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制是近年来的新兴热点。好的考试命题,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获取新知、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形成(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命制开放性试题,既要发挥诊断作用,帮助学生发现此前学习存在的问题,更要发挥导向功能,为师生后续学习提供范例、指明方向。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开放性试题 导向功能
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根据学科特点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命制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开放性试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此前有过一些研究。[1]今年4月以来,黄牧航教授在《历史教学》发表系列文章,认为“聚焦价值观念、创设情境问题、加强开放评价和完善分层赋分”
[2]是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笔者团队在命制我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学情调研问卷的过程中(2024年4月下旬完成试题命制)受到了黄教授文章很大的启发。尽管黄教授的文章更多是谈高中和高考,但笔者认为,这些关键技术放在初中也是同样适用的。某种程度而言,调研问卷的第32题正是这些关键技术应用于实践的成果。
一、具体试题呈现
32.宝安区某校正在开展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进来。(36分)
任务一: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
一班同学开设了“中国智慧”主题邮票展,他们搜集了下列邮票:
(1)请你设计上述三枚邮票陈列的顺序,并说明理由。任选一枚邮票,为相关人物写一段介绍词。(6分)
二班同学开展了中国历史故事会活动,活动中,小王同学讲述了下列故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一块大岩石上开凿的一条人工河道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后分若干支流灌溉农田。第二部分分水堰,是岷江中修建的形似鱼嘴的卵石沉积建筑物作堰,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内江引渠灌溉,外江流入长江。第三部分飞沙堰。是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修建的分洪用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的泥石便流到外江,不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都江堰水利工程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造福人民。
(2)从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故事中,能看到哪些智慧的做法?(4分)
任务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三班同学举行“弘扬中国精神”主题宣讲会,小陈同学整理了中国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部分):
(3)请你补充完成上述表格,并从A处相关精神中选择一个,谈谈你将如何弘扬该精神。(6分)
四班同学举行“身边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发现无论是讲好中国故事,还是弘扬中国精神,都需要相应的媒体来传播中国声音,因此他们回顾了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历程:
(4)根据材料,中央广播电视台经历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任务三: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五班同学开展“二战后的中国与世界”主题年代尺绘图活动,小王同学绘制了下列年代尺:
(5)根据年代尺,结合具体史事阐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6分)
(6)结合本项目式学习主题,补充完整下列句子:“中国……推动世界发展”,并以此为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价值观正确)(8 分)
二、试题命制思路
(一)创设大情境,传递正确价值观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命题组最初考虑按过往常规,在非选题部分设置2道不同主题的试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命题组大胆决定只设置32题一道非选题(全题共36分,占全卷满分70分的51%),并在该题中创设了以下大情境:某校开展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家国情怀,根植“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
(二)设置大任务,考查学生关键能力。由于全卷的非选题只有32题一道题,设置哪些具体任务、考查哪些知识点、具体如何设问都是命题组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试题命制的需要,命题组将任务情境进一步细分为3个任务、5个具体的班级学习活动情境和6个问题(组)。每个班级学习活动情境均可以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找到对应的原型。这样既是发挥考试命题的诊断功能,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是发挥考试命题的导向功能,为一线教师日常开设历史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提供范例。就知识点分布而言,命题组从命题实际出发,将32(1)(2)考查中国古代史、32(3)考查中国近现代史、32(4)考查中国现代史、32(5)考查世界现代史、32(6)考查学生综合知识。整体上兼顾了各板块考查的需要。此外,命题组所使用了5则(组)形式多样的材料,有图片、文字、表格等多种的形式,力图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见表2)。
三、阅卷情况与师生反馈
在样本为28146名九年级学生的实测中,我们得到如下数据:
从实测数据看,32题各问题组的区分度整体优良,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的分值比例为10:14:12。从整体上看,32题全题的难度系数为0.58,可归入中档题,具有一定难度。具体而言,32(5)和32(3)的得分率偏低,这两个问题组的实测情况和预期有一定差异。32(5)的得分率较低,该题预设难度为0.5,实测难度数值低于预设难度数值。根据阅卷老师的反馈,学生的答题主要存在史事或格局没有答完整、漏答、专有名词表述不准确等问题。有部分九年级一线教师分析,是因为此次调研问卷施测时间在4月底,大部分学校刚完成中国近现代史板块的复习,世界史三个板块的内容尚未进行复习。而32(5)考查的知识恰好属于世界现代史板块,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一定程度上存在遗忘的情况。笔者认为:上述教师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还需思考日常教学中专有名词学生表述不准确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表述的不规范,或是忽略了对教材的解读,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一知半解。32(3)的得分率也较低,该题预设难度为0.6,实测难度和预设难度相差较大。该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不同时期时代特征的掌握程度。根据阅卷老师的反馈,学生的答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应精神产生的时空定位错误;二是时期表述不准确;三是所选精神与弘扬的做法不匹配。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对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教师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绘制年代尺、史事分类归纳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按照惯例,命题组在测试后对部分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部分教师表示:不少学生都觉得32题的分值较大。在日常训练中,师生均习惯于1点1分的踩点式答题及给分方式,对32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另外,由于此次学情调研问卷试题是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合卷(道德与法治试题排在试卷前半部分),部分学生也存在考试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无法完成试题的情况。
四、后记
好的考试命题,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获取新知、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形成(强化)正确的价值观。从整个初中阶段来看,除了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以外,其余考试都属于过程性评价,具有诊断和导向的作用。命制开放性试题,既要发挥诊断作用,帮助学生发现此前学习存在的问题,更要发挥导向功能,为师生后续学习提供范例、指明方向。
【注释】
[1]林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制探索》,《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4期,第156页。
[2]黄牧航:《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一:聚焦价值观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4年第4期,第14页。