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凌白梅生,朵朵春天来。说是春天,其实早了,白梅开在一二月,我们还没脱下厚重的棉衣,她就先行向春天打招呼了。
有次路过,粉云化烟,落地成雪,旭霞似雾,花枝如面,我还真以为那花如此有灵性,隔老远就朝我笑,走近才知是穿着华丽汉服的姑娘借景入画。年少时的我以为那是桃花,将其当成梦中情人在心中深藏数年,后来才知道哪有桃花这么早开的。
说实话,世人多认为粉梅、红梅最美,我却一直对白梅情有独钟,也听说过一个与它有关的故事。
相传有个地方叫东林坡,一面长有遮天蔽日的竹子,茂林修竹,挺直刚健,有的径宽如碗,所以有人称之为东林竹;另一面布满梅树,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每年一到花期遍开如海,风一起就带着花香吹得游人如痴如醉,香远益清,故被称为东林梅。
当地人好竹,匠人砍伐竹子打磨后制成竹片,以工笔刻上花卉草木、鱼虫鸟兽、亭台楼阁、山川河岳等美景供人赏玩,这门手艺在当地声名远播,传承已久。
有一小童自幼随师父学艺,勤奋刻苦,立志长大后有所成就。师父对其关爱有加,为其取名石头。
石头随师父在东林坡寻得优质竹子就打磨成片,耗费许多时日精雕细琢才完成。石头年少,懵懂无知,学艺打杂,总是少不了被师父批评教导。每次雕刻失误或愚钝不解,他就借口寻竹去东林坡寻乐排遣。
东林坡有梅如海,但独白梅一株,这是石头十二岁时发现的。那年石头偷闲之余在梅林中意外寻得此花,叹为观止。白梅独生断坡之上,其下溪水潺潺,溪水绕坡而流,枝条临水而生,花开随水而走,花香随风而散,其景美不胜收,其地芳香有余。
后来石头一想消遣便独来此地,或闲坐或静思。没过几日,石头的玩伴知晓此处,亦来玩耍,折枝,爬树,踩水,踏草,破坏颇多。石头与玩伴相争,却被打得抱树而哭,孩童间渐渐传开石头发疯之事。师父不以为然,玩伴亦不再来此处。
一日,花开之际,石头正在林中观梅练艺,便想折一枝以近观,刚欲动手,却被轻击一下。惊吓之余,却见一俏生生的女孩立于眼前,粉白之面,青绿之衣,手扶梅枝,眉头微蹙。石头跌坐在地,目瞪口呆,只觉得飘荡的梅香愈烈。
往后连续数载,每到花期,石头总到此地练习,女孩亦来此赏花。石头有时想折下梅枝,女孩总是不许。两人渐渐熟络起来,嬉戏玩闹,乐而忘忧,不知光阴流逝。石头思景拟画,女孩磨墨添彩,青梅竹马,心意相通,朦胧美好。
一次,石头为刻竹而画梅,一枝之上梅花尽数盛开,姿态各异,颜色鲜活而渐变,全画虽形态全有,但唯缺梅花之神韵。
石头冥思苦想,难以下笔,踌躇之时,女孩微笑着以指尖采墨,以纤手为笔,三指轻拢,作画梅定睛之笔。再看此画,形神兼具,两人观之而无言,唯心有灵犀尔。
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石头弱冠之年,师父决定让他出师。师父抚养他长大,传授技艺,教授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石头只觉恩情难报。师父给石头一块最好的竹片,让他定要寻到世间至美之景方能雕刻其上,石头铭记在心。
这年花期,石头一如既往来到东林坡,溪水、白梅、花香都未变,粉面姑娘已亭亭玉立。八年已过,两人默契依旧,姑娘磨墨添彩,时而画梅点睛。石头仍不知姑娘从何而来,问其姓名亦无答,每次分开,都是石头在恍惚中就已见姑娘匆匆离去,身影没入梅林,无处可寻。
一日,石头在溪边观梅,姑娘问石头可否在竹片上刻她,石头不肯,称只可刻景不可刻人。姑娘坚持要刻,石头坚持不刻,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两人不欢而散。不想某日师父突然卧病在床,时日无多,喃喃犹言,交代定要找到世间美景完成刻竹,石头含泪答应,决心以此竹画送师父离去。后一日,石头来到东林坡,姑娘无言,石头亦无言。平日坚决不许折枝的姑娘折下一根,让石头常带身边,勿要忘却,便转身离去。
自此,石头背上行囊离开东林坡,遍寻四海,造访五山,下江南,上漠北,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山河纵有万千姿态,天地虽有无数变化,却难以称得上世间至美。石头登完雪山,风寒未愈,不承想噩耗传来,师父已去,石头打击之下身染沉疴,一连几月卧病在床,水米不入,口齿不清,看似渐要与师父同去。
不知过了多久,石头在梦中看见白茫茫的雪中突然飘下白色的梅花。他疾步去抓,整片的雪都变成了梅花的海洋,他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梅香满盈的东林坡。
按照记忆中的路线,石头找到了那株白梅。看着眼前自小玩到大的姑娘,他终于懂了。她说:“我叫白梅生。”
醒来时,石头大汗淋漓,数月不去的疾病已然痊愈,外面虽寒而渐暖。他从胸口拿出白梅生给的枝,上面已经长出了嫩芽,不几日就要开花了。
石头拿出师父给的竹片,喃喃找到了世间至美,方几许已刻下白梅一株。八年之观摩,白梅之姿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矣。
至此,石头才明白白梅生离开时说的那句话:“世间梅有千万好,愿君只取此一枝。”
也许,梅,通“美”,对吗?
(责编/李希萌 责校/袁园)
投稿邮箱:2531028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