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牵手小作家

2024-10-12 00:00:00刘益善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9期

刘益善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一百年过去了,曾渗进黑土深处的亿万万鲜血,哺养了亿万万金色的种子——你睁开双眼时,大地麦浪翻涌,这是收获的十月。

七十五年前,我们收获了自强、独立、民主;七十五年后,我们收获了富强、安康、幸福。

有任何一种代价不沉重吗?有任何一次播种不漫长吗?在今天这个时刻,在盘点收成如何丰盛,在吟咏赞歌之余,我要同你谈论一种“大且重的”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分毫不差地称量出平静生活的克重,记下每一次刨土、灌溉、挥锄——这一脉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正统,它书写危难,更书写与危难相抗衡的品格;它刻画动荡,更刻画动荡之中不移的情志;它歌颂伟业,更歌颂伟业背后的微小与平凡。

愈是身处和平岁月,愈要高举重大的文学,它是一个民族最铮铮的脊梁,一个国家最强健的心跳。而我希望你一面吹拂着这样的文学的风,一面长成一个大写的人。

名家如何书写“重大”

鲁迅《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余华《鲁迅》

我想藉此机会再次谈论《孔乙己》,这是短篇小说中的典范。这部短篇小说开篇的叙述貌似简单却是意味深长,鲁迅上来就写鲁缜的酒店的格局,短衣帮的顾客都是靠在柜台外面站着喝酒,穿长衫的顾客是在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上酒菜,坐下来慢慢地喝酒。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鲁迅惜墨如金的开篇,一下子就让孔乙己与众不同的社会身份突出在了叙述之中。

在《孔乙己》里尤其重要的是,鲁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坎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坎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赞叹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在我三十六岁的那个夜晚,鲁迅在我这里,终于从一个词汇回到了一个作家。

小提示:

如《孔乙己》这样一部短小精悍而大可深味的文章,虽是老生常谈,却有不得不谈的道理。成就作品分量和广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洞见,鲁迅有一双锐眼,他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产物:“孔乙己们”,想要培养出类似的眼光,绝非易事。然而就文本的叙述技法来看,小伙计的第一人称视角,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对话,孔乙己命运情节的构建……都是极值得深研并仿照的。

小作家们,值此祖国上下欢庆之际,我希望你们学着去驾驭“重大”的文学,这就要求你们在书写中将重大主题压缩、减重,使之可把控、可赏读。

文学是一个古国最强健的心跳,你听——那心跳的重拍传遍大江南北。

回顾小学到中学的岁月里,我被迫阅读鲁迅作品的情景时,我感慨万端,我觉得鲁迅是不属于孩子们的,他属于成熟并且敏感的读者。同时我还觉得,一个读者与一个作家的真正相遇,有时候需要时机。

——余华《鲁迅》

小作家佳作点评

梦想与希望长鸣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级中学高二(10)班 潘思琦

指导老师 许艳春

时间在山河上刻下印记,

从东方的曙光中崛起,辉映着未来的期许。

道道前行的脚印,穿越荒原与山冈,

把坚韧与梦想,融进这片广袤的土地。

在遥远的边疆,守护者们挺起脊梁,

护卫万里河山,岁月沉静中传来他们的足音。

风沙漫漫的戈壁,旷野中耕耘的双手,

撑起了乡村振兴的期冀。

从长江两岸,到黄河之滨,绿水青山如歌吟。

钢铁的城市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新征程的号角在大地上回响。

每一双厚实的手,都是对中国梦的铸就。

每一个劳动的瞬间,都是幸福的见证。

奔流的时代之河,不停歇地前行,

这一方水土,早已是奋斗者的生命根基。

从东海的涛声到西北的风吟,

我们共同描绘着新时代的恢宏画卷。

梦想在每一双专注的眼眸里闪烁,

复兴的旗帜在每一颗跳动的心中飘扬。

这是前行者不屈的赞歌,是亿万人奋进的乐章,

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梦想与希望长鸣。

七十五载辉煌,是新时代的序曲,

中国的未来,正由我们共同谱写。

点评

颂歌从东方的曙光中开始唱起,荒原与山冈上穿行的脚印、遥远的边疆、守护者们挺起的脊梁,广袤的乡村撑起了振兴的期冀;长江黄河、青山绿水,处处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这一首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诗,作者写得高亢有力,诗中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