想不同镜头是如何衔接的,每个细微处是怎么转变的,想清楚了再开始写,这样可以避免文章出现叙述断层、中心断层。
何谓叙述断层、中心断层?以写“我被表扬了”为例:“我来到操场,站在宣传栏前,突然我的好朋友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我也向她问好。这时我看到宣传栏里的表扬单上居然有我的名字,我跑了出去,又跑回来揉了揉眼睛,我居然被表扬了!”这段文字的第一个问题是描写不连贯,叙述断层,别人读后不知道你写了什么,自然也就无法感受你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是文章的表达中心呼之欲出的时候,叙述重点转到了其他地方,导致中心表达得不具体,没有有效地凸显出主题。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站在宣传栏前,我一眼就看见了表扬单上写着自己的名字。我有点儿诧异,揉了揉眼睛,又仔细地看了看,没错,就是我的名字。我的内心被一股难以言表的喜悦包裹,感觉自己脚下踏着软绵绵的白云,耳边是悦耳的鸟鸣,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浸透了喜悦。这时,我的朋友来了,她朝宣传栏瞟了瞟,继而兴奋地说:‘你被表扬了,祝贺你,我的朋友。’我更加激动了,心里就像吃了糖果一样甜。”只有叙述的逻辑连贯了,整体的表达才会具体。
然而写作并非把事情叙述出来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就是文章的中心立意。中心立意不是一句简单的“我感动了”“我好开心”就可以表达的,而是要体现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何谓内心情感的波动?看到事物的发生,内心会有波澜。比如妈妈批评了“我”,“我”生妈妈的闷气,不理她。而妈妈丝毫没有介意,反而为“我”做了“我”最喜欢的可乐鸡翅。“我”固执地没有吃,更没有理会她。妈妈迅速夹起一个鸡翅放在“我”的碗里,还笑着说:“这是你最爱吃的鸡翅,快点儿吃吧!”没有心绪波澜的孩子就会写“我好感动啊”,而有情绪波澜的孩子可能就会写:“我有点儿发愣,继而一股无名之火涌上我的胸腔,我用筷子把鸡翅拨到一边,努力地大口吃着白米饭。鸡翅诱人的香味不停地涌入我的鼻腔,那些馋虫不停诱惑着我。不知不觉中,我的口水便流了出来。我抬头偷瞄了一眼妈妈,只见她笑吟吟地看着我,眼神充满了期待。我拿起筷子夹起鸡翅,妈妈的眼神更温柔了,我咬了一口鸡翅,却发现它原本的香味消失了,肉的质感也变了。一股涩味在嘴里蔓延,我的心头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包裹着。我哽咽了好几次,都没有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通过对情绪波动进行深入描写,文章也就有了情感,有了灵魂。这是写作的要求之一,是对自我的一步步完善和升华。
细数写作,说难亦难,说简单亦简单,重要的是整体的写作思维。胸中有天地,笔下有江山。从出生起,孩子就开始了思维模式的建构,识人识物,接触人生百味,每个阶段都在塑造不同的自我,都在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写作便是一个人三观的反映和情感的展现。拥有正确的思维习惯、正确的认知,是人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完成的课题。只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顺应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让他们塑造更好的自我。
对于培养孩子的写作思维,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孩子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须注意在指导入门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应注意其三观和感知的培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则要注重品行和情怀的培养。每个阶段都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和心理状态,完善孩子每个阶段的整体思维。写作不是急于求成的过程,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段路。
(责编/李希萌 责校/袁园)
投稿邮箱:2531028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