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13日,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全线贯通;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在重庆和成都同时举行。成渝铁路是新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贯通堪称中国筑路史上的传奇。成渝铁路的建成,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深刻地改变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74年前的1950年6月15日,初夏的山城重庆,西南军区司令部的大操场上,阳光温暖,微风不燥。
五星红旗和八一军旗迎风飘扬,操场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一场简朴却不失隆重的开工典礼在人群的欢腾声中拉开了帷幕。
“我的人生从那一天起开始改变,与铁路结下了缘分……”面对记者采访,92岁的孙贻荪将那段修筑成渝铁路的历史娓娓道来。
挥师成渝
“孙贻荪,出列!”
那年,孙贻荪17岁,是原西南军政大学的一名学生。
6月15日清晨,刚出完早操的孙贻荪收到大队政委的命令,要求他立刻回营房打背包,下午两点前赶到西南军区司令部报到。
中午时分,孙贻荪才辗转抵达。找到值班警卫报到后,孙贻荪被带进会场,这时,他才看到主席台上方的横幅上写着“西南军区部队修筑成渝铁路动员大会”,而他就这样成了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总队的一员。
“会场里,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都坐在主席台上。”孙贻荪回忆,当时,邓小平嘱咐大家:“你们去修路,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莫要说二话呦!”
邓小平作完动员讲话后,贺龙为筑路部队授旗,总队司令员李静宜向贺龙敬礼,而后双手接过绣有“开路先锋”字样的旗帜,转身向全场展示。与此同时,喇叭里响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会场顿时沸腾了,人们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这天,3万军工分别赶赴指定的筑路工地,孙贻荪跟着通信团二连赶往现场,完成了军校生到筑路人的身份转变;这天,西南铁路工程局设了九龙坡、油溪、永川、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成都9个工务总段,下辖29个分段,正式开始修路工作;这天,消息在山城重庆传开了,许多市民纷纷报名参加修路……
攻坚克难
“你看这张照片,我们是一手拿铁镐一手拿枪,边修路还得边打土匪。”谈及当年修路遇到的困难,孙贻荪指着照片如是介绍,表情严肃。
1950年端午节,成渝铁路开工后的第5天,刚从学校出来的孙贻荪,以排级见习参谋的身份,跟随部队到了一个名叫泥壁沱(现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泥壁村附近)的地方,负责沿线架设电话线。
忙碌中,孙贻荪听到当地老乡闲聊,说山里有人影晃动,可能是土匪。孙贻荪赶回驻地,又遇见一个头裹白帕身着长衫的中年人,从背后山梁上跌跌撞撞冲下来,告诉他山那边来了一百多个土匪。
孙贻荪把情况及时告知了连长,连队吹响了紧急集合哨,50多名战士子弹上膛,做好了战斗准备。
几分钟后,土匪从山上冲下来,被战士们迎头痛击。一阵枪声过去,土匪倒下五六个,其余惊慌四散,部队乘胜追击,打了场漂亮仗。
除了土匪袭扰,物资缺乏也给筑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没火药我们便就地取材,自己做土炸药。”虽是忆苦,孙贻荪眼神中却不乏几分自豪。
为了克服困难,一方面,当时的重庆水泥厂、西南工业部第一零一厂〔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等工厂顶着国外封锁的压力恢复或加大生产;另一方面,筑路部队和修路民工集思广益,顽强拼搏,常常是天还未亮,大家就举着火把出门上工,天黑了才回驻地休息。
万众一心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所作的《蜀道难》写出了川渝百姓的千年之痛。彼时,四川人民太渴望铁路了。
对于1950年的新中国而言,修建成渝铁路可算是超级工程,在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自然需要大量劳动力。军工是修筑成渝铁路的“开路先锋”,有了先锋开路,各地民工如川汇海,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
1951年春节,孙贻荪所在的工地,民工自发发起了“在工地过年”倡议,喊着“路不修通不回家”的口号,留在工地上照常修路施工。
“我们经常被老百姓的热情感动。”孙贻荪回忆,不仅是民工的付出,所有老百姓都在竭尽所能为修路作贡献,“当时根据测算,修成渝铁路需要129万根枕木,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老百姓捐的”。
孙贻荪曾代表部队接收过很多种木材,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留着做棺材的寿木,有准备成亲的新人准备做嫁妆打家具的木料,有修房子用的房梁……送到收购点的木材中,不乏楠木、香樟等名贵木材,有些人把木材送到却不留名字、不收报酬,只是为了能早日听见“火车叫”。
除了捐枕木,群众自发组织的护路队也给孙贻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铁路修到哪里,护路队就组织到哪里,日夜守护着修好的铁路,严防土匪特务搞破坏。
“许多护路群众对铁路特别熟悉,哪里有多少钉子都清清楚楚,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一种真正的主人翁态度。”孙贻荪说。
蜀道通途
1951年12月6日,成渝铁路铺轨到内江;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铺轨到终点站成都。至此,四川人民盼望了几十年的铁路终于修成了,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
四川修筑铁路,发端于1903年,百姓盼铁路盼了近半个世纪,却没见着一寸铁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渝铁路从动工到通车仅用了两年。
1952年7月1日,汽笛声响彻巴蜀两地。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联合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广场召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暨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典礼大会,成都火车站广场也于同日召开庆祝大会,邓小平和贺龙分别在重庆和成都两地出席典礼。
那一天,火车分别由重庆、成都开出,两地以及沿线各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向火车站,一睹通车盛况。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广场和成都火车站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到处彩旗飞扬,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这一盛典。
那一天,孙贻荪换上新军装,挎上相机,站在典礼大会主席台上,不断按下手中快门。“成都市民汇集在火车站广场和沿街大道,人流一直排到了北一环路附近,满满的一片全是人,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前身)的学生还表演了舞蹈,那场面盛况空前。”孙贻荪抬手比画着,情绪激昂。
“能够参与成渝铁路的修建,是我这一生的荣幸。”孙贻荪说,坐上火车从成都回重庆的时候,听到火车汽笛声,他流泪了,“我想,那些为修路牺牲的人们得到了最好的告慰。”
时光荏苒,70多年过去,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在重庆这片被群山环抱、江流滋养的热土上,铁路交通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钢铁巨龙穿山越岭,架起了连接东西南北的快速通道,不仅使重庆的区位优势得到极大提升,更为重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渝铁路是开端、是丰碑,更是重庆发展的见证。展望未来,重庆紧扣“两大定位”,突出放大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集成效应,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书写更加灿烂的崭新篇章。
孙贻荪,成渝铁路建设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总队直属二团参谋,成渝铁路通车后赴朝鲜战场,任战地记者,回国后先后在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